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煌 童麗玨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診所式法學教育在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yǎng)中運用的再挖掘*
周伯煌 童麗玨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診斷式法學教育因其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而在國內高校中日益普遍。但究其實踐運行現狀,卻存在諸如教學流于形式、缺乏資金支持等實踐難題,因此在應用型法學人才培育中重新挖掘診斷式法學教育的實踐模式,提出從資金供給、教學方式以及實習基地三方面加以重構,這對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新形式具有重要意義。
診所式教育;診所式法學教育;應用型;法學人才
所謂應用型法學人才,一般是指以職業(yè)為導向具有實務應用能力的法學學習群體,其中以高校法學畢業(yè)生的應用性需求更為突出。據有關數據顯示,法學畢業(yè)生人數逐年增加,在法學相關職業(yè)中就業(yè)的畢業(yè)生人數卻僅為畢業(yè)人數的一半左右。法學是一門應用色彩濃厚的學科,但法學學習人數的日益增長與法學崗位就業(yè)比低下的鮮明對比,揭示出了當前各大高校中存在著法學實踐性教學不足的問題。因此,對法學學生進行以職業(yè)為導向的教學與培養(yǎng),已成為國內各大高校法學教學的教學目標之一?;诖?,各地方高校將診所式教育理念從西方引進,結合法學學科的中國國情,探析多樣化促進實踐性教學的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
(一)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提出
診所式教育一詞,最初源自于西方醫(yī)學教育課堂,其原理是醫(yī)學生在理論課程學習之余在各醫(yī)院診所進行臨床實習,借此提高醫(yī)學生的醫(yī)學業(yè)務水平。由于診所式教育具有有力的實踐培育功能,美國法學院于20世紀60年代期間率先將其應用于法學教育中,“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概念隨之應運而生。診所式法學教育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在法學教育中引入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為法學生提供實地剖析法律問題、解決法律問題的平臺?;诋斍皣鴥雀咝7▽W人才培育的現狀,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模式因其能夠有效促進法學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平衡而被地方高校所普遍采用,如各開設法律診所課程、參與中國診所法律教育委員會等,診所式法學教育在國內如雨后春筍涌現,法學教育界學者們對診所式法學教育的理論研究也日趨成熟。
(二)診所式法學教育對于法學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
一是彌補法學人才職業(yè)應用能力的不足。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教育的關鍵也應在于實踐性的體現。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的應用正是基于這一價值追求,其以提供具體的實踐平臺來鍛煉法學生法學實際應用能力。在診所式法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改變以往的主導型授課的形象,扮演起實踐指導員的角色,而學生則從原有的被動轉化為主動參與教學課堂,將抽象化的法學理論實踐切實地運用到實際法律問題的解決上。診所式法學教育可以不斷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法學實踐應用技能,特別是對于面臨就業(yè)抉擇的法學畢業(yè)生而言,這種強調實踐運用的教學方式能恰如其分地解決這類法學人才職業(yè)應用能力不足的最大難題,同時法學人才應用性的不斷提高在另一層面上滿足了我國法律實務對法學人才的社會需求。
二是增強法學人才踐行社會道德觀的訴求。法學就業(yè)者必須具有符合正常社會道德要求的基本職業(yè)觀,而職業(yè)觀又由職業(yè)敬畏感、責任感以及認同感共同組成。其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過多注重法學理論的填鴨式灌輸,而缺少對法律職業(yè)道德真正詮釋。因此在這一教育模式下培育出來的法學人才往往對法律職業(yè)缺乏敬畏感與責任感。而這正是診斷式法學教育的優(yōu)勢所在:通過法學學生對社會具體案例的分析與思考,身體力行參與到接觸到的每一個真實案件中,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讓每個參與案件“診斷”的法學生對法律職業(yè)心存慎重感與責任感。另外,法學學生能夠在法律實務中預先以主人翁的心態(tài)看待法律職業(yè)、深入法律職業(yè),這意味著對于這群法學人才的職業(yè)認同感與歸屬感已可以提前形成。
(一)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隨著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流行,各大高校紛紛設置不同的實踐課程以踐行診斷式法學教育,如暑期短期實習、法律咨詢課程等。這些課程從形式上看,都具有實踐性能力培養(yǎng)的共同目的,都能體現診斷式法學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從實質上看,這些實踐性教學課程并未能發(fā)揮真正的效能,其原因可歸結為:一是教師的實踐引導力不足。法學教師一般為對法學理論深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大多數教師仍固守重理論研究輕實踐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缺乏,這往往導致法學教師對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授課與指導能力往往呈現出力不從心的現象;二是法學實習效能低下。法學實習是法學實踐教學的必備課程,但在法學實習中,普遍存在的是利用假期1-2月時間開設實習課程。法學實習一般是將學生分配到法院、檢察院以及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機構。由于實習期較短,法學學生一般從事簡單的助理工作,如裝訂案卷、校對文書等。這些工作雖然簡單但是也需要一定的磨合期,這意味著法學學生剛對工作上手便要結束實習期,換言之法學學生在法學實習過程中并無法得到實際的實踐技能的鍛煉。
(二)實踐教學缺乏經濟支持
隨著開設法學課程的高校數量的增多,在校法學學生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從需求與供給的關系來看,學生的增多意味著對實踐教學需求的增加,而學校作為實踐教學的承載地,其勢必更多地被要求提供診斷式教育的供給。但現實是,每一所高校的教學成本是有限的,每一筆教學費用的支出必須經歷復雜的申報程序。雖然診斷式法學教育已成為一種教學常態(tài),但是真正在教學投入成本上把診斷式法學教育納入經費預算的高校寥寥無幾。
