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田原,鄧華暉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研究專題·
依法治國視閾下韓非子法治思想研究
劉田原,鄧華暉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并成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理論基礎。他主張人性自私的性惡論,并提出了天人之分、辯證法以及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法治思想體系,其中包含了明法任法、重刑輕賞以及選官治吏的內(nèi)容。韓非子的法治思想對于當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仍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對其要堅持辯證地分析和批判地繼承,尊重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本土優(yōu)勢。
韓非子;法治思想;以法治國;依法治國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年)的法治思想中,包含著許多在當今法學理論發(fā)展和法治建設的思想資料。他遺留下來的思想和經(jīng)驗總結(jié)雖然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缺陷,但仍存在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智慧結(jié)晶。我們不應當忽視,而是要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整理、批判和繼承,這將有助于當今法學理論的研究。再者其思想和精神當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也有助于當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新文化和加強政治文明建設*韓非子以法治國的思想理論對于我們當下仍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我國市場化改革不到40年,在法律上仍然存在著法律體制不完善不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如何完善與發(fā)展,這是擺在我國學者、立法者、執(zhí)法者以及司法者面前的現(xiàn)實難題。面對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進一步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需要銳意改革的精神,更需要從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中汲取養(yǎng)分。。
韓非子主張人天生帶有自利本性,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法術勢相結(jié)合的法治思想體系,同時還為這些法治思想提供了歷史觀和倫理學方面的根據(jù),并為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基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當時哲學領域的爭論焦點在于“天”和“人”的關系問題。先秦諸子的思想體系具有同構(gòu)性,他們都以天人模式作為其思想的根本價值基礎。儒家孔孟學派主張“天人合一”的觀點,這是他們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礎,并且以“天人合一”為基礎,推導出“天命論”??鬃釉f過,君子應當有三點要敬畏的,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君候、敬畏圣人的訓言。顏回也提出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淪語·顏淵》)。他們把天看成世間萬物的主宰,而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人的生死、富貴都是由天命所定,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這一意志,否則就會“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很明顯,當時孔孟學派鼓吹“天命論”是為了維護禮樂崩壞的奴隸制,以期達到控制人心、防止奴隸暴亂的目的。
韓非子在繼承荀子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發(fā)展和完善,并以此對儒家鼓吹的“天命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荀子、韓非子主張“天人之分”的觀點,荀子提出:“明與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天論》)。他認為,自然界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不會因為某個人圣明或殘暴而改變;而且它和人之間存在著職能劃分,明白這一點才能看懂世界的本質(zhì)。同時,他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天論》),鼓勵人們掌握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造福自身,而不是試圖去改變規(guī)律。借此,荀子對孔孟學派的“天命論”進行了批判,反對將上天看成是人類的主宰;將自然界自身的規(guī)律變化與政治生活混為一談。
“若天若地,孰疏孰親?”(《韓非子·揚權》)“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韓非子·功名》)韓非子在荀子的思想基礎上展開了更進一步地闡述,他認為強調(diào)“天”對于人們來說沒有親疏之分,只是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在運行,同時也強調(diào)了利用規(guī)律的重要性,如果不遵循自然規(guī)律,即使十個堯也不能讓麥穗在冬天長出來。此外,他進一步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他認為天命、鬼神是根本不存在的,他在《韓非子·亡征》中指出,辦事挑選吉日良辰、敬奉鬼神、迷信卜筮,喜好祭神祀祖的,可能會導致國家滅亡;其原因在于,如果信奉天命、鬼神,人們就會輕慢法度,阻礙國家法治進程,最終會造成社會混亂、國家滅亡。韓非子通過批判鬼神,推崇“天人之分”思想,以此來否定“天命論”,為其法治思想而奠定了哲學基礎。
