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趙陽
(福建師范大學 福清分校文化價值觀研究中心,福建福清 350300)
論儒家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政治向度
陳趙陽
(福建師范大學 福清分校文化價值觀研究中心,福建福清 350300)
儒家;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政治;價值規(guī)范
將核心價值觀踐行與政治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連為一體,并為政治行為提供一整套價值原則和規(guī)范,是儒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秉承的主旨。其倡導為政以德,彰顯政治價值準則;主張以民為本,凸顯政治價值取向;推崇廉潔奉公,樹立政治價值規(guī)范。這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展現(xiàn)了儒家思想經(jīng)世致用的魅力,至今仍不失其現(xiàn)實意義,可以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有益啟迪。
“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1](P8)一定的社會價值觀總是植根于一定的歷史文化沃土?!翱鬃觿?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盵2]毋庸置疑,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和“源”。立足儒家思想,思其旨、辨其理、明其術、鑒其道以更好地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固其根本、浚其源泉之道。儒家始終堅持經(jīng)世致用原則,主張積極入世,將其核心價值觀有效地滲透到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指導和規(guī)范國家、社會、個人的的價值選擇,達到“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莊子·人間世》)的效果,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并具普遍意義的價值觀生活化方法。誠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diào):“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盵2]我們挖掘儒家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歷史資源,不是要頌古非今,而是要從先哲豐博的思想和閃光的才智中汲取經(jīng)驗、獲得啟迪,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開辟未來、在善于繼承的基礎上謀求創(chuàng)新,以更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
為政治國乃是儒家學說始終環(huán)繞的主題思想和理論核心。儒家一以貫之地將“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行為視為最重要的社會行為。對社會政治生活的高度關切,向來是儒家不同于其它學派的重要標志。在浩瀚如海的儒家典籍中一再推崇的“先王之道”、“王道仁政”、“仁義之道” 以及后世儒家所稱道的“孔孟之道”,無不指向著“平治天下”的政治生活,無不強調(diào)其核心價值觀的政治功能。將核心價值觀踐行與政治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連為一體,并為政治行為提供一整套價值原則和規(guī)范,是儒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秉承的主旨。這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展現(xiàn)了儒家思想經(jīng)世致用的魅力,至今仍不失其現(xiàn)實意義。
早在周初,周公姬旦就總結殷商滅亡的教訓,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等理念,倡導了以“敬德”為主要內(nèi)容的核心價值觀念,強調(diào)道德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意義。儒家效法先王,把始于西周時期“敬德”的觀念提煉和發(fā)展成為一套完善的政治價值準則體系,強烈主張執(zhí)政者須為政以德,以官德引導著民德,以官風引領著民風,進而實現(xiàn)更有效的國家治理。為政以德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
一方面,儒家強調(diào)以道德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鬃釉唬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這是說,統(tǒng)治者若單單依靠政令和刑法進行治理,則老百姓因為懼怕受到懲罰而遵守政令刑法,不敢犯罪,但無法形成羞惡觀念;而以德禮治理天下,就能夠百姓以向善為榮、以犯罪為恥,更為自覺地遵守執(zhí)政者所倡導的核心價值準則,進而達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有著法律所不可替代、無法比擬的治理優(yōu)勢。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孔子所言:“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儒家在突出德治魅力的同時,并沒有忽視法律的意義。其并不贊成以德治完全代替法治,并不認為道德可以解決所有政治生活問題,而是倡導寬猛相濟、德法并舉。儒家主張執(zhí)政者在以道德約束、感化民眾自覺恪守核心價值準則的同時,必須依靠法律懲罰、矯正違法越軌行為,以保證社會秩序和諧穩(wěn)定。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法治可以與德治平起平坐。儒家明確主張德主刑輔、德治是基礎。宋代大儒朱熹曾對此作過精辟解讀:“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始終,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盵3](P62)朱熹在此強調(diào)德本法末,不僅將道德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而且也視為律法的根本。由此可見,儒家視道德為根本大法,法律必須體現(xiàn)道德的價值導向并為之服務。漢代以來的歷朝歷代封建律法都是圍繞儒家所倡導的綱常名教為中心而制定和實施,為捍衛(wèi)和維護按儒家核心價值觀所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服務的??偠灾?,德治仁政是儒家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理想政治,也是漢代以來歷代帝王鞭策、標榜自己統(tǒng)治的價值準則。
