◎葛永楠
小學數(shù)學第二學段“圖形與幾何”解決問題新思路
◎葛永楠
“圖形與幾何”小學數(shù)學教育重要的知識領域,在這個領域中的“測量”方面,第一學段(1~3年級)接觸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第二學段(4~6年級)在此基礎上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容積);圓的周長和面積;圓柱、圓錐的體積等。第二學段的圖形增多,難度加大,圖形間的內(nèi)在關系復雜,一些變式問題導致思維能力和空間感不強的學生理解困難。他們總是不知道這道題到底是求周長還是面積?是求表面積還是體積?是整圓還是半圓?鐘表的指針是直徑還是半徑?諸如此類看似簡單的問題,在他們眼中卻是很難。在此情況下,筆者通過實踐總結、形成了一套操作方法,共分三個環(huán)節(jié)。
筆者認為是整個操作方法里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審題如果做好了做透了,那么正確解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一)審題
審題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復推敲題目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含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審題能更清晰地掌握題目中的有效信息和數(shù)量關系。筆者在訓練學生審題的時候要求手中要執(zhí)筆,用勾畫和批注的方式幫助審題。先勾畫題中的關鍵信息,再批注出關鍵信息在數(shù)學中的符號,符號可以用字母也可以用文字表示。那么,什么是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又怎么批注呢?下面以一道題為例。
4.某鐘表的分針長10cm。
(1)從1時到2時,分針針尖走過了多少厘米?
(2)從1時到2時,分針掃過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該題目中關鍵的信息是已知條件中鐘表的分針長度,當然還包括學生對直觀圖的理解和補充。這些都讓學生用筆勾畫出來。比如:針尖的位置、針尖走了一圈形成的痕跡用圓規(guī)畫出。然后是批注,就是把題目中實際的形象事物抽象為數(shù)學的基本符號,比如分針就是半徑;1時到2時說明分針走了一圈;針尖走過的軌跡就是一個圓形。通過以上操作,讓學生在審題時不光是用眼看,還要動腦想,動手畫。充分調(diào)動所有的感官去分析、理解題目的意思。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的把一道題審明白,在訓練學生時要掌握一個口訣:一看、二想、三畫。
(二)復述
復述就是用自己的話把題目中關鍵的信息有條理地敘述出來。在訓練的時候可把復述分兩個層次,一種是淺層次地形象的復述,一種是深層次地抽象的復述。比如上面這道題學生審題之后合上書,形象的復述就是:分針長10厘米,求針尖走一圈是多少厘米?抽象的復述是:圓的半徑長10厘米,求圓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可以看出,抽象的復述是把這道應用題變成了一道基本的數(shù)學模型題,學生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輕松解題。
最后,讓學生形成這樣一句話“求_______實際上就是求_______的_________?!眴枺耗隳苡眠@樣的話復述這道題嗎?學生回答是:求分針針尖走了多少厘米實際上就是求半徑10厘米的圓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也就是把復述中的兩個層次整合在了一起,更加符合數(shù)學由形象到抽象的一個過程。
再如下面這道題:讀題。
6.右圖是一個一面靠墻,另一面用籬笆圍成的半圓形養(yǎng)雞場,這個半圓的直徑為6m,籬笆長多少米?
學生通過審題時的勾畫、批注,復述為:求籬笆長多少米實際上就是求直徑為6米圓的周長的一半。有的學生說:實際上就是求r,因為整圓的周長是2r,所以一半就是r。
這種訓練一開始并不是非常順利的,也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完成的,但是通過訓練,學生開始對用這種方式去理解題意感興趣,也越來越熟練地去勾畫和批注,而且在復述的時候?qū)哟我苍絹碓礁撸絹碓匠橄蟆?/p>
以上就是筆者訓練學生審題復述的一個過程,在訓練勾畫和批注的時候要注意過程性的評價,教師要親自把學生的書拿來看,指導學生正確的勾畫和標注。訓練復述時要引導學生盡量用精煉、高度概括的語言去復述。學生能夠按照指導的要求進行審題復述,保證了解題的正確率。
通過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學生已經(jīng)獨立完成了審題的過程,開始自己嘗試解題。一般情況下,只要第一環(huán)節(jié)做到位了,解題的難度就降低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以學生的小組活動和教師的巡視指導為主,學生的交流不是從按以往的討論答案入手,而是從審題時的勾畫和批注切入,把對題目的勾劃和批注以及復述與組員進行交流,達成共識,最后才去討論解題的答案。也就是小組交流的重心放在審題,交流的內(nèi)容與以往有所區(qū)別,使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更加扎實深入。學習金字塔指出,學習內(nèi)容的存留率最高的做法就是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這三種方式在小組活中都有所體現(xiàn),更加驗證了學習金字塔的理論,也使得學生通過解題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提高了小組合作的能力和溝通交流的能力。
這個環(huán)節(jié)仍然以學生為主,在生生、師生的交流中對知識的理解開始升華,解決問題的思路被打開,有時連教師都沒想到的方法學生卻出現(xiàn)了,師生的數(shù)學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拓展和鍛煉,語言的表達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大連市甘井子區(qū)蘇家小學)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