韓非子還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批判地改造和繼承了老子關于“道”的概念,為其法治思想提供哲學依據(jù)。老子首先提出了他對道的理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jīng)》)?!暗馈笔堑兰业乃枷牖A,老子認為“道”在天地出現(xiàn)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道”衍化出宇宙萬物,是萬物之始。其中“道”是第一性、宇宙萬物是第二性。老子關于“道”的論述類似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把“道”看成至高無上的非物質(zhì)精神本體,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范疇。
“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韓非子·解老》)韓非子仍然沿用了“道”的概念,但是他所理解的“道”有別于老子。他認為整個自然界和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總規(guī)律就是“道”,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是“理”,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其中,“道”是“理”的總和,“道”寓于“理”當中,“理”是“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此外,他認為“道”存在于天地萬物之間,是伴隨客觀事物發(fā)展始終的客觀規(guī)律;并且它是無處不在的,存在于具體事物的方方面面。在這里,韓非子物化了“道”,對其進行了更深刻的闡述,形成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萬物莫如身之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韓非子·愛臣》)韓非子論述“道”是想在理論上論證君權的至高無上和獨一無二。在他看來,道是至高無上的,君權就是像道一樣的自在自為的存在本體,民眾的一切行為、思想都必須遵從君主的意志,以之為標準。通過對“道”的論述,為他的法治思想而提供了哲學依據(jù)。“守自然之道,行毋窮之令”(《韓非子·功名》),他把法治與“自然之道”聯(lián)系了起來,認為“道”寓于法治當中,實行法治保持法令暢通,就是遵循自然、遵循客觀規(guī)律。
在韓非子整個法治思想體系中,為了給法治路線提供哲學依據(jù),他研究了事物多方面的規(guī)律,從而形成了初步的辯證法思想。在觀察世界、研究事理的過程中,韓非子就已經(jīng)接觸到了許多辯證法范疇,如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內(nèi)容與形式、部分與整體、特殊與整體、現(xiàn)實性與可能性等。這些思想首先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斗爭的產(chǎn)物,其次也是對先秦時期辯證法思想,尤其是《老子》辯證法思想、《周易》的繼承和發(fā)展[1]。
“常者,無攸易,無定理?!?《韓非子·解老》)他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發(fā)展變化的絕對性,一切具體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所謂“?!笔菦]有定理的,不處在固定的某一點上,同時它不生不滅、永恒存在。世界上的萬物每天處于變化之中,先盛而后衰、由生而后死。他堅持事物發(fā)展的絕對性,但并不否認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相對穩(wěn)定性,同時還認識到某些事物內(nèi)部的矛盾性,對該事物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肯定了發(fā)展變化的先進性。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一個由低到高的變化過程,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它不會停滯在某個階段或者簡單地重復過去。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其自身的任務和社會需求,也會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解決辦法和治理辦法*韓非子對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解釋雖然不甚科學,但相較于神意天命,其用歷史內(nèi)部的自然原因來說明歷史的發(fā)展,并且自發(fā)地意識到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在于其內(nèi)部的矛盾性,這在其所處的歷史時期與環(huán)境下已經(jīng)是相當?shù)倪M步了。。其次,韓非子強調(diào)事物中普遍地包含著對立面,絕對純粹和完全理想的事物在現(xiàn)實中是沒有的?!皶r有虛滿,事有利害,物有生死?!?《韓非子·觀行》)“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韓非子·八說》)這是對立面存在的普遍性,在這個基礎上,他又強調(diào)對立面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特殊性以及在他的著作中還論述了事物之間存在的斗爭性和統(tǒng)一性*韓非子雖然承認對立面的統(tǒng)一性,但他認為對立面之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協(xié)調(diào)和平衡只是有條件的、暫時的,而對立面之間的斗爭則是永恒的、絕對的。。在他看來,對立面雙方的地位和性質(zhì)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并且對立面的轉(zhuǎn)化必須要經(jīng)過一個量逐漸積累的過程,突變和質(zhì)變總是在逐漸量變的基礎上發(fā)生的。
