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捷
(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2)
私雇代役——宋代基層社會與朝廷役制的對話
黃敏捷
(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2)
宋代前期,民戶為逃避職役重難,采取私自雇人代應州縣役之法,朝廷對此屢禁不止。熙豐行雇役法后,以往的私雇代役人轉換成為官雇役人,人數(shù)與專業(yè)性都得到發(fā)展。元祐時期朝廷試圖恢復職役輪差之法,但承認私雇代役,于是州縣役的代役人通過轉換官雇、私雇,長期留于州縣,漸與胥吏混同,使得衙前與州縣役不再成為鄉(xiāng)戶之困,而鄉(xiāng)役給民戶帶來的負擔卻隨之突顯,私雇代役現(xiàn)象遂有下移至鄉(xiāng)役之勢。至南宋時期,鄉(xiāng)役雇值全被挪用,朝廷亦無法禁絕民戶私下雇人代應保甲鄉(xiāng)役,私雇代役由此成為南宋民戶應對職役困苦的另一途徑,且向義役滲透,這成為南宋官府安排職役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也成為后代職役雇役化的經(jīng)驗來源。
職役;代役;免役法;義役
唐代開始,官府輪差鄉(xiāng)戶負責鄉(xiāng)村的治安、收稅等工作,或在州縣充當辦事人員,這種義務承擔的“職役”,至北宋前期已成為困擾地方社會與宋朝基層統(tǒng)治的嚴重問題。宋代為解決此問題而掀起的歷次役法改革也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較早的研究,可參見刁培俊:《20世紀宋朝職役制度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宋史研究通訊》2004年第1期。21世紀以后的研究主要有林文勛:《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6年第2期;王棣:《宋代賦稅的制度變遷》,《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田曉忠:《論宋代鄉(xiāng)村組織演變與國家鄉(xiāng)村社會控制的關系》,《思想戰(zhàn)線》2012年第3期。。但前輩學者多從制度流變方面討論差役法與雇役法,而對兩宋民間社會在制度外的應變罕有關注。只是,役法條文規(guī)定并不能看作是社會經(jīng)濟運行狀態(tài)直接而簡單的投射。宋代役法在實踐的終端,并不如人們熟知的那樣差雇界限分明。在朝廷行差役法時,基層社會相承一套私雇代役的辦法——被差鄉(xiāng)戶通過雇傭代役人,擺脫親身應役之困;主戶則向官府交納役錢,由官府代為雇役。由是,無論朝廷采取何種役法,對于相當部分民戶而言,差別不大。
本文所說的代役,是指受雇傭為他人代行職役義務的行為。代役之人如受官府所雇,代役對象為全體應役主戶,稱為官雇代役;若為私人雇請,為特定應役主戶代役的,則為私雇代役。南宋時期,州縣與民間開始探索“義役”這一新的應役形式,一些義役組織以義田收入“傭閑民之無職事者,以服其役”*孫應時:《寶祐琴川志》卷12《義役記》,《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267頁。。此類受鄉(xiāng)民集資雇傭的代役方式,也可歸為私雇代役的范疇。作為基層對朝廷政策變動的產(chǎn)物,私雇代役行為游移于合法與非法之間。州縣因私雇代役人的存在,獲得了較熟練的辦事人員;又因民戶的私雇行為減輕了職役對基層社會的滋擾,兼得行政效率與基層穩(wěn)定之利,所以在朝廷禁止私雇代役時對之心照不宣,由是官方記錄中較少見到相關記載;代役人因脫離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被士大夫斥之為“游手”“浮浪”,故私家記述又難免偏見。筆者欲考尋現(xiàn)有資料,探明在宋代不同職役制度下私雇代役形態(tài)的變化及其對基層社會、官府乃至朝廷政策的影響,借以觀察社會變遷與宋代稅役制度轉型之間的相互作用。
私雇代役現(xiàn)象,宋代以前較少。與宋代職役相對的唐代色役與雜任,雖有納資代課之做法,但多表現(xiàn)為官府影占納課,并非真正雇人代任雜職,更非民戶私下雇人代役*參見李春潤:《雜職和兩稅法后的代役納課》,《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宋代職役的名目,雖然一些源流可上溯至漢晉,但相當部分職役名稱實際上形成于唐末、五代時期,且性質(zhì)多為藩鎮(zhèn)屬員,而非輪差之職役。兩稅法雖在唐后期已頒布,但尚未完善,由此增加的職役負擔也遠未達到宋時水平。參見聶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學報》1947年第33期;漆俠:《關于宋代差役法的幾個問題》,《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139頁;金毓黻:《唐代兩稅與宋代二稅》,《中國學報》第1卷第1期,1943年;鄭學檬:《五代兩稅述論》,《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3年第4期,等。。就目前所見,唐時只有“烽丁”一役出現(xiàn)過應役者因農(nóng)忙臨時雇人上烽現(xiàn)象,或可視為兩宋代應職役者的濫觴*“烽丁”屬兵役還是職役尚不能確定,且受雇者并未改變其佃農(nóng)或自耕農(nóng)的身份,與宋時的職業(yè)代役人差別尚大。參見張澤咸:《唐五代賦役史草》,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46頁;徐秀玲:《唐前期西州雇人代役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7期。。
