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94-01
1 漢服引發(fā)的感嘆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偶然間,再讀到這《回鄉(xiāng)偶書》中的句子,竟是有些惆悵。抿一口清茶,走至窗前。藏青色的天幕中只掛著幾顆黯淡的疏星,還有一輪被枝葉掩映著的淡月,藏在云后,隱隱約約。
思緒流轉(zhuǎn),仿佛,又見三年前的自己。
“再也不要穿出來了,再也不要……”逃回家的我,近乎發(fā)泄般扯下了身上的衣裳——我攢了大半年,好不容易說服父母買的,我的第一件漢服。關上房門,方才所有佯裝的堅強都在頃刻間消失殆盡,淚水奪眶而出。
“你是哪國人啊,韓國的還是日本的?”“這是在作秀吧,現(xiàn)在的小姑娘為了搏眼球可真是不擇手段!”質(zhì)疑,不屑,路人的話語一直在我耳畔回響。走在大街上的我仿佛是一個怪物,被審視著、拷問著。我聽見內(nèi)心最后一道屏障開始冰裂的脆響,一聲,又一聲,敲擊著本就脆弱的神經(jīng)末梢。“那明明是我們自己的服飾,為什么大家都不認識?我是漢族人,穿漢服又有什么錯,他們?yōu)槭裁催@樣說!”憤怒、不解、委屈、傷心,似一場暴風雪,席卷了我的整個世界。難道要真的要放棄嗎?曾經(jīng)那個躊躇滿志說地要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的自己去了哪里?一直以來的夢,真的要屈服在幾個眼神、幾句話之下嗎?我不甘心。
斂去內(nèi)心的五味雜陳,拾起皺成一團的襦裙,細細理平褶子。我望向窗外邈遠的蒼穹,一只飛鳥正過云間。正因相見不相識,復興才有意義,不是嗎?或許于我而言,讓漢服有朝一日不再被笑問從何處來,就是所謂的初心吧。
三年春秋輪轉(zhuǎn),不被理解的郁悶和收到贊揚的的欣喜交織成路。一路上,我成長,也學會了擔當,也逐漸意識到,中華民族需要復興的,絕非是一件衣服而已。
上海大學民俗學研究專家黃景春認為,許多民族服飾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中斷,所以顯得與時代有所脫節(jié)?!暗?,在今天人們穿著的日常服飾中,仍然保留了許多經(jīng)典的民族服飾元素。比如漢服的祥云扣,苗服的江河紋,這也是一種歷史和審美傳承的體現(xiàn)。”
2 傳承的歷史責任
當科技城在明皇宮的遺址上建成,當人們西裝革履享用西餐已成為時尚,當青少年說著流利的英語卻總是提筆忘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的同時,是否也有什么在悄然逝去?當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一次次的被某國搶先申報,當婉轉(zhuǎn)咿呀的戲曲成了老年人的專屬,當蜀繡大師因找不到繼承者而痛哭流涕,傳統(tǒng)文化的警笛已在長鳴,傳承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
切莫待到所有的美好都逝去,才懷念不曾珍惜過的流云。
所幸,每個時代都有著一群人,矢志不渝地擔當起了傳承的重任。已九十高齡的葉嘉瑩,將生命寫成了三尺講臺上的一首詩,她似清風,吹走當下的浮躁,攜來彌足珍貴的詩意;只因一句承諾,便只身赴敦煌的“敦煌女兒”樊詩錦,將中國大半個世紀的學術理想和文化擔當留在了大漠深處,她似胡楊,在惡劣中倔強生長,書寫了一個知識分子無悔的人生;又如余青峰、梁金生……這一個個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的主人,他們或是正當年華,或是垂垂老矣,都堅定的走在文化傳承的路上,風雨兼程,在所不惜。
而我,在那個蟬鳴不絕的仲夏,以一件漢服為契機,也走上了文化傳承的漫漫長路。像是一滴水,匯入奔騰的溪流,或選擇奔向浩瀚的大海,或選擇棲息于某片干涸的土地。雖然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萬億分之一,但我相信,或許正是因為我的存在,又一棵小草得到了滋潤,重煥生機。所以我堅持,這是我的初心,更是我的責任。
3 傳承需要眾人拾柴
歷史文化的傳承是人類走向進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人歷史得以延續(xù)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歷史的傳承需要人類活動去現(xiàn)。
誠然,復興傳承并非易事,正如將熄的柴堆,一人拾柴無法給予它新的光明。而西風實力強勁,若無眾人的堅守,那火星恐怕會消失的更快??尚切侵穑锌梢粤窃?,何況是曾燃遍了整個世界的火種。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們心系傳統(tǒng),萬眾一心,又何懼文化傳承之路難行?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道阻且長,索性就以信念為劍,披荊斬棘;山高路遠,不妨就以擔當為己任,自豪而驕傲地踏上征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五千年文明所孕育的寶貴文化財富,傳承發(fā)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發(fā)展中傳承,使得包括我們漢服在內(nèi)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至于被拋入“故紙堆”,需要社會各界不斷地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