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偉
摘 要: 根據最新課程規(guī)定,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深刻和全面地領悟課標中的具體精神,并且切實理解和認知每個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從學生及學校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教學,因此實行教材校本化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提出新教材校本化處理的注意點,進而根據實際提出初中體育與健康新教材校本化處理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 初中體育 健康新教材 校本化處理
教材校本化處理,即教師教學時對教材、教材內容及教學方式的選擇,是根據教學實際所需及學生和學校實際情況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的改動處理,進而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基于此,文章圍繞初中體育與健康新教材校本化處理,從兩個部分展開細致的分析探討,以下是具體內容。
一、新教材校本化處理的注意點
在進行教材校本化處理時,首先需要充分應用教材,即初中健康與體育的課本,以教材為基本出發(fā)點和最后落腳點進行處理,保障處理后的教學內容不偏離教學任務;其次需要根據課程標準進行處理,任何教材的改變都需要嚴格遵守教學課程的硬性安排;再次是綜合師生特點,充分考慮學生實際身體情況及個人運動愛好,教師需要充分考慮自身專業(yè)情況,發(fā)揮具備的優(yōu)勢;還要根據實際教學資源進行校本化處理,校本化從其文字定義上就可以看出對學校實際情況的重視程度,也就是學校開展體育教學具備的人才資源、教材資源、體育設施及校內外的體育場地。進行校本化處理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元素,不能脫離學校實際情況,需制定出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方式[1]。
二、新教材校本化處理的具體教學內容
初中體育與健康新教材的校本化處理無非就是合理添加和刪減、替代教學內容,以及對相似內容的整合,進而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校本化處理。
(一)添加
添加即在教學中補充更多教學內容和練習內容,進而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理解程度和實踐能力[2]。如在跨欄練習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向學生介紹跨欄英雄劉翔,讓學生產生作為亞洲人、黃種人的自豪感,進而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又如籃球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規(guī)則照搬講解,那么學生將難以切實地感受到籃球運動實際規(guī)則,學習興趣不會很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增加一些學生喜歡的籃球內容,細化內容,這樣學生學習起來不僅吃得飽還能吃得透,如“擊地傳球”、“背后傳球”、“球類游戲”等,激發(fā)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在實際籃球游戲中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
(二)刪減
新教學課標中增加了很多教師的可選項,所有教學內容都可以使用,然而并不是每一項都必須使用。教師在進行校本化處理時必須充分考慮學校實際情況及學生自身情況,合理刪減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使用更少的時間實現(xiàn)最大化學習收益。如新課標中對于球類教學內容和安排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合理刪減、有效歸納。如很多學校不具備足球場或者足球場對初中生而言面積過大,教師就可以相應簡化組織教學,只要學生能實現(xiàn)學習目標即可,如在足球比賽中教師以竹子和繩子制作球門,再依據人數確定場地大小和球門高低。
(三)替換
替換即對教學中一些難以實現(xiàn)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替換,在保障教學效果不變的情況下,選擇最易實現(xiàn)的教學形式。替換要注意合理性、科學性,替換內容對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沒有影響,甚至對目標的實現(xiàn)有促進作用。如在滑冰一課中,很多地方冬季溫度很高難以實現(xiàn)切實的滑冰教學,教師就可以使用旱冰教學代替;又如跳高教學中,可以使用橡皮筋等工具代替橫桿,既可增強安全性,又可完成教學內容[3]。
(四)整合
根據教學實際所需及學生全面發(fā)展需要,充分將初中教學中的數理化等知識融入體育教學中,進行知識整合實現(xiàn)更綜合化、全面化教學。如在投擲教學中,可以充分整合物理知識進行教學,對出手速度、角度通過物理知識教學;還可以和思想品德教學相整合,如很多學生不愿意從事臟繁重累的體育活動,教師需要站出來示范,做好榜樣,通過教師高尚品質的凸顯實現(xiàn)學生品質教育。讓學生在其榜樣的熏陶下自愿學習,這是學生成長中必需的,對學生是一種歷練,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三、結語
初中體育與健康新教材校本化處理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初中體育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是一項十分必要、勢在必行的措施。在進行教材校本化處理時,需要注意充分應用教材、根據課程標準、綜合師生特點及根據實際教學資源進行處理等,同時對于內容從添加、刪減、替換及整體四個方面進行,確保處理方式的正確性及處理結果的合格性,為學生服務,更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張云峰.淺析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體育健康課程中的應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12(20):128.
[2]盧國洲.初中體育健康課教學策略分析[J].教師,2013,41(9):109.
[3]施衛(wèi)星.初中體育體驗式教學的實踐與感悟[J].中學課程資源,2016,14(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