另一方面,儒家主張執(zhí)政者要率先垂范??鬃訌娬{(diào)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質(zhì),率先踐行核心價值觀,認為這是實行“德治”的前提??鬃釉唬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統(tǒng)治者能夠以正身為表率,天下百姓莫敢不從。正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胺蚶粽?,民之師也?!?《漢書·景帝紀》)統(tǒng)治者是風化之源,其一言一行都會對社會成員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他們對社會的治理,某種意義上就是在貫徹該社會的核心價值準則,倡導該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所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統(tǒng)治者的言行舉止要符合該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并由此感化百姓,進而才能夠得到百姓的由衷擁護。相反,為政者如果自身不正,就不能端正別人,治好政事,“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在漢代,孝、悌、仁義、禮儀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地方官吏的示范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4](P54)總之,儒家要求執(zhí)政者必須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身體力行其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才能更有效地正風肅紀、敦風化俗。儒家這一主張對歷代官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涌現(xiàn)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模范官吏。他們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譽,身體力行,且教化一方,成為民眾學習的模范,并為后世所敬仰。
在一定意義上講,傳統(tǒng)政治生活的重心就是如何處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問題。君與民、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可以說是一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統(tǒng)治關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和緩和雙方的對立和沖突,最有效地增進和發(fā)展雙方的依存性和共生性,這也正是過往諸多學派思考的焦點問題,并就此紛紛提出了各自的主張。面對這一問題,儒家格外強調(diào)人民的重要性,一貫以“民為邦本”作為自己的政治價值取向,從人民性的維度來理解政治問題。
重視民生、以民為本的政治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源遠流長,早在《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就已明確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西周初年,周公提出 “敬德保民”的口號。其中,敬德只是手段,保民才是目的。儒家繼承并弘揚了上述民本思想,把“仁者愛人”延伸及政治生活領域,強調(diào)“愛民”,使“民”的重要性具有了更為突出的理論意義??鬃訉⑿藜旱牡赖乱笈c安百姓的政治目標緊密地結合起來考察和反省政治統(tǒng)治的問題,他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qū)⒆约旱娜实滦摒B(yǎng)用之于施政為民的目的。因此,在孔子看來,一個君子式的統(tǒng)治者要關切民眾的利益需求,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以施行惠民之政。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富民和教民,無人民則不成其為政。繼孔子之后,孟子對于“民”的重要性問題有著更為精彩而深刻的論述。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貴君輕”的命題,發(fā)出了一個振聾發(fā)聵、震古爍今的呼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意思就是說:在人民、社稷和君主三者當中,人民是最重要的,社稷(土谷)之神還要放在其次的位置,而國君則是份量最輕的。那是因為贏得人民或民心的支持就可以得到整個天下,社稷之神只是守護一方的神靈,而受命于天子的諸侯國君如果危及社稷國家的話則是可以變置改立的。當然,孟子在這里并不是要強調(diào)庶民百姓的地位高于國君,而是要警醒統(tǒng)治者須充分意識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至理??傊诿献拥男哪恐?,人民或民心在政治生活中的位置是最重要的,民心所向決定著天下的興亡、國家的治亂。因此,統(tǒng)治者必須尊重民意,順應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禮記·大學》),平治天下的愿望才能得以實現(xiàn)。秉承孔孟的民本價值取向,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同時,荀子把君與民的關系概括為舟與水的關系,他借孔子的語氣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這一君舟民水論的提出,是與其立君為民的觀念相吻合的,而且更為深刻而富有創(chuàng)見。它一方面指出了人民是君主統(tǒng)治賴以存在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承認人民的力量能夠推翻君主的統(tǒng)治。特別是后一方面的認識,其意義更為深遠,影響也更為深刻,常常能夠激發(fā)起統(tǒng)治者居安思危的政治憂患意識。
綜上所述,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倫理的精華所在。它充分意識到百姓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維護社會和諧中的巨大力量,從而提醒執(zhí)政者在治國理政中必須考慮到民心的向背問題,盡可能地滿足百姓的利益訴求。這在封建社會不失為一種開明的思想。當然,從根本上說,這一觀念和現(xiàn)代民主思想還相隔甚遠,它仍是為維護統(tǒng)治者的利益服務的,其出發(fā)點并非為人民大眾謀利益,而是“保社稷”“王天下”,以利于封建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但它在歷史上也確實影響深遠。歷代無數(shù)仁人志士正是由于受到儒家的這種民本價值取向的影響,而無不慨然以澄清天下、經(jīng)世濟民為職志,非常注意培養(yǎng)博愛大眾、心系蒼生、為民請命、關懷民生、利人濟世的高尚品格,并努力將之付諸實踐,自覺為勞苦大眾謀利益。
如唐代進步思想家柳宗元,以“受命于生人之意”為己任,在政治上關心民生、反對苛政。他把統(tǒng)治者強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苛重賦稅比為毒蛇,在《捕蛇者說》中感嘆:“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嘗疑乎是,今……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又如,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范仲淹十分體恤民眾疾苦,主張“愛民”、“順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如,明亡清興之際的著名政治思想家黃宗羲認為:“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盵5](P14)他們的這種以天下萬民之憂樂為憂樂的仁者情懷,無不秉承了儒家民本價值理念。
