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延安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歷史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在社會的關注下,很多問題需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對初中歷史教學幾個熱點問題的看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熱點問題;教學內容
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是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隨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教學改革的很多熱點問題成為每一個歷史學科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努力實踐改革的重點,這些問題直接決定了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所以,歷史教師必須正確、科學地理解這些熱點問題,并且就此制定合理、高效的歷史學科改革對策,以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成功。本文將淺談自己對這些熱點問題的幾點看法,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的幾點看法
基礎教育階段如何貫徹素質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在初中歷史學科中也是這樣。但是實際上,在我們過去的歷史學科教學中,對于素質教育的認識并不全面,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還是我們教師對素質教育的理念缺乏全面的認識。
1.教師對素質教育的概念認識不夠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難發(fā)現,每一位教師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有些教師認為取消歷史考試就是素質教育;有些教師認為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他們整堂課都在活動就是素質教育;還有些教師認為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少留作業(yè)就是素質教育……等等。事實上,要順利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必須要對素質教育的本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與單純地注重知識傳授的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的一種全面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既要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學生群體而言,素質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學有所獲,實現共同發(fā)展的目標。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實現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那么就無法稱之為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實現這兩個目標,才能說是真正做到了貫徹落實素質教育。
2.教師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認識不足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課堂教學。在這種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仍然放不開手腳,依然把著眼點放在課堂教學上,并且把課堂教學視為唯一的改革途徑,他們認為只要將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到位了,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任務就完成了。于是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改革過程中,教師只重視課堂傳授,而忽略了課堂教學之外的廣袤土地。實際上,要想取得素質教育的成功,我們不能只局限于小小的課堂,而應該開辟多種途徑,如果只依賴課堂教學,就會嚴重影響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
要取得初中歷史學科課堂改革的成功,教師首先要明確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是什么。在傳統(tǒng)觀念中,教師和學生似乎達成了一個共識:歷史教學內容就是歷史課文中的內容。于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就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開展學習活動的。
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依據,它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視的。但是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除了書本上的知識之外,還有很多歷史知識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在完善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內容與教材之外的歷史知識有機結合,教材占主導,其他內容加以整合,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歷史知識的整體建構,促進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二、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幾點看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就成為教師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很多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拿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活動。當然,我并不反對在歷史課堂上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學都適合學生自己進行活動,教師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
總之,要取得初中歷史學科課程改革的成功,教師必須對其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細致深入的了解與研究,繼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求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福華.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凸顯歷史與現實的聯系[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1(6):47-48.
[2]唐琴,石曉健.構建歷史學術性課堂的實踐性認識:以時代性價值取向為視點[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