(一)資金來源:多元化籌集
作為增設的實踐課程,如何擴展資金來源渠道解決經費問題,為診斷式法學教育模式奠定厚實的資金基礎,可從下列方面入手:一是來源于國家的基本教育經費。由于診斷式法學教育在法學教學體系中的實用價值日益顯著,將法學實踐課程納入教育部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范疇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各大高校應主動向教育部申請將諸如法律診所課程等認定為必修課程,以此為這些實踐課程的開設尋求由國家政府部門提供基本經費。二是社會其他主體提供的公益性教育補助資金。由于實踐性課程持續(xù)性長、軟硬件設備需求大等原因,單靠國家的教育經費還無法實現真正供給。因此,高校能夠以公益性籌集、慈善募捐等可以向基金會等政府部門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慈善組織尋求教育資金的資助。
(二)教學方式:實務化授課
教學方式是教育的內核,因此通過改進現有教學方式,是實現診斷式法學教育最有效的捷徑。而診斷式法學教育的關鍵在于實踐性課堂的設立與開展。因此為了將實踐性課程能夠真正做到“授實務”、“學實務”,應做到如下幾個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
第一步,引進實務性指導教師參與診斷式法學教育。在實踐性課堂中,應邀請以律師、法律從業(yè)者等專業(yè)實務性人才以特聘教師的身份參與到課程授課中。這些特聘教師法律實務經驗豐富,對法律職業(yè)環(huán)境熟知,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以最真實、最有效地方法將實務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指導學生進行具體實務操作。
第二步,增設法律文書寫作課程奠定操作基礎。法律文書是法律職業(yè)中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司法實際案件的常用的文本,是綜合法學與寫作的雙學科課程,其對學生的文書寫作能力、文書邏輯以及文書寫作水平等多方面的考察,是短期間難以速成的法律技能。在法律文書寫作的教學中,授課教師應當注重將真實案例融于枯燥的文書講解中,詳細分析每種文書適用的案例與實務。
第三步,開設模擬法庭模擬法律實務環(huán)境。模擬法庭是在診斷式法學教育中安排學生以還原案件審判流程為內容進行法庭角色模擬的課程,是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系統(tǒng)法律邏輯與職業(yè)素養(yǎng)的實踐教學方式。指導教師應當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案件活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法庭審判中切實感受訴訟程序、原被告質證、法庭辯論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模擬、還原案件真實過程,能夠直觀地將法律實務過程展現在學生眼前,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務感知、實務操作能力。
(三)實踐演練:法檢實習基地的建設
基于實踐性課程的教學基礎,將學習成果運用于法學實踐是關鍵一環(huán),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有效地將診斷式教育的效能發(fā)揮最大化。因此建設長期、穩(wěn)定的法檢實習基地是為診斷式教育大有裨益的。而法檢實習基地的建設應當滿足如下條件:
一是實習基地的時間應具有長期性。短期的實習形式由于不能真正體現實踐效能,已不是診斷式教育所主張的。因此,在診斷式法學教育重構過程中,高校應當適當延長實習期限,建立具有半年以上實習周期同時長期合作的實習基地模式,例如本科教育中的“3+1”模式就非常值得借鑒。
二是實習基地的類型應當具有全面性。所謂法檢實地基地,不僅僅將基地的范圍限定在法院與檢察院,而是廣義上的跟法律職業(yè)有關的工作單位,如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企業(yè)法務部門等。高校應當以校園為中心,進行周圍輻射帶動法檢基地的建設,與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法律職業(yè)單位形成合作關系,使學生的實習場所具有多樣性,能夠更全面地運用法學知識檢驗法學實踐在現實中的運行。
三是實習基地的運行應當具有互動性。實習基地應該有一整套良性互動的運作機制,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投身于基地,實習于基地。而所謂互動,是指在整個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在不同實習單位之間進行互換、互評的運作機制。具體而言,實習的學生在實習屆滿1個以上周期后應當及時與其他學生進行單位互換,從而能夠確保大部分學生能夠在不同法學職業(yè)環(huán)境下調解與適應。而互評機制是用于單位評價學生實習表現,學生評價單位實習條件,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對實習成果互相評價的機制,以此確保不同階段的實習成果能夠得以及時的反饋。
診斷式法學教育若是得以有效的實施,其能夠形成學校、單位、學生三方共贏的局面。對于學校而言,學校對于診斷式法學教育的經濟與教育成本投入,能夠在一定時期后反映出其教學結果。在診斷式法學教育的實施中,這同樣是學校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對于各個實習單位而言,長期合作的實習與實踐方式,能夠為單位提供源源不斷的實習勞動力,且實習周期較長,能夠發(fā)揮實習學生“頂崗”式作用,從而節(jié)省單位人力資源開支;最重要的是對于法學學生,在診斷式法學教育中能夠切身感受法學在現實案件中的認識與適用,對提高法學學生實踐力與應用力具有重要作用。
[1]楊高峰.法律診所教育本土化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09(2).
[2]郭英華.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淺探[J].江蘇高教,2005(2).
[3]邵毅超.法律文書寫作課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12).
[4]王立民.診所法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5]龍衛(wèi)球.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yè)關系的雙重意蘊[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6(2).
D90-4
A
2095-4379-(2017)29-0034-02
周伯煌(1968-),男,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學。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6SCG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