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興,李春賢,申明周,崔新安
LD5-2原油油水分離研究
曹振興,李春賢,申明周,崔新安
(中石化煉化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洛陽技術研發(fā)中心, 河南 洛陽 471003)
以LD5-2海上稠油為研究對象,研究了該油田在開采過程中存在的油水分離問題。通過分析LD5-2采出液及原油性質(zhì),探討了稠油油水分離動力,并考察了溫度、電壓等參數(shù)對油水分離工藝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LD5-2原油具有特稠油的性質(zhì),粘度高、常溫難以流動,同時又具有較小的油水密度差,造成油水分離困難;通過優(yōu)化,在溫度130 ℃、破乳劑A1用量400 μg·g-1、電壓1 200 V、停留時間45 min條件下原油脫后含水可滿足<5%的外輸要求;油水分離溫度、電壓及破乳劑對LD5-2脫水效果影響較大; 40%含水的采出液粘度存在突增現(xiàn)象,應予以重視。
稠油;油水分離;電脫水;海上
稠油具有粘度高、密度高的特點, 全球范圍內(nèi)儲量要超過輕質(zhì)原油,國外對稠油統(tǒng)稱為重質(zhì)原油,而國內(nèi)則將其細分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劃分標準主要依據(jù)粘度和密度兩個指標,以粘度為第一指標,密度為輔助[1,3]。隨著輕質(zhì)原油開采進入中后期和稠油開采技術的日趨成熟,稠油作為重要戰(zhàn)略儲備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同時也對開采和運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4]。
海上平臺因其自身的結構特征,對設備尺寸、重量存在嚴格的限制,而與常規(guī)原油的油水分離過程相比,稠油因其粘度高、油水密度差小的原因往往需要較大的處理空間和較長的停留時間,這一矛盾導致海上油水分離困境加劇。據(jù)統(tǒng)計渤海海域80%以上的儲量屬于稠油油藏[5],開發(fā)困難。因此本文以LD5-2油田采出液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了稠油的油水分離動力,優(yōu)化了油水分離過程的參數(shù),為后期該地區(qū)稠油油井的開發(fā)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參考。
本試驗所用原料為LD5-2原油采出液,其主要的物性分析見表1和圖1所示。
表1 原油主要物性分析結果
從表1分析數(shù)據(jù)和圖1可以看出:LD5-2油田采出的乳狀液具有密度大、鹽含量高、粘度大等特點,在室溫下難以流動,且原油密度已然略大于水的標準密度,油水分離難度十分困難。
圖1 LD5-2采出液形貌
本試驗用到的儀器有:電脫水試驗儀、萬能擊穿裝置、電子天平、下排水不銹鋼罐、水含量分析儀。
2.1.1 電脫水方法
將配置好的油樣和破乳劑加入試驗罐內(nèi),在試驗溫度下預熱15 min,然后混合100次,進行各種條件的脫水試驗;試驗完成后,從下部排出水量并進行稱重計量,最后計算出油中含水。
2.1.2 乳狀液制備方法
高含水乳狀液制備方法:以含水17.88%的乳化原油為基礎,在鋼質(zhì)罐內(nèi)加入適量的油樣,然后加入計量好的蒸餾水,在試驗溫度下預熱15 min,手工振蕩混合100次,進行高含水試驗用油的配制。
2.1.3 水含量計算方法
脫后油中含水按下式計算:
式中:—脫后油中含水百分比;
1—脫前油中總含水量,g;
2—脫后罐底排水量,g;
—試樣總重量,g。
水滴在油連續(xù)相中的沉降速度可以用Stoke公式表示:
式中:S—沉降速度,m·s-1;
—水滴直徑,m;
w—水的密度,kg·m-3;
o—油相的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油相的動力黏度,Pa·s。
從公式(2)中可以看出:水滴的沉降速度與水滴直徑、油水密度差成正比,而與連續(xù)相的黏度成反比。因此原油密度大、水含量低和粘度高是導致油水分離效率低的表觀因素。
LD5-2采出液經(jīng)多級高溫脫水后的原油性質(zhì)見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經(jīng)多級電脫水后LD5-2原油含水可降至3.0% ,將其近似看作是LD5-2原油可以發(fā)現(xiàn),原油的密度屬于超稠油的范圍,粘度屬于特稠油的范圍,因此LD5-2原油應介于特稠油范圍。
表2 試驗原油脫水后基本物性分析結果
與含水17.88%的采出液性質(zhì)相比,水含量降低后原油的密度波動不大,粘度(80 ℃)則大幅降低,降幅比例達63%,但數(shù)值仍然較大,達到1 488 mm2·s-1,不易于水滴的沉降。利用瓦斯特公式[6](Walther-ASTM)對LD5-2原油進行了粘度計算,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LD5-2N不同溫度下的密度及粘度計算
圖2 油水密度隨溫度變化曲線
圖3 LD5-2原油的粘溫曲線
圖4 LD5-2的stoke因子曲線
圖5 脫水溫度對脫后含水的影響
water content
圖6 電流監(jiān)測圖
試驗條件:60 g原油,破乳劑A1用200μg·g-1,溫度100~140 ℃,電壓1 100 V,時間40 min,進行不同溫度裸電極脫水試驗。試驗結果見圖5所示,試驗過程中100 ℃的電流變化見圖6所示。
從圖5和6可以看出:在相同試驗條件下,隨著脫水溫度的升高,原油的脫后含水率逐漸降低,130 ℃以后下降趨勢緩和,脫后含水可降低至6%左右。整個加壓過程中,0~6 min內(nèi)電流出現(xiàn)少許波動,其余時間裝置運行穩(wěn)定,沒有出現(xiàn)跳閘現(xiàn)象。
試驗條件:60 g原油,溫度130 ℃,破乳劑200μg·g-1,時間40 min,混合100次。不同電壓的裸電極試驗結果見圖7所示所示。
圖7 外加電壓對脫后含水的影響
從圖7可以看出:隨著外加電壓的升高,原油脫后含水先降低后升高。電壓在1 200 V時脫后含水最低,其脫后含水可降低至5%以下,可優(yōu)選電壓1 200 V進行后續(xù)參數(shù)優(yōu)化試驗。
試驗條件:60 g原油,溫度130 ℃,破乳劑200μg·g-1,電壓1 200 V,混合100次。不同停留時間的裸電極試驗結果見圖8所示。
圖8 停留時間對脫后含水的影響
從圖8可以看出:隨著停留時間的延長,脫后含水率逐漸降低,當停留時間大于45 min后脫后含水開始出現(xiàn)些許波動,但曲線走勢變化不大,脫后含水基本保持不變。
