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毅然
摘 要:過去忽略了公司治理比較研究,鑒于此,文章采用計量經(jīng)濟學(xué)的方法,以代理成本作為公司治理評等,比較分析兩岸三地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代理成本并根據(jù)實證結(jié)果,進一步探討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三地的公司治理治理結(jié)構(gòu)、及績效,以期協(xié)助政府及企業(yè)對大中華地區(qū)以致于全球的公司治理現(xiàn)狀及未來改善方向有所領(lǐng)悟,也可協(xié)助投資人優(yōu)化資產(chǎn)配置以及個股選擇。
關(guān)鍵詞:公司治理;模式;實證;比較
一、緒論
過去公司治理比較研究忽略了,傳統(tǒng)文化相似而法律文化、政治制度、現(xiàn)代歷史及經(jīng)濟體制都大不相同的大中華地區(qū),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這三地的情況既獨特又復(fù)雜,并且和歐美公司治理模式不同。為了改善這些文獻中的缺失,本研究采用計量經(jīng)濟的方法,也就是隨機邊界分析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以評估代理成本作為公司治理評等的依據(jù)。分析中的治理變量來自代理理論文獻。然后,本研究根據(jù)隨機邊界模型做出大中華地區(qū)個別公司的治理評等,并進而估計出三個地區(qū)的治理評等,并比較分析三地的公司治理結(jié)構(gòu)及績效。
二、文獻回顧
比較公司治理研究在La Porta,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1998, 1999, 2000)的研究之后開始起飛。他們強調(diào)法律和法規(guī)執(zhí)行對公司治理,市場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增長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提供了比較各國機構(gòu)框架以及研究多維度效應(yīng)的工具,包括一個國家的法律框架如何影響企業(yè)的外部融資和投資。
這一系列的研究發(fā)現(xiàn)法律制度在各國間差異很大,所以金融發(fā)展和公司治理也是如此 (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1998,1999, 2000)。并且,他們也發(fā)現(xiàn)法律制度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釋各國間公司治理的差異,因為它們本身是內(nèi)生變量,還受著其他因素,如:政治體制(Roe, 2003; Gourevitch, 2003, 2005)和文化因素(Licht, 2001; Licht, Goldschmidt, & Schwartz, 2002, 2005)等的影響。然而,到底國家間公司治理的質(zhì)量差異有多大?造成其差異的原因為何?以及如何消除各國間公司治理的差異?這些新的治理研究課題至今仍無可靠的答案。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本研究將以代理成本為公司治理評等。Habib and Ljungqvist (2005) 首先使用縱橫面數(shù)據(jù)模型的隨機邊界分析來估計代理成本(Aigner, Lovell, & Schmidt, 1977; Meeusen & van den Broeck, 1977)。這種估計方法較全面,可以包含所有形及無形代理成成本。他們設(shè)定代理成本為技術(shù)無效率,無需再做成本分解。甚至,隨機邊界模型可辨別隨機誤差,并做出統(tǒng)計推論。
本研究將以上海,臺灣與香港證交所的上市公司為對象,并采用縱橫斷面資料(Panel Data)與Battese and Coelli (1988, 1992, 1995)的隨機邊界模型(Stochasitc Frontier Model),延伸Habib and Ljungvist (2005)的代理成本估計的概念,進一步探討兩岸三地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代理成本的比較。
三、研究方法
大陸與臺灣皆采用日德模式為主、英美模式為輔的治理模式。日德模式著重內(nèi)部治理機制,主要通過金融機構(gòu)與法人交叉持股發(fā)揮治理的作用,是以治理主體要素對企業(yè)實施治理的模式。兩地采用德日治理模式的董監(jiān)事制度。但隨著近年來兩岸在公司法的修正,目前也已納入英美治理模式的獨立董事制度,進一步強化內(nèi)部治理機制。香港主要采用英美式的公司治理立法,而以日德模式為輔。
兩岸三地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對公司治理績效有何影響?到底三地之間公司治理的質(zhì)量差異有多大?可以用計量經(jīng)濟學(xué)的方法比較分析。
本研究樣本主要來自上海,臺灣與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另外,本研究以「公司年」為單位,研究期間從2008年至2013年,共為期六年。為了比較三個地區(qū)的代理成本,本研究以隨機篩選(Sampling)的方式選取大陸,臺灣,與香港各別348家公司作為本研究之樣本。
本文主要是衡量公司治理對公司績效影響,并估算出代理成本與檢視公司治理對代理成本的影響。為求資料的一致,本文將主要以經(jīng)理人持股比率、大股東持股比率、產(chǎn)品市場壓力與資本市場壓力做為治理變量。另外,在公司績效的衡量上,我們采用了Tobin's Q做為衡量指標。
本研究根據(jù)Habib and Ljungqvist (2005) 對代理成本的定義,設(shè)定不含代理成本的Tobin's Q (Q*)為隨機邊界模型所估計出最優(yōu)績效水平而含代理成本的Tobin's Q 為實際觀察績效水平。兩者之差Q* - Q則為代理成本項 (u)。
四、實證結(jié)果
大陸實證結(jié)果顯示, (2.4305)具有顯著性(P = 0.00),表示大陸公司的確存在代理成本;(0.0308) > 0為正顯著性(P = 0.00),這表示時間因素對代理成本的確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性,即隨著時間的進步而使得代理成本愈低;特徵變數(shù):X1 = 營業(yè)收入凈額(-0.0668)具有顯著性(P = 0.00),X2 = 資本支出率(0.0133)具有顯著性(P = 0.00),X3 = 固定資產(chǎn)率(-0.0461)具有顯著性(P = 0.00),X6 = 一年Beta絕對值(-0.0703)具有顯著性(P = 0.00),X7 = 股價凈值比(0.4504)具有顯著性(P = 0.00);治理變數(shù):Z1 = 經(jīng)理人持股率(0.0061)具有顯著性(P = 0.00),Z2 = 大股東持股率(-0.1634)具有顯著性(P = 0.00)以上這些P 值都小于0.05代表有顯著性,而Z1與Z2都屬于內(nèi)部治理變數(shù)。
臺灣實證結(jié)果顯示,(1.6378)具有顯著性(P = 0.00),表示臺灣公司的確存在代理成本;(-0.0313) ≠0為負顯著性(P = 0.00),這表示時間因素對代理成本的確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性,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使得代理成本愈高;特徵變數(shù): X2 = 資本支出率(-0.0076)具有顯著性(P = 0.00),X4 =負債比率(-0.0499)具有顯著性(P = 0.00),X7 = 股價凈值比(0.4972)具有顯著性(P = 0.00);治理變數(shù):Z3 = 產(chǎn)品市場壓力(-0.0510)具有顯著性(P = 0.00),Z4 = 資本市場壓力(0.0018)具有顯著性(P = 0.00)以上這些P 值都小于0.05代表有顯著性,而Z3與Z4都屬于外部治理變數(shù)。