韓非子的思想雖然局限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封建禮教,同時缺乏與西方思想的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法治思想的基本理念,自從產(chǎn)生之后對歷代君主都有影響,并一直成為后世國家治理中的基本選擇,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治理,實際上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被封建統(tǒng)治者作為維持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2]。
“明法”就是要以成文法的方式公開法令,公布之于天下?!叭酥魇谷顺茧m有智能不得背法而專制,雖有賢行不得逾功而先勞,雖有忠信不得釋法而不禁,此之謂明法”(《韓非子·南面》),他認為,即使君主擁有才能智慧也不能隨意地驅(qū)使人臣,背離法度進行專制;臣子有賢能之舉也不能在取得功勞前獲賞;臣子忠誠信義也不能不受法令的約束,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令之上?!懊鞣ā币蠓顥l文通俗易懂、明確具體;其中通俗易懂使百姓能夠很好地奉行;明確具體讓官吏能夠方便執(zhí)法,不讓百姓有漏洞可鉆。此外,他還提出了“三易”:易見、易知、易為。即要求法律要公布之于眾,人們能夠容易看到,同時要清晰明確而容易被理解,更要便于執(zhí)行和遵守。只有做到“三易”,君主才能確立威信,樹立法律的權威,使得政令暢通,法律得以貫徹落實。
“任法”就是將法作為唯一準則來判斷是非曲直與功過賞罰。韓非子主張“上法而不上賢”。他認為,廢除常道崇尚賢者則會導致混亂,舍棄法度而任用智者就會使國家危亡。很明顯,韓非子在這里極力主張以法治國,摒棄人治而推崇法治。在此基礎上,韓非子提出“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他認為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就足夠了,讓法律成為人民普遍遵循的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將人民置于法律的框架內(nèi)進行統(tǒng)治;這樣就能維,從而保證(封建)國家長期平穩(wěn)與安定。
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初期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是靠禮來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并且尤其強調(diào)君主個人的品性道德。但其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宗法貴族內(nèi)部已經(jīng)是禮崩樂壞,禮治已經(jīng)不再具有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功能,所以需要具有強制力和客觀公平的法律來調(diào)整社會關系。另一方面,“明主之法,揆也”(《韓非子·六反》)。 法律具有規(guī)范性 ,用法律來規(guī)定賞罰,鼓勵耕戰(zhàn)富國強兵,這在列國紛爭的戰(zhàn)國時期是具有相當大的現(xiàn)實意義的。
商鞅主張“輕罪重罰”“刑多而賞少”,認為應當用嚴刑峻法來統(tǒng)治人民和防止犯罪的發(fā)生,他提出了“以刑去刑”(《商君書·靳令》),企圖通過從重量刑,讓百姓對刑罰產(chǎn)生恐懼而不敢犯法,最終達到?jīng)]人犯法,從而不需要用刑罰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用重刑消滅刑罰。
韓非子十分贊同商鞅“輕罪重罰”“以刑去刑”的思想,他在發(fā)展了商鞅的重刑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所謂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細,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也”(《韓非子·六反》)。他認為,重刑就是讓奸惡之人通過違法手段所獲得的預期利益,遠小于其將可能面臨懲罰的一種刑罰方式,讓人民不會為了小利益而甘愿冒獲大罪的風險,從而使得奸惡被消除。也就是說,通過從重量刑提高奸惡之人的犯罪成本,讓他們囿于嚴刑峻法而不敢犯法,從而達到禁奸去刑的目的。此外,韓非子主張賞罰有度,他在《韓非子·飾邪》中提出了“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他認為不管是獎賞還是刑罰都不能過度,過多的獎賞會讓人民對此不以為然,濫用刑罰則會使人民麻木而不畏懼刑罰產(chǎn)生反效果。但韓非子最后還是偏向于“刑多賞少”,他提出“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奸生”(《韓非子·心度》)。他認同商鞅“獎賞只是輔助刑罰”的觀點,認為嚴酷的刑罰能讓百姓安寧,泛濫的獎賞就會使奸惡滋生。因此,韓非子的刑罰思想不可避免地走向重刑的極端,導致“重刑輕賞”。而此后的封建王朝受韓非子“重刑輕賞”思想的影響,把法和刑等同起來,不斷加強刑罰統(tǒng)治百姓,使之成為封建帝王維護自身殘暴統(tǒng)治的工具。
在韓非子看來,官吏是君主治理國家的關鍵,治理國家最核心的就是治吏,而治吏的第一步便是選吏?!叭稳艘允拢嫱鲋蝸y之機也。無術以任人,無所任而不敗。”(《韓非子·八說》)君主選擇什么樣的人管理國家,這是國家興衰的關鍵,如果君主一旦沒有選擇正當?shù)墓倮?,則必然會導致國家治理的失敗。對于選任官吏的標準,韓非子認為應該選用能人來治理國家,選吏的根本就在于有沒有能力。有能力就可以被選任,而沒有能力即使道德再好也不能為吏。