試驗條件:溫度130 ℃,電壓1 200 V,時間45 min,混合100次。破乳劑A1使用量的考察試驗結果見圖9所示。
圖9 破乳劑用量對脫后含水的影響
從圖9可以看出:隨著破乳劑使用量的增加,脫后含水率呈現(xiàn)逐步下降趨勢,當破乳劑用量增加到400μg·g-1時出現(xiàn)最低點,脫后含水低于5%,破乳劑用量在400~500μg·g-1區(qū)間脫后含水基本保持不變,超過500μg·g-1則開始呈現(xiàn)些許上升態(tài)勢。
考慮到開采時注水量的影響,模擬分析了不同含水量的采出液在不同溫度下的粘度變化。試驗結果見圖10所示。
從圖10可以看出:50~90 ℃條件下的粘度變化曲線均顯示粘度隨含水量的增加先逐步增大后減小,其轉折點在40%含水左右。鑒于原油自身粘度業(yè)已很高不利于脫水,同時參照《原油電脫水設計規(guī)范》的粘度要求,建議避開40%乳化液的開采工況。
圖10 粘度與含水量的關系
通過對LD5-2原油油水分離過程的理論分析和脫水參數(shù)優(yōu)化試驗研究,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LD5-2原油兼有特稠油和超稠油的性質(zhì),粘度高,常溫難以流動,同時油水密度差較小,油水分離動力不足。
(2)在優(yōu)化條件下:溫度130 ℃、破乳劑A1用量400 μg·g-1、電壓1 200 V、停留時間45 min,原油脫后含水可控制在5%范圍內(nèi)滿足原油外輸要求,同時裝置正常運行。
(3)在油水分離過程中,影響因素較大的是油水分離溫度、電壓及破乳劑使用量。
(4)在LD5-2原油的開采過程中應避免出現(xiàn)40%含水的采出液,防止粘度的突增對油水分離效果的影響。
[1] 于連東.世界稠油資源的分布及其開采技術的現(xiàn)狀與展望[J].特種油氣藏,2001,8(2):98-103
[2] 張兵強.中原油田毛8區(qū)塊稠油乳化特性及脫水工藝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
[3] 臧秀萍.淺談遼河油區(qū)稠油集輸工藝技術[J].特種油氣藏,2008.4,15(2):100-105.
[4] Iva Kralova , Johan Sj?blom and Gisle ?ye,et al. Heavy Crude Oils/Particle Stabilized Emulsions[J].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s Science ,2011,169:106-127.
[5] 戴煥棟,龔再升.中國近海油氣田開發(fā)[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3:1-279.
[6] 楊筱蘅,張國忠.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80-87.
[7] Erik Sellman,Gary Sams , S. Pavan Kumar Mandewalkar. Improved Crude Oil Dehydration OPEX using Advanced Electrostatic Forces[C]. Kuwait: SPE163305,2012.
Research on Oil/Water Separation of LD5-2 Heavy Oil
,,,
(SEG Luoyang R&D Center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enan Luoyang 471003, China)
The issue of oil/water separation in LD5-2 oilfield exploring process was studied. The oil/water separation drive of heavy oil was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properties of LD5-2 produced liquid and crude oil, effect of the dehydration temperature, voltage and other parameters on the oil/water separation process was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LD5-2 crude oil belongs to extra-heavy oil, it cannot flow at normal temperature because of high viscosity, and the oil/water density difference is small, which cause the difficulty of water oil separation.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of 90 ℃, 1 200 V AC, 45min residence time, 200 μg/g dosage of A1 emulsion breaker, the water content in dehydrated oil is lower than 5%,which can meet the transport specification. The dehydration temperature, voltage and demulsifier have obvious effect to oil/water separation of LD5-2 heavy oil.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y to the produced liquid with 40% water content because it has the viscosity sudden increase phenomenon.
Heavy oil ; Oil-water separation; Electric desalting; Offshore
TE 133
A
1671-0460(2017)12-2486-04
2017-05-11
曹振興(1985-),男,河南省洛陽市人,工程師,碩士,2011年畢業(yè)于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材料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煉油裝置工藝防腐工作。E-mail:caozx.lpec@sinop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