香港實證結(jié)果顯示,(2.0712)具有顯著性(P = 0.00),表示香港公司的確存在代理成本;(-0.0023) ≠0為負顯著性(P = 0.00),這表示時間因素對代理成本的確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性,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使得代理成本愈高;特徵變數(shù):X1 = 營業(yè)收入凈額(-0.0594)具有顯著性(P = 0.00),X4 = 負債比率(0.0891)具有顯著性(P = 0.00),X5 = 流動資產(chǎn)率(0.0494)具有顯著性(P = 0.00),X7 = 股價凈值比(0.5260)具有顯著性(P = 0.00);治理變數(shù):Z1 = 經(jīng)理人持股率(0.0032)具有顯著性(P = 0.00)以上這些P 值都小于0.05代表有顯著性,而Z1屬于內(nèi)部治理變數(shù)。
根據(jù)臺灣、大陸與香港代理成本之二因子差異性分析。年度的差異性,其P = 0.96,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年的代理成本相同。也就是說時間并沒有造成代理成本上的差異,各年度上的代理成本并沒有顯著不同。
其次看的是地區(qū),其P = 0.00,表示臺灣、大陸與香港這三個地區(qū)的代理成本不同,我們以5%的顯著水準來看,臺灣、大陸與香港其代理成本相等的虛擬假說可以被推翻。
再看互動因素,其P = 0.01,如果把年度跟地區(qū)兩個因素同時考量的話,其顯著是成立的,也就是說不同的年度和地區(qū)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如果沒互動的話,這個因素是不成立的??傊?,三地公司治理績效因時間推進互有消長,而整體水平不變。
五、結(jié)論
無論是以日德治理模式為主,英美治理模式為輔的臺灣與大陸,或是以英美治理模式為主的香港,這三地區(qū)的上市公司的確存在著代理成本,且符合公司存在代理成本的假說。如果把時間因素納入為影響因素下,臺灣與香港的上市公司的確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使代理成本愈高,而大陸的上市公司則是隨著時間的進步使代理成本愈低,從特徵變數(shù)來看,營業(yè)收入凈額對大陸與香港代理成本是顯著的;資本支出率對臺灣與大陸是顯著的;負債比率對臺灣與香港是顯著的;股價凈值比對臺灣、大陸與香港是顯著的。其他的特徵變數(shù)也有顯著性,如固定資產(chǎn)率對大陸是顯著的;流動資產(chǎn)率對香港是顯著的;一年Beta絕對值對大陸是顯著的。從以上敘述來看,只有股價凈值比使這三地區(qū)同時擁有顯著性;另外從治理變數(shù)來看,在臺灣方面,治理變數(shù)顯著的有產(chǎn)品市場壓力與資本市場壓力,所以臺灣外部治理變數(shù)較有效;在大陸方面,有經(jīng)理人持股率與大股東持股率等內(nèi)部治理變數(shù)較有效;在香港方面,經(jīng)理人持股率這一內(nèi)部治理變數(shù)較有效。
參考文獻:
[1]Agrawal, A. a. C. R. K. (1996). "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 377-397.
[2]Aigner, D. J., Lovell, C. A. K., & Schmidt, P., 1977, “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6, 21-37.
[3]Battese, G E., & Coelli. T. J.1988. “Prediction of firm-level technical effficiencies with a generalizes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panel dat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38, 387-399.
[4]Battese, G. E., & Coelli, T. J., 1992,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3, 153-169.
[5]Battese, G. E., & Coelli, T. J., 1995,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Empirical Economics 20, 325-332.
[6]Bebchuk, L., Cohen, A., & Ferrell, A. (2009). What Matte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2(2), 783-827.
[7]Doidge, C., Karolyi, G. A., & Stulz, R. M. (2007). Why do countries matter so much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6, 1-39.
[8]DSouza, J., Megginson, W. L., & Nash, R. C., 2001, “Why do privatized firms improv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Oklahoma.
[9]Habib, M., & Ljungvist, A., 2005, “Firm valu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78, 2053-2093.
[10]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 Shleifer, A.,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e 54, 471-517.
[1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 Vishny, R. (2000).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 3-27.
[12]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 Shleifer, A., 2002,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57, 1147-1170.
[13]Licht, A. N., Goldschmidt, C., & Schwartz, S. H. (2007). Culture rules: The foundation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other norms of governanc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5 ?659–688.
[14]Meeusen, W., & van den Broeck, J., 1977, “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8, 435-444.
[15]Tirole, J. (2006).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