對于選任官吏的問題,儒家主張依據(jù)門第、等級選取人才;而韓非子則不以為然,他主張“因任授官、程能授事”,反對儒家的門第觀念和等級制度,大力提倡以個人的才能、威信和賢德作為授官和授事的標準,強調(diào)不拘一格任用賢能之士。君主選任官吏的目的就在于讓他們掌握權勢治理國家,選吏是根據(jù)能力還是德行,這本是兩難之事。“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于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韓非子·二柄》)任用賢能的人可能會憑借才干來奪取君位,而隨便選任又不能達到對國家進行有效治理的目的?!盁o術以用人,任智則君欺,任修則君事亂,此無術之患也?!?《韓非子·八說》)君主如果沒有適當?shù)姆椒?,聰明的人可能會欺騙君主,有德行的人有可能會為君主壞事?!懊髦髡?,推功而爵祿,稱能而官事,所舉著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韓非子·人主》)“主利在有能者而任官。”(《韓非子·孤憤》)面對選任有能力的人可能會被欺騙、選用有德行的人可能會壞事的兩難選擇,韓非子主張選用前者而非后者,他認為做官的首要條件就是才能,君主治國的道術就是根據(jù)人的能力而授之以官職。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為我們今天法學理論的發(fā)展和強調(diào)法治建設仍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如能實事求是地對其進行深層次研究和挖掘,并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一定會有所裨益。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明成果,具有重要的本土價值,對其研究分析、批判繼承,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梁啟超先生1923年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到,我們建設現(xiàn)代政治,要在繼承法家根本精神的基礎上,對它的方法條理進行修改更正,然后加以利用。法家的根本精神在于承認法律的絕對神圣,不允許政府在法律的范圍之外行動,這可以說是與近代君主立憲政體的精神相一致的[3]??梢哉f,其所追求上下尊卑貴賤,皆從法的精神與當代的法治精神在觀念層面并不存在根本沖突。
在對待韓非子法治思想的態(tài)度上,首先,我們不能割裂具體的歷史背景和事實而孤立地去看待評價它,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fā)。因為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是立足于本國國情,處于歷史發(fā)展節(jié)點的產(chǎn)物。其次,不能忽略中國法律文化的本土優(yōu)勢,中國與西方在觀念和制度上都有著相當大的差別,法律文化背景的移植不具備絲毫可能性,因而我們不能隨意拋棄本國的法律文化。再者,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思想,我們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全然否定,應當堅持辯證地分析和批判地繼承。其實,在法的問題上并沒有一個絕對真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便會產(chǎn)生出不同的法律制度。但是,我們可以對傳統(tǒng)進行改進,并從別人已有的經(jīng)驗當中汲取源泉[4]。所以,對韓非子法治思想的研究不是復古而是新生,是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土壤的返本開新。
以法治國這一主張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是由管子提出來的?!巴粌慑e,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管子·明法》)此后,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子都對此進行闡述和發(fā)展。商鞅提出了“乘權而立,垂法而治”。韓非子則直接引用了管仲的話,認為“以法治國,舉措而已”(《韓非子·有度》)。這里的以法治國是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強調(diào)君主個人的才能和品德,并非國家治理和興衰的決定性因素,法律制度的有無、好壞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實行以法治國就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其實質(zhì)內(nèi)涵就是將法律看成是治國理政、調(diào)整社會關系,從而實現(xiàn)君主統(tǒng)治的工具。而依法治國則強調(diào)依照體現(xiàn)人民意志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基本的標志就是體現(xiàn)人民意志的法律,能夠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獲得普遍、切實的遵循。通過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封建帝王專制體制下的以法治國與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下的依法治國是不能等同的。以法治國是專制統(tǒng)治的手段和工具,這里的法體現(xiàn)的是專制君主以及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維系的手段是酷刑,其目的就是為了穩(wěn)定封建專制君主的統(tǒng)治。而依法治國則是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基本國策,它是以民主為基礎和前提的,是民主制度的保障和體現(xiàn);維系的手段是強制和自覺遵守的有效結(jié)合,其目的是為了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
但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韓非子的“明法”思想要求法律的制定要明確具體,同時還要通俗易懂,讓百姓能夠明白;具體到當下,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既要從大方面著手,處理好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和界限;又要從小方面著手,通過立法填補法律空白、模糊地帶,對于表述不規(guī)范的法條及時予以修改。此外,因為法律具有專業(yè)性,而且需要嚴謹?shù)乇硎雒恳粋€條文,很難制定得通俗易懂,人民群眾對其難以理解;因此,要加強普法教育,用最通俗的話語來宣傳和解釋法律,讓法律易于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yǎng)。其次,韓非子“賞罰有度”的思想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具體來說,“賞罰有度”要求刑罰不能過重或過輕,與當今刑法的罪刑相適應的原則有共通點,體現(xiàn)在罪輕規(guī)定輕刑、輕判,罪重規(guī)定重刑、重判,罪刑相當,罰當其罪。這一思想有助于對刑法的理解和完善。再者,韓非子“選任官吏”思想要求破除門第觀念和等級制度,體現(xiàn)公平、平等的選人和用人原則,也體現(xiàn)了當下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建設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