宋代前期,私雇代役現(xiàn)象逐漸發(fā)展,有其原因。入宋以來,地方公共事務明顯增多。一是財政上的中央集權,增加了州縣財賦在全國范圍內(nèi)調(diào)配的任務;朝廷為監(jiān)控地方財政,也提高了對州縣賬籍管理與傳遞的要求。二是兩稅法以財產(chǎn)為宗,其計征之繁難遠超此前的定額人頭稅。三是宋廷為保障稅源,認可并保護土地的產(chǎn)權交易,“其分煙析生,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馬端臨:《文獻通考》卷4《田賦考四》,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1頁。,使產(chǎn)權交易的手續(xù)更加完善,也使官府辦理產(chǎn)權交易的事務急劇增加。加上宋代民戶逐漸滋長的產(chǎn)權意識,使得圍繞產(chǎn)權問題的訴訟增多*相關研究可參見高楠:《宋代民間財產(chǎn)糾紛與訴訟問題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張本順:《宋代民間財產(chǎn)糾紛與訴訟問題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等。。以上變化都要求地方官府內(nèi)部有更細密的分工,更專業(yè)的吏員,提供更多公共產(chǎn)品*在經(jīng)濟學中,公共產(chǎn)品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chǎn)品,參見王正明主編:《微觀經(jīng)濟學》,江蘇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94—197頁。我國古代,并沒有公共產(chǎn)品或服務的概念,本文出于分析論證之需要,借用經(jīng)濟學上的“公共產(chǎn)品”或“公共服務”的名詞來概括宋代職役所包含的在基層官府與鄉(xiāng)村組織中服務的內(nèi)容。。但與這種日增月長的需求相對的是,政府機構與人員配備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要。上述公共產(chǎn)品的供給缺口基本由政府強壓職役人員來彌補——宋政府最基層的行政機構只及縣,縣以下廣大鄉(xiāng)村管理的資金、人力皆從職役出;甚至在州縣層級的官府內(nèi),也存在大量從主戶中抽差的役人,承當官府的日常公務與地區(qū)間長距離綱運等工作。鄉(xiāng)差應役人是“田野愚戇之人,不能干事”*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二五,元豐八年四月二十七日,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6169頁。,不但使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弊病叢生,而且這種輪差鄉(xiāng)村上戶,亦破壞民戶的正常生產(chǎn)與財富積累,導致宋代職役問題超過夫役,成為人戶的重要負擔,即所謂“郡吏之不足,役及上農(nóng),而使之破產(chǎn)竭財,而斃于凍餒”*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31“呂陶言”,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版,第536頁。。
與唐代色役按丁僉派不同,宋代的職役按戶等、資產(chǎn)輪差,應役者為多少有些恒產(chǎn)的主戶;與離亂頻仍的唐末五代相比,宋代有較穩(wěn)定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與相對高的預期收入,所以面對差役帶來的破家蕩產(chǎn)之害,主戶對舉家逃亡隱匿又比前代農(nóng)民持更謹慎的態(tài)度*唐中后期隨著戶稅、地稅在國家收入中所占比例提高,色役與雜任才漸顯繁重,但此時民戶亦面臨動蕩時期的其他威脅,稍有物力之家多想法隱托避役,貧戶則多傾向于選擇逃亡藏匿。參見胡如雷:《兩件敦煌出土的判牒文書所反映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唐史論叢》第2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6—76頁。。不過,宋代活躍的商品經(jīng)濟、較高的生產(chǎn)效率、較細的社會分工以及雇傭勞動的發(fā)展*參見漆俠:《關于宋代雇工問題》,《知困集》,第162頁;王棣:《北宋差役的變化和改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使宋代民戶除賄賂官吏或托庇于形勢以外,多了一個化解職役壓力的手段,那就是在勞動力市場上雇傭能者代役。
宋代的職役名目繁多,若結合服役層級與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主要服役于州縣各機構,本文將之稱為州縣役;一種服役于鄉(xiāng)間,主要負責催稅與治安,是為鄉(xiāng)役;第三種為比較特殊的衙前役,主要由上戶充任,負責綱運、主理公使廚庫的運營等。
鄉(xiāng)役在宋代前期主要包括耆長、里正(戶長)、壯丁等名目,大多被視為輕役,里正在宋初催稅任務不太繁難的情況下,更是“號為脂膏”*《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79,至和二年三月辛亥,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330頁。,因此代役需求不多。衙前役對應役者的財產(chǎn)要求頗高,且在仁宋時期已經(jīng)采用先投名,不足方輪差的原則*如司馬光在元祐初回憶道:“從來諸州招募人投充長名衙前,若招募不足,方始差到鄉(xiāng)戶衙前,此自是舊法?!薄端螘嫺濉肥池浺蝗摺耍v元年六月二十七日,第5033頁。,有能力與意愿代役之人一般已經(jīng)通過投名入役,博取坊場酬獎,代衙前役的現(xiàn)象亦較少見。因此,宋代前期的私雇代役行為往往出現(xiàn)在州縣役領域*職役種類的劃分,前人有不同標準,可參見白壽彝總主編,陳振主編:《中國通史》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19—625頁;王棣:《宋代經(jīng)濟史稿》,長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402—405頁。。
