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9]
新歷史小說研究(三)
新歷史小說對生存困境的書寫
⊙王 平[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9]
新歷史小說掙脫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束縛,通過書寫歷史來關注個人,作家將目光投向歷史的各個角落,從自然困境、社會困境、精神困境三個角度揭示人的現(xiàn)實境遇。
新歷史小說 個人 生存困境
文學是關于人類靈魂的藝術,文學自它誕生以來,就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勃蘭兌斯在《19世紀文學主流》中曾經(jīng)說:“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p>
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生的最根本變化,是“對‘人’的不斷發(fā)現(xiàn),‘人’的觀念的不斷發(fā)展,是百年中國文學發(fā)生的最根本的變化。這是20世紀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的核心內涵”。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文學以揭示人性為核心任務,關心人的現(xiàn)實存在和現(xiàn)實境遇。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由于中國穩(wěn)定的傳統(tǒng)根基和強大的文化慣性,人的主體性始終在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之下,小說中出現(xiàn)的多為本質上是集體性的人,“集體性確實是某種人類的事情,但它是一種沒有人的人類,是沒有精神的人類,是沒有靈魂的人類……”在集體性的掩蓋之下,所有涉及感官和個體情感的內容均遭到排斥,感性的人消失,變成一個沒有所指的詞語空殼、一個同一的理性符號。
新歷史小說就是對這種潛流的響應,它掙脫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束縛,通過書寫歷史來關注個人,因而,新歷史小說作家將目光投向歷史的各個角落,從野史、艷史、趣史、外史中尋找人的存在,恢復和再現(xiàn)具體的歷史情境和具體的人性。無論是人類、民族還是整個國家的誕生與發(fā)展,都并非是一路坦途,總是充滿曲折和跌宕,這是歷史與生俱來的特性。“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比嗽跉v史中的生活還包含了歷史造就的人生的荒謬。
新歷史小說主要從三個角度揭示歷史中人的生存困境:自然困境、社會困境、精神困境。
新歷史小說對自然困境的描述大多體現(xiàn)在“饑餓”主題上。長期以來中國經(jīng)濟匱乏造成了物資匱乏,尤其是舊中國約有五分之四的人口長期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tài),饑餓已經(jīng)作為我們民族的整體記憶繼而演變?yōu)闅v史敘事的母題,比任何文明形式都更能接近生存的本質。在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中,人始終處在戰(zhàn)亂和饑餓的威脅之下,醫(yī)學院?;▎唐渖土魧W俄羅斯的霍麗娜只為了一點吃食就能向炊事員獻出身體;為了活下去,母親賣了七姐,并眼看著四姐去賣身;玉女為了不讓母親吐糧食養(yǎng)活兒女投河自殺。
作家蘇童欲“看清人性自身的面目,來營造一個小說世界”,他的小說《米》的主人公五龍由于洪水與饑荒被迫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城市,周遭邪惡、淫亂、戰(zhàn)爭、壓迫等織就的天羅地網(wǎng)激發(fā)了五龍的人性之惡,他用以惡抗惡的方式,最終成為瓦匠街的黑社會頭目,然而這一切并未使他的內心得到安寧,最后死于他鄉(xiāng)之路。這種關于“吃”與“食”的饑餓在許多新歷史小說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由于瘟疫和饑荒,女人們變得兇惡暴虐,她們幾乎每天都在死人塘邊因爭奪野菜而爭吵斗毆,祖母蔣氏還揮舞圓鐮砍傷了好幾個鄉(xiāng)親;楊爭光的《從兩個蛋開始》中人們忍饑挨餓,吃樹葉吃樹皮吃草根,吃玉米芯、谷穗、榆錢、椿葉,“陽光照著他們霉中透綠的臉,陽光很鮮活,可是陽光是不能吃的”。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通過對一場大災荒的追述,表達了對人的苦難生存的悲憫。1942年河南旱災和蝗災導致三千萬人受災,三百萬人餓死,所有能吃的已吃光,即便是吃后讓人四肢麻痹的野草“霉花”都成了“佳肴”,然而死亡與絕望仍舊如影隨形:死在逃荒路上、賣兒鬻女、女孩淪為娼妓,甚至人吃人……
新歷史小說對社會困境的描述主要表現(xiàn)在國家機器對人的傾軋。新歷史小說作家深切地關注歷史上卑微的普通個體,尤其是在階級斗爭的年代,他們身處在歷史的巨大的漩渦之中,歷史的謬誤造就了人生的謬誤。
余華《兄弟》中的宋凡平,因為要去上海接生病的妻子李蘭,被誤認為要逃跑,“紅袖章”們竟然當眾拳打腳踢,把木棍插進他的身體,最后活活把他打死。宋凡平死后因為身體無法平整地放入棺材,下葬的人把他的腿折斷后,用磚頭用菜刀用各種東西砸碎了他的膝蓋和骨頭。在那個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年代里,死和生同樣沒有尊嚴。楊爭光的《從兩個蛋開始》以個人生活史的敘述勾勒了鄉(xiāng)村社會圖景。小說中趙北存因為種出一根又長又粗的玉術棒子受到了國家領導的接見,這個帶來巨大榮譽的玉米棒給趙北存的妻子招娣帶來了禍患,她因為過度小心謹慎竟失手使玉米跌落破裂;招娣在驚恐不安中死去。人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常常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生活,被社會的激流裹挾著不停地運轉,直至失去了自我,就像埃里?!じヂ迥匪f的:“在這種體驗中,個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蛘哒f,個人在這種體驗中變得使自己疏遠起來”,當強調人的階級性而否定人性的普遍性時,被扭曲的靈魂便上演了一出出人性的悲歌。尤鳳偉的《遠去的二姑》便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爭背后的人性隱秘的探求。不到三十歲的財主少爺宋吾健是個讀書人,后來當上偽縣長;二姑是他的未婚妻,在抗日救國軍的說服下,二姑進城誘使對她滿腔熱情的未婚夫出城護送。最后宋吾健被槍斃,大義滅親后二姑無法擺脫內心的痛苦,從此失蹤,也許悄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社會的擠壓下,人失去了對自己的所有權。