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提出“依法治國”,并對其進行了深刻的闡述。19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中,“依法治國”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黨的主張和全國人民共同愿望上升為國家意志,使這一治國方略具有了極大的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承擔起艱巨的歷史使命,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fā),立足中國發(fā)展實際,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從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這一重要戰(zhàn)略部署。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問題進行專題討論,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賦予依法治國新的時代內(nèi)涵,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問題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6]。這標志著我們黨在總結(jié)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經(jīng)驗的過程中,對于執(zhí)政規(guī)律和執(zhí)政方式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標志著我們黨對于治理國家理念和方略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要求和重要保障[7]。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這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法治的軌道上發(fā)展,從而使國家擺脫歷史周期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建設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以實際行動做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要結(jié)合中國的國情、歷史和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走自己的道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習近平總書記結(jié)合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大戰(zhàn)略部署,這不僅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勾畫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藍圖,同時也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未來走向。
韓非子作為先秦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以及對歷代法制社會的建設,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乃至于對當今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仍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明成果,韓非子的法治思想有著重要的本土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我們不僅要把目光投向國外法學研究成果,同時也應當根植于中國法律傳統(tǒng)文化土壤,立足于中國的具體歷史和國情,才能研究和制定出更加有利于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法律制度。
[1] 孫實明.韓非思想新探[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82-192.
[2]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先秦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30,770.
[3]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23:250-251.
[4]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論[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389.
[5] 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1.
[6]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5.
[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
劉田原,鄧華暉.依法治國視閾下韓非子法治思想研究[J].知與行,2017,(11):50-54.
2017-10-20
劉田原(1993-),男,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憲法與行政法學研究。
D909.2; B226.5
A
1000-8284(2017)11-0050-05
〔責任編輯: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