現(xiàn)存資料較集中記載私雇代役現(xiàn)象的是近邊與川界弓手之役,如慶歷二年(1042年)詔書中說:“以河北、河東弓手為軍……而諸游冗之人,皆愿雇代人入籍。”*《宋會要輯稿》兵一之四,慶歷二年五月,第6755頁。黃繁光亦曾提到弓手私雇人代役之事,只是沒有區(qū)分慶歷年間的沿邊弓手私雇代役的背景與元祐時期東南上戶私雇的情況,《宋代民戶的職役負擔》,臺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0年,第40、43頁。之所以會在這些邊地、在弓手這一役種出現(xiàn)代役行為,主要由于這些地區(qū)的弓手役對民戶干擾極重。宋夏戰(zhàn)爭時鳳翔府通判言,近邊弓手“并不限十月初、正月終,但遇邊上有事宜緊急,便許府郡勾集防護”*《宋會要輯稿》兵一之四,康定二年(1041年)七月,第6755頁。,不僅隨時可能被召集,妨害農(nóng)時,且從事的是軍事行動,危險性比內(nèi)地弓手高得多,因而“名在弓手之籍者,居常心恐,不自安”*陳均編:《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11,慶歷元年二月,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3頁。,川陜、河北、河東弓手私雇代役的需求遂高于內(nèi)地。朝廷對這類代役現(xiàn)象也試圖禁止,卻未能奏效。如真宗時規(guī)定“禁兩川諸縣弓手雇人代役,犯者許鄰保糾告,重繩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96,天禧四年七月丁卯,第2207頁。,仁宗時又“詔兩川弓手自今不得雇人代役……時呂夷簡……言川中豪民咸傭夫以代雜役,多得惰農(nóng),每執(zhí)杖悉不得力,故有約束”*《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八之六二,天圣四年七月,第4386頁。?!白越瘛币辉~透露出當?shù)貙λ焦痛鄣慕钜幌驁?zhí)行不力的實情。
另一個較明確存在私雇代役現(xiàn)象的領域是州縣曹司諸役。由于兩稅法背景下州縣曹司之役對書算技能要求日高,故此在鄉(xiāng)戶文化普遍不高的地區(qū),涉及書算、簿記工作的手分、貼司等役種被視為重役,私雇“慣熟官司”之人代役的現(xiàn)象遂無法禁絕,而州縣出于完成工作的需要,也不想去禁絕。章惇言:“州縣曹司舊法差役之人……其所差人,往往不會行遣,惟是雇人代寫文書,所差之人但占名著字,事有失錯,身當決罰而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章惇奏”,第8823—8824頁。,可知熙寧以前被差鄉(xiāng)戶私下雇人代寫文書并非罕見?;蛟S正是宋前期私雇代役與投名應役的存在與發(fā)展,啟發(fā)了王安石等人不再像仁宗時期那樣以“均役”為解決職役問題的著力點,轉而以官雇代役作為役法改革的突破口,以征收役錢作為官雇役人的資金來源,使發(fā)自民間的代役現(xiàn)象成為政府推行的正式規(guī)則*雖無直接證據(jù)表明熙寧雇役法的構思源于民間私雇代役之法,但從雇役法的頂層設計者曾布、章惇等人對私雇代役的熟悉程度(《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25,熙寧四年七月戊子,第5472頁;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第8823—8824頁),以及熙豐變法早期任詳定差役利害的錢公輔曾在明州試行雇募衙前等經(jīng)歷看(《宋史》卷321《錢公輔傳》,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421頁),變法重臣對私雇代役有深刻的理解與贊賞。以此推測宋前期的私雇代役現(xiàn)象對熙寧雇役法有所啟發(fā),當可成立。。
熙寧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條例司首次提出募役法的原則:“昔于鄉(xiāng)戶差役者,悉計產(chǎn)賦錢,募民代役,以所賦錢祿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27,熙寧四年十月壬子,第5521頁。這是宋政府首次規(guī)定以官府名義雇募代役人,也是首次給代役行為以合法地位。往日的私雇代役人或通過投名,或被州縣官府“勒向來受雇行遣人充手分,支與雇錢”*《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第8824頁。,成為官雇代役人,代役行為被納入官府管理體制之內(nèi)。
熙豐時期,官雇代役人來源各異、數(shù)量龐大,官府對他們的雇募與管理,為北宋后期到整個南宋時期的代役體制構建了基本框架,也為元祐時期的私雇代役提供了人力上的準備。熙豐后期,北宋前期困擾民戶的衙前與州縣役,隨著官雇代役人的持續(xù)存在日益胥吏化,民間對此類役種的代役需求消減;而鄉(xiāng)役給民戶帶來的負擔卻隨之突顯,私雇代役需求遂有下移至鄉(xiāng)役的趨勢。
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六日,朝廷下詔全面恢復差役。但詔令中對代役的態(tài)度卻頗值得注意。詔令一方面批評雇役法“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使之充役……一旦事發(fā),則挈家亡失,變姓名,別往州縣投名”,只會給官府帶來損失;另一方面又說“不愿充役者,從便選雇有行止人自代”,也就是允許私雇代役,只是“若所雇人逃亡,即勒正身別雇。若將帶卻官物,勒正身陪填。”*《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二九—三一,元祐元年二月六日,第6171—6172頁??梢?,作為詔令的起草者,司馬光雖極不信任代役人,但熙豐年間(1068—1085年)形成的民戶對代役的依賴又極難扭轉,于是,私雇代役成為一種折衷辦法。允許私雇的實質(zhì),是在官府與代役人之間增加了被差鄉(xiāng)戶的家產(chǎn)這一層擔保,也就是把約束代役人的費用與官府損失的風險轉嫁給了被差鄉(xiāng)戶。同為舊法大臣的劉摯對此規(guī)定頗為不滿,有言:“役人正身不愿者,今來兼許雇人。而嘉祐舊制,如耆長、弓手之類,須正身充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78,元祐元年五月辛巳,第9187頁。這番話說明,司馬光雖以恢復嘉祐舊制為號,但與劉摯等官員相比,他對行雇役多年后形成的社會狀況還是有相對清醒務實的認識。以司馬光的威望與身份,他對私雇代役的態(tài)度無疑是一種新的信號。
