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霽
【摘 要】近年來,中西方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交流越來越深,禮儀作為雙方交往的重要紐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中西方對于禮儀也有不同理解,因而有必要從禮儀角度來分析中西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西文化禮儀;差異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68-01
禮儀是文明社會的一種不成文規(guī)定,受到不同國家特定歷史和地域環(huán)境影響,也同樣是文化的象征。中國文化中的禮儀指的是一種禮貌性的禮節(jié),而西方文化中的禮儀更多指禮節(jié)、習俗或者是協(xié)議。只有深刻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應用于中國當代社會,達到和諧社會發(fā)展的目標。
一、會面禮儀
在中國,朋友之間會面時,尤其在跟長輩或是上級會面時,會身體微微向?qū)Ψ絻A斜,表示對對方的尊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這個動作意味著自己的卑微和缺乏自信。除此之外,中國人之間的寒暄問候往往是伸出右手緊緊握住對方的右手,甚至用緊緊擁抱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上述姿勢只能在親密朋友間使用,如果在正式會晤中使用這種方式會讓人舉得對方很虛偽、不真誠。“你吃過了嗎?”“剛剛?cè)ツ睦??”中國人對于這些寒暄的句子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如果把這些話跟西方人說,他們會大吃一驚,甚至感到局促、不知所措,因為這些所謂的問候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他們對隱私保護的底線。西方人的問候方式很簡單,他們一般會簡簡單單說一句“你好”,或者根據(jù)時間來作相應問候,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等。
二、名字禮儀
中國文化中,對于年輕人、長輩和領導的稱呼都大不相同,如果稱呼不當,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甚至沒有教養(yǎng)。從總體上說,中國的稱呼用語包括自謙用語和對對方的尊稱用語。如“鄙人”“愚人”等自謙語表達謙卑、謙遜的行事風格。而用“令”“貴”等尊詞表達對對方的尊敬。盡管在西方皇室、宗教、軍隊和法律領域中會在對方第一個名字前加上相應稱謂,但是遠遠沒有中國的這些稱謂繁瑣復雜。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長幼之分和等級體系,要求年輕人必須對長輩或者領導使用尊稱表達尊敬而不能直呼其名,如果一個中國孩子直接稱呼其父母、老師或祖父母的名字,則是沒有禮節(jié)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西方文化中的稱謂比較靈活隨意,除非一些非常重要的場合,不管對方的年紀、社會階級,都可直呼其名。
三、會話禮儀
這里所講的中西會話禮儀主要是對于隱私的評價標準。在選擇談話主題上,中國人傾向于詢問對方的私事,也會主動講自己的私事。通常談論的話題包括家庭、婚姻、孩子、收入等,他們把談論這些話題視作跟對方親密與否的標志。這主要由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如果對方告訴你這些事情,代表的是一種友好,是拉近兩人距離的體現(xiàn),這也是中國人常說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相反,所有這些話題在西方人看來是越界表現(xiàn),跟朋友相處,重要的是看有無共同愛好、有無相同的價值觀,而不是通過揭露自己的隱私而討好對方;同時,在表達觀點方面,中國人如果跟上級或者長輩有不同意見時,一般不會直言不諱當眾表達,這也是中國文化長久以來秉持的集體主義觀的體現(xiàn)。西方文化則大不同,他們不會因為級別差異、長幼有別而不表達個人觀點,他們會很自然地各抒己見,雙方都不會認為這是粗魯?shù)谋憩F(xiàn)。
四、西方禮儀文化影響
從總體上來說,人際交流就是文化的精髓,人們在其中逐漸形成各自特有的價值體系。這些不同受包括地理、氣候、政治生態(tài)和經(jīng)濟相關的特定歷史階段影響,從而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生活方式、行為模式,進而成為當?shù)氐囊环N傳統(tǒng)習俗,也就是我們所指的文化。社會禮儀無所不在,時刻被互相比較著孰優(yōu)孰劣,在此過程中又互相沖撞、互相融合。每一種傳統(tǒng)禮儀文化原則皆是各自文化、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不同國家民眾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的不同,是中西方禮儀文化各異的根源。
從文化根源角度上看,中國文化備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的影響,對于家庭成員和人際關系之間更加注重情感的維系。而西方文化根源于古希臘神話以及近代為了爭取民主權利而帶來的冒險主義和個人主義,17世紀《獨立宣言》中所倡導的“人人生而平等”“有生存權”“追求自由的權利”等內(nèi)容已經(jīng)揭示了西方人對于等級制度的弱化、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文化的環(huán)境也能解釋上述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中國的文化起源于農(nóng)耕文化,人們對于土地有深切的情感,一旦定居下來就很難再舉家遷移,也就是說,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安土重遷的。長期群居在固定區(qū)域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助,也會更加注重和人交往過程中的主觀感受。然而西方文化產(chǎn)生于注重“適者生存”原則的工業(yè)社會,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人們會更有競爭意識,進而更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情感的表達。除此之外,頻繁的大規(guī)模種族遷移使得西方人不會對土地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孫愛珍.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
[2]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禮儀差異[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3(9).
作者簡介:
賈 霽(199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翻譯碩士,上海理工大學,翻譯專業(yè),研究方向:科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