新歷史小說對人精神困境的描述主要表現(xiàn)在人在歷史中的異化。所謂異化是指人“對所造之物和環(huán)境的屈從”,在功利化的生存境遇下,人在飛速運轉的國家機器挾持下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日漸麻木,從余華小說《活著》的主人公福貴的遭遇可見一斑。地主少爺福貴年輕時嗜賭,因為輸光了家產淪為貧農,躲過了解放初期的土改一劫,但死亡一直如影隨形地追逐著這個家庭。母親病死,兒子有慶為了給縣長老婆獻血被醫(yī)院活活抽血而死,女兒鳳霞難產而死,妻子家珍長年勞作終于累死,女婿二喜被工地上的水泥板夾死,唯一的外孫苦根因為過于饑餓吃豆子脹死。他的親人不是死于時代造成的貧病交加,就是死于一種社會政治勢力,奇跡般活著的只有福貴,而他竟也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樣的命運。《從兩個蛋開始》中只因趙北存是符馱村的掌權者,他什么時候想睡哪個女人就到人家里給她的男人派活掙工分;男人們乖乖地出去,女人們主動奉獻身體,任他胡作非為。為了多分糧食解決吃飯問題,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毫無人的尊嚴,為了生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蘭德曼認為:人是歷史的存在。新歷史小說這種對人的生存困境關注的背后,實際上蘊含了作家的價值追求。如果說革命歷史小說中展示了革命年代人們在政治激情遮蔽下被迫壓抑原始生命本能,轉向革命理想主義的激情,那么新歷史小說則更多地告訴人們,在基本的生存條件、起碼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的年代,人整個生命甚至靈魂是如何被吞噬被毀滅的。這也正合了美國新歷史主義學者弗雷德里克·詹姆森的話,這種個人命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jīng)_擊的寓言”。那么,在這種悲劇性的生存困境之中,人難道只能如傳統(tǒng)型歷史小說那樣只有唯一正確的選擇嗎?新歷史小說以紛紜的歷史事件和復雜的人物形象,道出了多種選擇的合理性存在,與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名劇《死無葬身之地》所揭示的哲理如出一轍。
《死無葬身之地》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法國抵抗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游擊隊員被逮捕之后,在拷打與酷刑中,心中的愛情、親情、恐懼、信任、背叛、絕望等元素此消彼長,最終在極限中做出各種選擇:索爾比埃在被提審時,怕自己因為膽小招供,于是就借了一個機會跳樓自殺了;希臘人卡諾里斯一聲不吭挺住了;昂利非常驕傲,但是他依然喊出了聲,他為此感到了羞愧;女隊員呂茜被提審的時間很長,直到她回來,也沒有發(fā)出任何聲音,連她的情人讓去安慰她,都遭到拒絕,她被強奸了;呂茜的弟弟十五歲的弗朗索瓦在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下產生了動搖心理,在他尚未決心供出實情時,呂茜讓她的伙伴掐死了他。這些革命者并沒有被刻畫成頑強不屈的英雄,他們也有私心雜念,也有絕望與恐懼,然而,人在現(xiàn)實境遇中的選擇是自由的,同實現(xiàn)人的價值密切相關。歷史并不是一潭清澈而透明的湖水,而是亂象紛呈,復雜而詭異。
新歷史小說作家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現(xiàn)了世界的荒誕和生存的荒謬,正是在既定的悲劇主題下,通過設置荒誕的生存處境,把被“群眾”“人民”遮蔽下的人解放出來,把打上了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歷史事件恢復到原初的面目,借歷史傳達自己的現(xiàn)代意識,從而顛覆那種由簡單階級論與進化論模式搭建起來的刪除真正個體處境的宏偉歷史構架。
注釋
① [丹]勃蘭兌斯:《19世紀文學主流·引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② 朱棟霖:《比較文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學》,《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③ [美]弗萊德·多爾邁:《主體性的黃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頁。
④ [德]恩格斯:《致約瑟夫·布洛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1—462頁。
⑤ 蘇童、周新民:《打開人性的皺折——蘇童訪談錄》,《蘇童研究資料》,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頁。
⑥ [美]埃里?!じヂ迥罚骸督∪纳鐣?,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20頁。
⑦ [美]埃里?!じヂ迥罚骸度说南M?,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頁。
⑧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森:《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載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頁。
作 者:王平,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
本文系2016年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L16BZ W0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