1.1.2 根結線蟲 煙草根結線蟲,從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山京畜牧場煙草根結線蟲病發(fā)病嚴重的連作煙地且有大量根結的發(fā)病烤煙根系分離得到,經(jīng)形態(tài)學鑒定為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ngnita)。
與反對雇役的元祐重臣對代役人的戒備心態(tài)相異,州縣對代役人卻十分歡迎?;謴筒钜鄣脑t令行下后,馬上就有州縣利用朝廷允許私雇的規(guī)定抵制鄉(xiāng)差役人、留用熙豐時曾受官雇的代役人。王巖叟曾言:“諸郡縣官員有自來雇募到承符、散從官、手力之類在逐廳,今例合差鄉(xiāng)戶抵替減放。逐官有以鄉(xiāng)戶生疏,雇人慣熟,不容鄉(xiāng)戶正身自充,須令雇召”,他還建議朝廷宜有約束*《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四七,元祐元年三月十八日,第6180頁。王巖叟奏章原文可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69,元祐元年閏二月癸卯,第8895頁,但個別文字有訛。。但由于元祐初新黨勢力尚未完全退出朝廷*王巖叟奏入時,章惇尚在兩府,曾布尚為戶部尚書,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69,元祐元年閏二月庚戌,第8911頁。,加上舊黨中一些熙豐時期曾任職基層的官員,如戶部尚書李常、詳定役法蘇軾等人都對全面恢復差役有所保留*蘇軾與李常均曾論奏役法,可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82,元祐元年七月丁巳,第9299—9300頁;卷407,元祐二年十一月壬戌,第9901頁。。因此詳定役法所建議朝廷發(fā)下的所謂約束,倒更象是默許:“郡縣官員如敢抑令本廳新差役人出錢,指名雇覓自來使令之人充代祗應者……重行黜責。如役人委寔情愿雇人者聽。”*《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四七,元祐元年三月十八日,第6180頁。最后一句無疑給了州縣上下其手的空間。于是州縣或“多方陵虐所差之人,必令出錢,作情愿雇募”,或“以新差役人拙野,退換別差,必得慣熟如意而后止”*蘇轍:《欒城集》卷39《三論差役事狀》,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83頁。,那些熙豐時期已經(jīng)在衙門取得豐富經(jīng)驗“慣熟如意”的官雇代役人,表面上雖被鄉(xiāng)差役人所代替,但實際上卻以“役人委寔情愿雇人”的名義,轉換成私雇代役人,繼續(xù)留在州縣服務。
到元祐元年(1086年)十月,幾經(jīng)激辯,朝廷又放開了對私雇代役弓手的禁令,詔“弓手正身不愿充役者,許雇曾募充弓手得力之人,仍不得過元募法雇錢之數(sh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89,元祐元年十月庚寅,第9455—9456頁。。至此,州縣各役,皆可私雇,熙豐時期的代役行為,在元祐以私雇的形式,大部分保留。紹圣初,楊時曾追述:“瀏陽之民未罷役以前而雇人代充者,皆月計其直,然每有踰期不償,而至于理訴者,時時有之?!?楊時:《龜山集》卷18《書三·上提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冊,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87頁。雇主與代役人由于工錢糾紛而鬧上州縣者“時時有之”,說明元祐恢復差役、承認私雇的短短數(shù)年,私雇代役現(xiàn)象之膨脹。
元祐二年(1087年),隨著元祐政府日漸發(fā)現(xiàn)財政對役錢收入的依賴,加上民間對差役頻繁的怨聲日高,朝廷又恢復部分役錢的征收與州縣役的官雇*《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07,元祐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第9909頁。。此后,雖細節(jié)上有所變動,但元祐政府承認私雇代役,并在州縣役層級差雇兼行的政策一直延續(xù)。州縣中代役人的位置由此更加穩(wěn)固,他們通過轉換官雇、私雇的身份,長期混跡州縣,繼續(xù)其吏員化趨勢*屬職役范疇的役人與自愿投充、有出職機會的胥吏,雖然有時工作內(nèi)容類似、名目也一樣,但身份仍有區(qū)別,可參見高樹林:《宋朝賦役淺論》,《河北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熙豐時期,官雇落實較好的是衙前與州縣役。衙前、州縣役的重難部分如綱運、接送、主管官物等職責被分拆出來,由軍吏、得替官員等人承擔,后為各朝沿習*南宋時陳傅良歷數(shù)桂陽廂禁軍的職責,“通廂禁軍止三百人,而其接送守臣各九十六人……又有押部綱運、赍擎文書之差撥”,陳傅良著、周夢江點校:《陳傅良先生文集》卷19《桂陽軍乞畫一狀》,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頁。《慶元條法事類》卷4:“諸主管公使庫、酒庫、設廚、茶酒帳設司,并差將?!保鹘▏c校,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頁。以上盡是北宋前期衙前、承符、白直之責,說明熙豐時期軍人的代應州縣役之舉,在熙豐之后,已漸成軍人的份內(nèi)之事。;稍輕的州縣曹司之役,元祐以后代役雇值也基本得到維持。這預示著上述公共服務自后已基本由官府自行提供,不須再輪差鄉(xiāng)戶。
