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加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追求。在未來的學習型社會中,從一定意義上說,不會閱讀就不會學習,就不能與時俱進。閱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它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筆者現(xiàn)結合本人教學實際來談談如何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思維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在閱讀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當今信息源眾多的形勢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越加重要。興趣是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在閱讀過程中,只有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覺得閱讀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就會為追求知識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閱讀首先是以教材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也主要以教材為載體,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尤為重要。
比如筆者在教學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就通過一些電影畫面片段讓學生對這一段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筆者還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紀念抗日戰(zhàn)爭七十周年的相關新聞和圖片,讓學生去了解戰(zhàn)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不易。初中學生對畫面的感知能力已經(jīng)很強了。結合毛澤東的詞人身份,教師們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毛澤東詩詞,組織一個毛澤東詩詞朗誦會。學生為了搞好這次朗誦會,必然會去收集篩選毛澤東詩詞中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而揣摩詩人的感情,把握詩歌的主旨。在反復閱讀揣摩想象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自然能有所提高,而學習的興趣也會進一步增強。
二、注重情感體驗。訓練想象能力
畫家借助于線條和色彩來描繪五彩繽紛的畫面,來表現(xiàn)自己對社會的認知;音樂家憑借節(jié)奏和旋律,來譜寫抑揚頓挫的樂章以表達對社會的認知和感悟;文學家則以文字為媒介來反映社會生活。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期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從而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體驗,并強化這種體驗。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寫親情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讓他們寫寫讀后感,這樣就能獲得有很好的閱讀教學效果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領伴隨著學生或搖頭晃腦、或念念有詞、或凝神遐思、或心騖八極而進人吟詠品味的狀態(tài),進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品味文本,充分發(fā)揮主觀想象能力,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體驗思想情感,深入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三、加強討論交流。強化思辨能力
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學習途徑,這種討論交流要能真正服務于閱讀教學,必須和學生思辨能力的訓練結合起來,否則容易流于形式。這里所說的思辨能力,至少應該包括一個人所應該具有的質疑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如今一方面是學生這樣的能力奇缺,另一方面是可供進行訓練的材料很少。因此說,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材,抓住閱讀教學中的每一個契機,去強化這種思辨能力。
比如,在教學《捕蛇者說》一文時,筆者就引導學生針對對作者柳宗元寄希望于統(tǒng)治者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的想法,談談這種希望實現(xiàn)的可能性,學生在討論交流后,指出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如果“觀人風者”能體察民情,那當時的社會就不會如此民不聊生了。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后,讓學生討論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很多學生討論后,能辯證地指出,范仲淹的忠君思想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他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四、注意讀寫結合,提升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讀寫聽說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在這一過程中勤于積累,樂于表達。
有效的閱讀教學不僅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會欣賞,還能夠讓學生充分借助課文,實現(xiàn)讀寫的高效結合。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是為了理解和吸收,寫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表達,因為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有可能出現(xiàn)有理解性的表達。可見,有針對性地在我們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把讀寫結合起來,是訓練學生寫好作文的重要舉措。對于多數(shù)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內(nèi)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有深度的“導寫”,這樣學生不僅有了閱讀,更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筆者相信,只要努力探尋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的“點”,就一定會出現(xiàn)語文教學質量大面積提升的“面”。盡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只要我們“上下而求索”,語文教育的春天一定會百花齊放,姹紫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