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美
(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云南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678400)
傈僳族是我國西南跨境而居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于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保山﹑迪慶﹑麗江﹑德宏﹑楚雄﹑大理等州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西昌﹑德昌等地。傈僳族民族民間音樂曲調種類豐富﹑內容樸實感人。傈僳族善于歌舞,日常生活中傈僳人民往往以唱歌代話,形成人人熱愛唱歌的傳統(tǒng)。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傈僳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題材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形式,主要包括民族民間樂器﹑山歌情歌﹑風俗歌﹑歌舞類音樂﹑敘事古歌等音樂形式。
傈僳族民族傳統(tǒng)樂器非常豐富,按照其結構和演奏方法可以分為彈撥樂器﹑ 吹管樂器﹑拉弦樂器﹑打擊樂器。彈撥樂器主要有:起奔(琵琶)﹑四弦﹑其布厄(小三弦)﹑口弦;吹管樂器主要有決列(無膜笛子)﹑笛哩吐(小豎笛)﹑阿其決列﹑噠提吐﹑蘆笙﹑嗩吶;拉弦樂器主要有吉支(傈僳二弦)﹑嗨嘿(二胡);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大鑼﹑大镲﹑铓﹑鈸﹑鑼﹑镲等。傈僳族彈撥樂器比較豐富,也很具有民族風格,主要包括其布厄﹑小三弦﹑口弦等。
其布厄(傈僳琵琶)是傈僳族傳統(tǒng)彈撥弦鳴樂器,又稱為其伯﹑其奔等,漢族稱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瀘水﹑碧江﹑蘭坪﹑麗江的迪慶﹑維西﹑德宏自治州﹑保山的騰沖等地。其布厄主要由共鳴箱﹑琴弦﹑琴頭﹑弦軸﹑琴桿﹑琴馬等部件構成組,琴體多用整塊的櫻桃木﹑楠木﹑椿木﹑桑木﹑楸木等硬雜木做成,其布厄的演奏姿勢可采用立姿和坐姿兩種。音色圓潤而明亮,甜美而纖細。 三弦是傈僳族重要的傳統(tǒng)彈撥弦鳴樂器。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龍陵﹑盈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保山地區(qū)騰沖,臨滄地區(qū)鎮(zhèn)康和思茅地區(qū)西盟等地。傈僳族三弦的結構主要包括琴弦﹑琴桿﹑弦軸﹑琴馬﹑共鳴箱﹑琴頭等,琴體多用整塊的核桃木﹑茶木﹑梨木﹑楠木等雜木制作而成。代表作品有《硬調》《山歌調》《碗豆尖尖》。笛哩吐是傈僳族一種傳統(tǒng)的吹管樂器,屬于傈僳族特有的民間樂器。笛哩吐又被稱為主要流行于云南各地區(qū)傈僳族人民群眾當中,多用于青年婦女吹奏,常跟琵琶和三弦一同為歌舞伴奏。其音色高亢嘹亮。
山歌是中國民族民間歌曲的基本體裁之一,流傳分布極廣,蘊藏極為豐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內地﹑山鄉(xiāng)﹑漁村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jié)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德宏盈江縣的蘇典是傈僳族自治鄉(xiāng),是德宏境內傈僳族主要聚居地,其他散居于潞西﹑隴川﹑梁河﹑瑞麗等縣市。傈僳族大多生活在山區(qū)或半山區(qū),與漢族﹑景頗族﹑德昂族等族交錯雜居。傈僳族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歌曲,山歌情歌是最流行的民族民間歌曲之一。潞西和梁河的傈僳族稱山歌為“里區(qū)木瓜”,盈江傈僳族稱山歌為“事江木瓜”。 “里區(qū)”意為“山”, “木瓜” 意為“歌”。傈僳族山歌情歌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多用來抒發(fā)歌者內心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愛憎,傈僳族青年男女往往用山歌情歌作為人際交往對唱,演唱一些愛慕之情﹑生產發(fā)展﹑生活幸福﹑大好河山等方面的內容。調式為民族五聲羽調式﹑徵調式﹑商調式﹑角調式,音樂一般以高亢的拖腔開頭,歌詞多為四句結構曲首常常加上襯詞或謂詞。
敘事民歌以敘事見長,不同的敘事歌偏重于不同的演唱內容。有表現(xiàn)男女相愛的婚戀故事﹑生產生活和禮儀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有的以演唱敘事長詩經書故事﹑民間傳說﹑天地形成﹑萬物誕生﹑人類起源﹑民族的發(fā)展與變遷﹑英雄史詩等內容。傈僳族“木刮”古歌是一種敘事歌曲,多在較嚴肅的集會場合,由一個或男性老年歌手領唱,其余男性群起和唱(女性一般不唱古歌)。領唱詞至少兩句,多者十余句,和唱詞為一小節(jié)歌詞的最后一句或兩句。其演唱內容主要是敘家譜﹑擺史跡﹑談婚喪﹑講生產等。其音樂旋律粗狂激越。所演唱的曲調有《創(chuàng)世紀》《生產調》《種瓜調》《打獵調》《牧羊調》《蓋房調》《搭橋調》等敘事長詩,也有詠唱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短歌。德宏地區(qū)傈僳族稱敘事歌為“瓜切切木刮”,在起房造屋﹑婚娶嫁討以及逢年過節(jié)時演唱此類歌曲。一般說來有固定的歌詞,歌詞較長,曲調短小,音樂采用分節(jié)歌形式。傈僳族敘事歌為民族五聲羽調式,曲式為二句體結構,下樂句是上樂句的變化重復。演唱一般是一領眾和,領唱唱主歌,眾和按照領唱意思,即興編詞跟,一領眾和,氣氛十分活躍。歌曲速度適中,節(jié)奏平穩(wěn),旋律具有宣敘性特點。