但是,鄉(xiāng)役層級的情況則復雜得多。由于北宋時期各地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很不平衡,加上朝廷的控制力到縣以下就迅速減弱,況且鄉(xiāng)役人是否專業(yè),對官府而言影響也不及州縣役那么切近,故熙豐時期的鄉(xiāng)役就已無法保證完全官雇*很多地區(qū)的耆長、戶長時而輪差,時而雇募,如福州地區(qū),“熙寧二年,募耆長、壯丁。四年,仍舊于本等人戶輪充。……七年……本州總括諸縣耆長……壯丁……鄉(xiāng)書手……等第給雇錢。尋罷募壯丁?!薄洞疚跞街尽肪?4《州縣役人》,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頁。臺州地區(qū)也有類似情況,可參見《嘉定赤城志》卷17,《宋元方志叢刊》,第7419頁。還有一些地區(qū),鄉(xiāng)役被視為輕役而仍輪充之,如熙寧四年七月六日曾布言:“惟耆長、壯丁,以今所措置最為輕役,故但輪差鄉(xiāng)戶?!薄端螘嫺濉肥池浟?225頁。,鄉(xiāng)役雇值亦是被挪用最多的部分。自熙寧后期開始,以增強治安為主兼有鄉(xiāng)兵功能的聯(lián)戶組織——保伍系統(tǒng),以及為推行青苗法而組成的保甲組織,開始與職役系統(tǒng)中的鄉(xiāng)役部分融合,也就是鄉(xiāng)村中以輪差的保正、保長、甲頭系列逐漸取代要雇募的耆長、戶長、壯丁等鄉(xiāng)役名目,負責催稅、承受文引和其他基層管理工作*與免役法幾乎同時推行的保甲法,差派產(chǎn)生保甲頭目如甲頭、保長、保正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8,熙寧三年十二月乙丑,第5297—5298頁。到熙寧七年十月辛巳,司農(nóng)寺“乞廢戶長、坊正,其州縣坊郭稅賦、苗役錢,以鄰近主戶三二十家排成甲次,輪置甲頭催納,一稅一替”,為保甲混入鄉(xiāng)役系統(tǒng)之始?!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7,熙寧七年十月辛巳,第6277—6278頁。此后,朝廷屢經(jīng)嘗試拆分保甲與鄉(xiāng)役系統(tǒng)均告失敗。。在衙前、州縣役維持官雇的背景下,這套新形成的“保甲鄉(xiāng)役”*紹圣二年,朝廷確定以保正長等兼代耆戶長、壯丁之法,保甲頭目名稱正式取代舊有鄉(xiāng)役名稱,成為新的鄉(xiāng)役承擔體系。本文將這一保甲混入鄉(xiāng)役后的新鄉(xiāng)役體系稱為“保甲鄉(xiāng)役”,以示區(qū)分?!端问贰肪?78《役法下》,第4329頁。體系加于民戶的負擔逐漸突顯。于是,又開始有不愿親身應役之民戶,尋求私雇代役之法。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中書門下奏,“保丁……私為人代名上番,杖六十”,朝廷需要明令禁止,反映保丁代人上番之事已非偶然*《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37,熙寧五年八月壬辰,第5769頁。。元豐八年(1085年)八月,刑部奏鈔中提及一個斗殺案,其中的當事人,泰寧軍“代名大保長張存”,亦為受私雇代役之一員*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59,元豐八年八月癸酉,第8582頁。朝廷大規(guī)模修改熙豐雇役法始于元祐元年二月,故元豐八年八月時,各職役仍是以官雇為主,但保正、保長因屬保甲系統(tǒng),乃由差派產(chǎn)生而不由官雇,所以此處“代名”保長,當是私雇代名。。在保甲制有提舉官專領,保正長們可以“依倚弄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55,元豐八年四月庚寅,第8495頁。的熙豐時期,尚有人不愿親自服役,私自雇人代名應役,可知保甲鄉(xiāng)役的無償化與強制性,是熙豐以后代役需求由州縣役下移至鄉(xiāng)役的主要原因。
紹圣至北宋末期,州縣役全面恢復官雇之余,亦曾嘗試恢復鄉(xiāng)役雇值,但收效甚微*《宋史》卷178《役法下》,第4329—4330、4333頁;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30“差役”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1冊,第608頁。,反而苛擾保正長等保甲鄉(xiāng)役人的記錄卻不斷增多*至遲到宣和二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保正長等保甲鄉(xiāng)役人被責成管理鄉(xiāng)村、供應州縣等現(xiàn)象,參見黃以周等輯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41,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79頁。。這些都為南宋時期鄉(xiāng)役層級私雇的爆發(fā)性增長埋下伏筆。
南宋初,朝廷財政危機頻發(fā),迫使州縣想方設法竭澤而漁*關于南宋朝廷的財政危機及中央、地方間爭奪財源的情況,可參見汪圣鐸:《兩宋財政史》,中華書局1995年版;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保甲鄉(xiāng)役不但成為無償之義務*在保正長兼代耆戶壯的初期,保正長仍保留部分雇值,南宋時鄉(xiāng)役雇值才被徹底挪用,參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八一,紹興五年正月十八日,第6197頁。,而且被賦予更多基層行政職能,成為州縣轉嫁財政壓力與聚斂阻力的對象,“民當正、副,必破其家”*《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八二,紹興五年十一月八日,第6197頁。,保甲鄉(xiāng)役的代役需求更為增長,鄉(xiāng)役遂成為專業(yè)化的代役人發(fā)揮所長的新領域。現(xiàn)存私雇代役人的史料,北宋時期的,多集中于州縣役,南宋時期的,多集中于鄉(xiāng)役,亦殆由此。
南宋時期的代役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朝廷被迫默許私雇;私雇代役人活躍于保甲鄉(xiāng)役的同時,開始向義役組織滲透;私雇代役現(xiàn)象成為官方考慮職役問題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與元祐時承認私雇的合法性不同,南宋初期以恢復嘉祐舊制為號,要求鄉(xiāng)戶親身應役。但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代役已成大勢,故而這種規(guī)定不但實施難度更大,對基層社會的干擾也更多,民戶常為此聚訟紛紜,占用官方大量的行政資源*所謂“良民憚役,爭訟囂然”(《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7,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54頁),南宋史料中多不勝數(shù)。