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我們常常聽到有這樣一群教師,他們在熱切地呼喚新課改,也在熱切地希望推行和實施新課改。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熱情有余而能力不足。而他們卻將這歸咎于新課改,歸咎于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歸咎于高考。在他們看來,課改的不能實行,全是由于課改自身的問題,或者是高考的問題。
其實,對于新課改來說,課改的確是一次課程革命。這種革命需要我們拋棄舊有的觀念,必須用全新的眼光來思考,從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教學,抱殘守缺是很難在課改中有所作為的。
首先,找到自我,尋找突破口。
課改的關鍵還在于找到自我:我是誰,我該怎么辦?許多時候,我們的教師總是盲目地跟風,盲目地學習別人,不看自己學生的情況,也不看自身的情況,其結(jié)果是學了別人的丟了自家的。課改的根本還在于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從舊的思維中脫離出來,找到符合自己實際的教學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教師放手不管,而是教師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發(fā)揮自己能動性的方式和方法,而這種方式和方法沒有現(xiàn)成的,是教師結(jié)合新課改的理念,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進行的探索研究實驗。借鑒別人是應該的,但是盲目模仿別人,跟進別人也是毫無出息的。課改要求我們在學習別人家的東西的時候,更多的應該是反思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在課改中找到自我,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與特長,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別人,學習別人,別人的東西是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特殊的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學情而設計出來的,如果我們不加區(qū)別地拿來,那么最后的結(jié)果是邯鄲學步,別人的沒有學會,自己的也忘記了。
其次,教師要強化自身能力,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從容應對課改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在新課改面前,我們?nèi)鄙俚牟皇欠椒ǎ膊皇且怀刹蛔兊哪J?,而是我們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我們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的改變。如果我們還拿傳統(tǒng)教學方式,還是站在講臺上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知識,還像過去一樣靠一本書、一些教學參考資料,在那兒填鴨式地教學,那么,我們在課改面前必然無所作為。
許多時候,我們的教師不是不想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不是不想放手讓學生來學習,關鍵是放開手腳以后,教師很難應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很難應付學生做出的各種答案。所以,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答案總是模棱兩可,含糊其辭。
面對新課改我們不僅僅要學習新課改的理念,不僅僅要模仿學習別人的方法,我們更多的是要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能夠使自己對學生有一顆真誠的關愛之心,對真善美有一種辨別能力。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能夠使我們洞幽燭微,高瞻遠矚,對學生的答案不但知道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們不僅僅是一味地站在那兒傾聽學生,更主要的是在傾聽的過程中還要學會判斷,學會分析,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及時地給予支援,包括語言上的,思想上的,思路上的,要幫助學生從思維的困境中脫離出來,讓他們心底明澈,思路暢通。教師應力爭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最大程度地獲得收益。站在那兒你就是一顆白楊樹,偉岸、挺拔,正直。既能夠為學生撐起一把傘,又能成為學生的指路明燈,這才是我們的教育之幸,學生之幸!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評價機制,抱怨社會,抱怨環(huán)境,卻很少聽到有人抱怨自己。的確,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我們的高考等都對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很少有人從自身的素質(zhì)來考慮問題。我們許多教師滿足現(xiàn)狀,不求進取,很少讀書或者不讀書。教育的自由首先是教師的自由,沒有教師的自由就沒有教育的自由。教師的自由首先來自教師的學識修養(yǎng),其次來自教育的環(huán)境。馬克思說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沒有認識也就沒有自由。
再次,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課改需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學生自主學習,但是課改更需要教師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課改需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首先我們的教師要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是教師講解,而是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zhàn),包括學生的、課堂的、文本的。我們不需要在一個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中來學習,也不需要將教材當圣經(jīng)傳給學生,教材只是一個引子,是一個例子,學習教材不僅僅是為了理解教材,而是透過教材讓學生獲得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思考的能力,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能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能力。教材是需要開拓的,有時候教材只是一個跳板,是學生從這個臺階跳到那個臺階的跳板;有時候教材是一個黑洞,是一個能夠?qū)W生和教師僅僅吸引過去的一個黑洞;有時候教材是一個礦井,教師就是和學生一起挖掘,將那些埋藏在地底的金子挖掘出來,然后供學生一起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責任不是給予,而是和學生一起獲取。郭思樂教授說教師是一個生命的牧者,這種牧者與一般的牧者的區(qū)別是教師不但是在放牧別人,同時也是和大家一起吃草的羊。放牧別人的同時也在放牧自己。
因此,教育的自由,學生的自由,首先在教師對教育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對教育的深刻理解與認識上。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對教學內(nèi)容能夠左右逢源,既能深挖,也能最大程度地進行開拓。這樣,教師才能有最大的教育自由,我們的學生也才能獲得最大的教育自由。自由絕不是由上級部門賦予的,而是通過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獲得的。因此,提升自身的學識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這才是獲得教育自由的根本途徑。
(張永生 甘肅省山丹縣陳戶中心校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