每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都會有自己的風俗歌曲,它們多在一些風俗性﹑游藝性活動中演唱,這些歌曲根植于該民族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它是記錄這個民族日常生活﹑行為習慣﹑信仰禁忌以及審美趣味的鮮活文本。德宏州傈僳族稱風俗歌為“錯木木刮”,一般用于娶嫁﹑造房﹑過年過節(jié)以及獻墳等喜事請客。歌唱為即興創(chuàng)作,內容大多是互祝吉祥或思念。主要有迎親歌曲﹑進新房歌曲﹑娶媳婦歌曲﹑過年歌曲等?!坝H歌曲與娶媳婦歌曲”是傈僳族專門用于迎親時所演唱的,演唱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新婚夫婦的戀愛經過﹑祝愿成家立業(yè)后的幸福生活等;“進新房”歌曲是傈僳族在蓋好新房,舉行落成儀式時唱的調子,各方親朋前來祝賀,飯后邊唱邊跳,有的跳一個通宵,有的連續(xù)跳三個晚上。演唱內容包括選地基﹑挖地基﹑建房的整個過程,祝愿主人家業(yè)興旺發(fā)達﹑人丁興旺﹑生活幸福等內容;“過年歌曲”既是風俗歌也是敘事歌曲,每當大年三十晚上,一村頭寨腳的伙伴們邀約起來,一起演唱過年歌,歡度春節(jié)。一般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出現(xiàn),內容演唱一年十二個月來的生產﹑勞動過程和來年的生產計劃等內容。
德宏州傈僳族稱舞蹈歌為“齊本千木刮”。 是傈僳族專跳三弦舞蹈所唱的歌曲,三弦舞是傈僳族群眾非常喜愛的自娛性群體歌舞,老幼均跳,一般在節(jié)日和喜慶場合才跳,舞蹈動作很多,不同的動作配以相應的三弦舞曲。有的舞曲填上詞即成歌——三弦歌,三弦舞蹈歌曲種類比較多,一般來說什么曲調唱什么歌,是固定一致的。據(jù)說三弦舞曲共有七十二調,絕大多數(shù)都有歌唱,有采用傈僳語演唱,也有采用漢語演唱的。三弦歌常見的調式為商調式或徵調式,或者商徵調式交替。旋律以八度﹑四度跳進比較多見,曲調熱情開朗﹑優(yōu)美活潑,節(jié)奏鮮明而輕快,與舞蹈動作緊密配合,情緒﹑氣氛非常熱烈;其結構工整,每段一般四句或六句,每句有七個詞,曲調為四樂句。三弦舞歌曲所演唱的內容比較廣泛,包括歌頌山川河流﹑美好生活﹑民間習俗﹑花鳥禽獸等等內容。
傈僳族先民一直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的基本內容主要為萬物有靈和對自然的崇拜,傈僳族先民凡遇病遭災,人們都必須要殺牲祭祀,祭祀過程當中產生了大量的祭祀音樂,傈僳族祭祀音樂分為祭祀音樂與喪葬音樂。祭祀音樂是指傈僳族先民祭祀祖先和鬼神時所使用的音樂形式。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他們將鬼魂統(tǒng)稱為“尼”,祭祀時需要針對不同鬼神演唱不同的祭祀歌曲。傈僳族將此類音樂統(tǒng)稱為《尼祜哦》。最常見的《哼祜哦》有為出行與狩獵前占卜吉兇所使用的《尼莫哦》,有為病人招魂所使用的《尼失哦》;還有《水鬼祭歌》《路鬼祭歌》《家鬼祭歌》等三十余種祭祀音樂。這些祭祀音樂主要在于表現(xiàn)的內容不同, 其語言生動﹑對仗嚴謹, 而曲調基本相同, 旋律深沉而莊重﹑節(jié)奏性強﹑鏗鏘有力﹑一字一拍。喪葬音樂是傈僳族用于老人去世所演唱的音樂形式。無論哪個傈僳族村寨老人死, 全寨的村民都必須停止生產勞動三到五天, 全寨人圍著死者,人人手執(zhí)木棍猛擊地板跳《祭祀舞》,唱《哭喪歌》, 傈僳語稱這種歌曲為“ 施勿登”, 邊跳邊唱,進行驅鬼魂的儀式。在舉行喪葬儀式的過程當中, 一般由老人進行領唱, 其它人配合領唱進行跟唱, 祭祀音樂主要包括《送靈歌》《哭歌》《挽歌》等。維西地區(qū)傈僳族祭祀歌曲主要有《雙覺木刮》和《阿雙覺》。曲調主要使用《木刮》和《優(yōu)葉》。歌曲的內容主要是用來追述死者生前的功績與品德,祈求死者的靈魂能夠回歸故里,同時祈求死者能夠保佑生者們平安興旺。
[1]鐘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數(shù)民族民間音樂人類學導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
[2]肖常緯.中國民族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黎愛蓉.傈僳族三弦調[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
[4]胡蘭英.傈僳族民間歌曲集[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
[5]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傈僳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