胡舜陟曾言:“臣出守五郡,每視訟牒之中,理訴差役十常七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6,紹興五年十有二月丙午,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834頁),可見差役導致的訴訟占官府日常理訟的比例頗高。。迫于現(xiàn)實,朝廷逐漸放寬了對私雇代役的限制,陸續(xù)規(guī)定一些沒有親身服役能力的民戶如高物力單丁戶、寡婦有男為僧道成丁戶、老疾侍丁戶、坊郭遙佃戶等可以私下雇人代役*《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八一—八二,紹興五年三月十日,第6197頁;食貨六五之八四,紹興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條,第6198頁;食貨六六之二一,淳熙六年十月十三日,第6218頁。,后來又放寬到一些特權階層,如僧道、太學生、官戶、舉人等*《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八一—八二,紹興五年三月十日,第6197頁;食貨六五之八六—八七,紹興十九年八月十二日,6199—6200頁;食貨六五之九八—九九,乾道六年九月二十一日,第6205—6206頁;食貨六六之二六,紹熙元年十月十一日,第6220頁。,“官司不得輒追正身”。但這也為普通主戶非法私雇代役人開啟了方便之門。面對民間越來越多的私雇代役現(xiàn)象,有官員建議朝廷干脆完全解除限制,如“左朝散郎陳璹知饒州代還,論諸縣保正副長,科役煩多,尤為民害……望特詔有司,許凡當役保正副長,除情愿應役之人,聽其從便外,并許雇人代役?!?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0,紹興十九年九月壬寅,第3030頁。當時雖沒有得到朝廷的明確回應,但到光宗時,臣僚又反映,“在法,差保正許募人代役者,自有定制,如官戶、寡婦之類是也。今富有之家應身充役者,往往亦募人代役”,違法私雇代役人的現(xiàn)象已很普遍。而該大臣說,由于代役人借派送傳票、幫官府催稅辦事之機敲詐民戶財物,因此建議:“自今代役人有犯,其違法募之者不覺察,當于案后貼說,坐以‘五保內(nèi)有犯,知而不糾’之罪”*《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六之二六,紹熙元年十月十一日,第6220頁。。當代役人作奸犯科時,才以知而不報之法懲辦雇主,并不言追究其違法私雇代役之罪。朝廷同意此建議,實際上也是對富戶私雇代役的讓步,私雇代役由此深入南宋職役各層面。
南宋時期義役成為民間應對鄉(xiāng)役的一種重要方式*關于義役的緣起、推行范圍與對義役的評價等,可參見梁庚堯:《南宋農(nóng)村的均賦與均役》,《南宋的農(nóng)村經(jīng)濟》第五章,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年版,第257頁;王德毅:《南宋義役考》,《宋史研究論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253頁。,孝宗時(1162—1194年)程洵概括義役的主要實施形式“大要有二:有分歲月而人自為之者,有裒其費而眾募人為之者”*程洵:《尊德性齋集》卷3《代作上殿札子三》,《知不足齋叢書》第30集,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5—16頁。,說明義役組織也存在集資雇傭代役人的現(xiàn)象。梁庚堯甚至認為義役團體集資募役比團體中的民戶親自應役的情況更多*梁庚堯曾言:“南宋史料中,程洵所說的第一種方式較為少見,而以第二種方式為多”,但并未說明其論證過程,《南宋的農(nóng)村經(jīng)濟》,第270頁。。
以集體之力應付差役的“義役”,亦不能無弊。相較而言,“分歲月而人自為之”的形式缺陷更多。“中戶以下舊來不系充役者,皆拘入義役”,“此等人戶,縣道生疎,支吾不行……間有主役而不仁者,反為打話賣弄之人,充役之家一舉遂空”*黃震:《黃氏日抄》卷79《公移·江西提舉司·咸淳八年(1272年)八月十一日交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冊,第816頁。。役首排役不公,導致在義役組織里的中下戶不但仍受輪差之苦,還增加了受役首侵漁的風險,并無享受到義役的好處。但以義田收入雇募代役人的地區(qū),此種漏洞則大為減少。
黃震在江西提舉任上,懲本路義役之弊,在下轄各縣張榜推介臺州義役的“雇募長役”之利:“上戶各出田供長役之費……而役事自有義役莊田雇募長役,人戶并不知有役事之擾。”*黃震:《黃氏日抄》卷79《公移·江西提舉司·咸淳八年(1272年)八月十一日交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冊,第816頁。其實臺州黃巖地區(qū)在嘉定五年(1212年)初行義役時,也曾出現(xiàn)“田連阡陌者捐助或不毫毛,僅僅及等者反困抑”的窘境,至淳祐九年(1249年)重整并改為雇募代役人后,才有黃震所描述的盛況。劉宰談及義役之利時也指出,“義役之利,役可募人而已不專任其責,故役久而人不病?!?劉宰:《漫塘文集》卷23《二十三都義莊記》,民國《嘉業(yè)堂叢書》第8冊,廣陵書社2015年版,第13頁。按其文后自注,此文作于紹定六年(1233年)。也許正由于“雇募長役”可某種程度上糾正義役弊端,故而到南宋后期有相當多的官員在試圖重興義役時,不約而同地引導義役團體雇募代役人。如端平年間(1234—1237年)知華亭縣楊瑾,“停差保長,募民為‘直鄉(xiāng)’(原注:凡里正*“里正”這一職役名稱,已經(jīng)于仁宗至和二年時取消,但民間仍多以此名指代戶長及后來的保正、保長等役?!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79,至和二年夏四月辛亥,第4330頁。之事屬焉),重置義役田以充役事”*《正德松江府志》卷6,第131頁。;饒州德興縣在端平之后亦“按民產(chǎn)高下,各使出谷,名曰義莊,募人充戶長……革一差之弊,募樂充之人”*按劉克莊的記述,德興縣在淳熙年間(1174—1189年)曾興義役,一甲子之后,知縣卓德慶重新整頓之,則此時應為端平年間(1234—1236年)或更晚。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6《德興義田》,《四部叢刊》初編第2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版,第5頁。。由此,義役組織仿佛成為國家職役政策滲透至鄉(xiāng)役過程中的過濾器,鄉(xiāng)役的輪差之法通過部分義役組織,轉而為雇,一來使南宋朝廷對基層實施的社會控制產(chǎn)生了微妙的適應性變化,使南宋鄉(xiāng)役層面增加了雇募的因素,二來也使私雇代役行為在義役組織中找到新的發(fā)展空間。