特殊的角色和地位使得各級官吏可以把手中的權力變成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用之為公眾謀福利、造福一方,也可以用之為個人謀私利、禍害一方。對于如何約束各級官吏手中權力的運行,不使之成為脫韁之馬,儒家以濟世安民為己任,強調(diào)各級官吏要始終把廉潔奉公作為自己最基本、最重要的為官之道和政治價值準則。
儒家先哲一貫重視社會整體利益,具有強烈的奉公情結,提出“以公滅私”、“夙夜在公”、“天下為公”等觀念,倡導“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價值取向。朱熹對“公與私”作了明確的闡述:“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盵6](P228)儒家要求執(zhí)政者必須以為社會和民眾謀福利作為自己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以公義戰(zhàn)勝私欲,一切政治行為都必須為公,而不能為私,更不能以私利危害公義,“以私害公,非忠也”(《左傳·文公六年》)。而只有為公去私,不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任何個人私利,才能做到政治清明,獲得民眾的擁戴,令行禁止。
儒家在倡導奉公的同時,也在強調(diào)廉潔。所謂廉潔,指的是不以權謀私、不貪財貨,立身清白?!冻o·招魂》曰:“不受曰廉,不污曰潔?!辈皇芫褪遣皇苜V賂,不接受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污就是不貪不圖,不沾不染。廉潔規(guī)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也是儒家最重視的官吏德行和政治價值規(guī)范。在儒家宣揚的“忠、孝、節(jié)、義、禮、義、廉、恥”八德中,廉是唯一的專對官吏的道德要求。春秋時期管仲把“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即維系國家生存發(fā)展的四大精神支柱?!八木S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可以說,廉潔是為政之本、為吏之寶。晏嬰指出:“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一代廉吏包拯在《乞不用臟吏疏》有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比寮以趶娬{(diào)廉潔是為政之本的同時,也提出了官吏廉潔的基本內(nèi)容和標準?!吨芏Y》有言:“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禮·天官·小宰》)在這里,《周禮》以廉為基準,提出了六種方法來評判官吏,那就是清廉而政績突出,清廉而能行政令,清廉而忠于職守,清廉而作風正派,清廉而守法不失,清廉而明辨是非。這些論述從特定的角度體現(xiàn)了儒家先哲對廉潔價值規(guī)范的深入思考。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歷史上許多有所作為的君主多崇尚廉潔,以廉潔作為考核臣吏的主要價值標準。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武則天在《臣軌·廉潔》有言:“理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寶也?!示有辛匀湔妫厍逡员F渖?。富財不如義多,高位不如德尊。”她認為廉潔是為官的根本,德行是臣子的價值之所在,要求臣子不要追求高官厚祿,而應堅持廉潔的操守;明太祖朱元璋言:“唯廉者能約己而利人?!?《明史·本紀·太祖》)清順治皇帝認為:“國家紀綱,首重廉吏?!盵7](P426)康熙皇帝進一步指出:“崇尚清節(jié),乃國家為治之要務?!盵8](P63)“爾等為官,以清廉為第一?!盵9](P131)由于清代初期帝王對官吏廉潔的高度重視,使得清初出現(xiàn)了“吏治肅清,民生樂遂”[10](P982)、“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11](P10098)的良好局面。
受儒家廉潔奉公思想的熏陶,“出淤泥而不染”的歷代清官廉吏不絕史書。如,《左傳·襄公十五年》載:“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不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边@位拒絕受人之玉的子罕,以廉為寶,堪稱我國古代廉士的典范,贏得千古傳頌。又如,《后漢書·楊震傳》記載:東漢楊震為東萊太守,途經(jīng)昌邑,縣令王密求見。至晚,以十金奉楊曰:“暮夜無知者。”楊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遂拒而不受。楊震暮夜卻金的高尚德操,永垂史冊。再如,人所共知的宋代文臣包拯,為官清廉自律,“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宋史·包拯傳》),秉公執(zhí)法,不徇私情,被人們譽為“鐵面無私”的“包青天”。還有,明代著明清官海瑞,為官清廉,公以處事?!逗H鸺吩疲骸肮陨涿?,儉以養(yǎng)其廉,是誠為邑(治)之要道,處事臨民之龜鏡也?!备?,一代廉吏于成龍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受百姓愛戴。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為人稱道的清官廉吏,他們身體力行儒家價值規(guī)范,以其清廉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照耀著歷史的天空。
[1] (唐)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3] (宋)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4] 張惠芬.中國古代教化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5]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 中華書局,2011.
[6]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 清實錄·世祖實錄:卷五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康熙起居注:冊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4.
[9] 清實錄·圣祖實錄:卷一二0[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 清史稿·田六善傳:卷二六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 清史稿·于成龍傳:卷二七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017-08-2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YJC710007)階段性成果。
陳趙陽(1979-),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文化價值觀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價值觀教育。
G02
A
1008-5955(2017)03-0098-04
吳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