即使是一些仍然堅持由鄉(xiāng)戶親自輪充應役的地區(qū),代役雇值也被視作集資襄助應役戶役費的參照,如理宗初期(1225—1228年)婺州義役的安排即是“約雇役費用之需而均率”*《萬歷金華府志》卷9《寶慶義役法》,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版,第568頁。田產(chǎn)??偟膩碚f,在南宋時期,無論是義役組織集體出資雇傭,還是參照雇役之值仍由鄉(xiāng)戶輪充,私雇代役現(xiàn)象都或多或少影響著義役的實現(xiàn)模式。
南宋時期,上自朝廷、下至州縣親民官,無論制度設計還是在處理基層政務時,都把私雇代役人的存在納入考慮范圍。如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3年)朝廷要求把田產(chǎn)散處各縣富戶的資產(chǎn)分縣匯總,歸入各縣物力最高一鄉(xiāng),與該鄉(xiāng)的人戶同排役次,這樣富戶可能會同時被數(shù)縣差派,很難一一親身應役。坊郭人戶如果有田產(chǎn)在鄉(xiāng)村的,稱“遙佃戶”,也要與鄉(xiāng)戶一起輪差保正長之役,這些被輪差到的遙佃戶恐亦無法親自到鄉(xiāng)村居住一、兩年執(zhí)役。但此規(guī)定行之30余年,民間并無多大異議。乾道年間(1165—1174年),一度命坊郭戶可免鄉(xiāng)役,但不數(shù)年即遭反對,重新按舊法施行*《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六之二一,淳熙六年十月十三日,第6218頁。。寧宗時期(1195—1225年),黃榦所言解釋了類似政策之所以能長期實行下去的社會背景:“戶長所管者,催科,亦何必皆本都之人哉!今之為保正副、戶長者,皆非其親身。逐都各有無賴惡少,習知鄉(xiāng)閭之事,為之充身代名。”*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卷23《代撫州陳守》,《宋集珍本叢刊》第67冊,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770頁。既然都不是正身充役,自然可以不再考慮正身是否在本都、是否同時應兩縣之役了。此外,官府在考慮排役的時候,亦較少考慮當役戶的丁口數(shù),往往只憑物力輪差*《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一〇〇,乾道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第6206頁。,這也是因為官府也注意到民間私雇代役的普遍,只要有高強物力,應役即非難事。
更有甚者,因私雇代役的普遍,民戶一經(jīng)被差即請人代役,以致有州縣虛設一個所謂“傳帖人”的職役名目,“每月雇錢多者至十余千,少不下數(shù)千……不曾承傳文帖,亦令僦雇而占破”*《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九六,乾道元年八月五日,第6204頁。,借以生財。
當然,對于南宋私雇代役現(xiàn)象的普遍程度,亦不宜過分高估。從上述史料也可發(fā)現(xiàn),有能力私雇代役人的,往往是鄉(xiāng)村、坊郭富戶。雖說充保正者必一鄉(xiāng)之豪,但由于豪民避役并非只有請人代役一途,還有“吏以舞文,愚弄村民,富者多避免,而下戶常見充役”*《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九六,乾道三年三月十八日,第6204頁。的現(xiàn)象存在,那些被富戶與胥吏通同作弊逼迫入役的中下之家,既因為沒錢賄賂官吏而被陷入役,很可能又會因為無錢雇人代役而難免破家失業(yè)之命運。這種現(xiàn)象在南宋也是屢見不鮮的。
南宋私雇代役之余緒亦及元明時期。元代,私雇代役仍然是百姓減輕職役苦難的重要途徑*元代民戶大抵沿用差役,兼以諸色戶計之法,同樣也出現(xiàn)職役使人破家鬻子之況,參見高樹林:《元代賦役制度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8—106頁。以往研究提及元代百姓避役時多舉賄賂、投充等法,較少說到雇人代役之事。陳高華曾在《元史研究論稿》中引《元典章》,認為元代法律許雇人代役,只是民間私雇代役現(xiàn)象不多,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32頁。。如延祐五年(1318年)浙西廉訪司言:“訪聞腹里路分、坊里正等役,一鄉(xiāng)一都之間有依驗眾戶包銀分數(shù),共出銀鈔雇人代役,遂得安居”*《正德松江府志》卷6,第137頁。元代一本針對吏員的啟蒙手冊《吏學指南》中,把一個本來通指雇傭的詞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顧倩,謂以物顧人代役也”;對官府雇役另以“雇募”一詞概括(徐元瑞撰,楊訥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頁),說明對于元代人來說,以物為酬私雇代役現(xiàn)象頗多,以致官場用語有以特指。而從元人對官雇、私雇役人的清晰區(qū)分來看,元代的官雇代役與私雇代役兩種現(xiàn)象都有。,即是一例。
至明代,不但私雇代役盛行,而且還出現(xiàn)了聯(lián)通雇役者與被雇者的中介行業(yè)“包當人”*明初的職役弊病又再次嚴重,參見梁方仲:《明代賦役制度》,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66、475頁。明中期以前嘗試過的各種賦役改革的執(zhí)行層面,不乏私雇代役人的身影。趙毅、丁亮兩位曾列出浙江地區(qū)19種力差的承當方式,其中只有3種為親身應役,其余均為私雇代役,可見私雇代役現(xiàn)象之普遍,《從銀、力差的變遷看明代均徭法的演化路徑——以浙江地區(qū)為例》,《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4期。。不過明代壟斷化了的代役人與包當人又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于是又逐步出現(xiàn)把差役折銀,化力差為銀差,推動職役賦稅化,以一條鞭法變差役為納銀之努力*參見劉道勝:《明清時期徽州的都保與保甲——以文書資料為中心》,《歷史地理》第2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改革和社會轉型》,《史學月刊》2014年第7期;劉志偉:《從“納糧當差”到“完納錢糧”———明清王朝國家轉型之一大關鍵》,《史學月刊》2014年第7期。。若從這一角度看,則雇人代役或可算是明清時期賦役銀納化、職役吏員化等探索的先聲。宋初起自民間的代役之法,就不單是數(shù)百年來民間應對差役的良策,還是推動我國古代賦役和基層管理體系演變的一個制度背景與經(jīng)驗來源。
宋代差役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是唐中期以后逐漸增多的維持國家有效運轉的新事務,未能納入官府的職能范疇,以致一些本應由官府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通過職役的形式令民戶代為提供。因此它既是特定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產(chǎn)物,入宋以后又與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經(jīng)濟情形產(chǎn)生矛盾。私雇代役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說明在國家控制以外,地方社會有其自身的能動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朝廷職役制度的效能與走向。
首先,它使朝廷制度的內(nèi)容與實際運行出現(xiàn)某種差距。在北宋前期,這種差距意味著主戶在差役政策下,仍略能享有雇役的選擇,這疏解了由差役問題產(chǎn)生的社會張力。在北宋中期以后,朝廷役制變遷不定,這種差距則意味著宋代社會能借助私雇代役,多少抵消制度屢變對基層與地方官府的擾動與沖擊。
第二,私雇代役使民戶通過付出相對穩(wěn)定的雇值,避免親身應役時費用支出的不確定性,從而獲得經(jīng)營本業(yè)的時間與投資收益的穩(wěn)定預期,促進了他們對本業(yè)的投入。此外,代役人通過提供代役服務使自己的勞動力產(chǎn)權獲得收益,官府則因緣獲得較為專業(yè)的工作人員,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私雇代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官府在職能轉變上的滯后與缺失,推動了宋代社會財富的積累。
第三,私雇代役作為起于民間的非正式規(guī)則,為熙豐時期雇役法的構想提供了前期經(jīng)驗。在號稱恢復差役的元祐年間與南宋時期,尤其在差役制度保持較為徹底的鄉(xiāng)役層級,私雇代役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不斷發(fā)展,實獲部分州縣的承認,而朝廷出于財政、軍需與地方穩(wěn)定的考慮,也被迫日益放任它們的存在。這反映了國家政府與地方社會對話與博弈的過程,也折射出制度內(nèi)容與社會經(jīng)濟變遷之間的某些相互作用機制。
PrivateHiredCivilianService——Grass-rootsCopingStrategyforDealingwiththeDraftedServiceSystemintheSongDynasty
HUANG Min-jie
(School of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Rural landowning household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hired someone more experienced to handle their local service duties so that they could fend off these ruinous government obligations. The private hired volunteers joined the government hired services system, and became more skillful and substantial in the Shen-zong’s reign. During the Yuanyou period, volunteers retained their jobs in the County and Prefectural Yamen by switching between government hirelings and private hired personnel, and became petty officials afterward. In the meantime, the principal village positions became prominently among the villagers’ burdens, which made the private hired village service became more common. In South Song Dynasty, the private hired services developed so rapidly that the court was forced to acquiesce in it.
government service; hired services; the service exemption policy; the charitable service system
K244
A
1005-605X(2017)06-0062-08
黃敏捷(1977- ),女,廣東佛山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歷史學博士。
責任編輯:郝紅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