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愚 劉鵬飛 符利輝(湖南省湘潭縣畜牧獸醫(yī)水產局 )
劉敬池(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鎮(zhèn)動物防疫站 )
山羊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實例
文│唐愚 劉鵬飛 符利輝(湖南省湘潭縣畜牧獸醫(yī)水產局 )
劉敬池(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鎮(zhèn)動物防疫站 )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紅細胞表面、血漿及骨髓引起的一種以紅細胞壓積降低、血紅蛋白濃度下降、白細胞增多、貧血、黃疸、發(fā)熱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人畜共患病。附紅細胞體形態(tài)呈環(huán)狀、啞鈴狀、S形、卵圓形、逗點形或桿狀,大小為0.1~2.6微米,無細胞壁,無明顯的細胞核、細胞器,無鞭毛,屬原核生物。
2016年10月5日,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鎮(zhèn)潭口村馬家組某養(yǎng)殖戶反映,其飼養(yǎng)的72只馬頭山羊(母羊42只、羔羊30只)近10天來陸續(xù)出現(xiàn)腹瀉、食欲減退或廢絕、消瘦、腹部膨大、不愿走動、放牧途中掉隊(嚴重者不能行走甚至死于放牧途中)等癥狀。畜主使用止瀉藥和抗生素進行治療未見效果,至10月20日,病羊死亡20只。畜主遂向當地畜牧部門求助。經過綜合診治,確診該群山羊感染了附紅細胞體。
該養(yǎng)殖場位于湘江河畔,夏秋季節(jié)天氣炎熱、蚊蟲肆虐。該養(yǎng)殖場周圍1000米范圍內還有三戶牛羊養(yǎng)殖戶。場內羊只以放牧為主,羊只自由采食。羊群普免小反芻獸疫、羊三聯(lián)四防、口蹄疫、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羊痘等疫苗。2016年7~8月曾發(fā)生過螨蟲病、口瘡病,及時治愈,病羊痊愈后引入了1只種公羊。
病羊初期體溫38.5~40℃,少數羊達41℃,病羊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行動遲緩,可視黏膜黃染或蒼白,被毛枯干,消瘦、肋骨清晰可數,腹部膨大。病羊不愿走動,放牧途中常常掉隊,后期臥地不起,體溫下降至36℃以下,抽搐死亡。
病羊血液稀薄,呈淡紅色,腹腔有2~2.5升淡黃色積液,內臟蒼白無血色,腦部有黃白色膠凍樣滲出物,全身淋巴結腫脹,切面呈灰白色。
將病羊固定,耳尖部位剪毛清潔,用75%的酒精消毒,加長12號針頭刺破耳靜脈,取第一滴血,均勻涂抹于載玻片上,干燥固定,用姬姆薩法染色,顯微鏡檢查,觀察紅細胞情況。紅細胞變成星狀、狼牙棒狀或多邊形,病重羊紅細胞的變形率在80%以上。部分紅細胞表面可見卵圓形或圓形的環(huán)狀附紅細胞單體,嚴重的呈鏈狀包圍于紅細胞表面。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病理解剖、實驗室鏡檢,綜合診斷為羊附紅細胞體病。
1.藥物治療。羊群普注多利先(長效土霉素注射液)0.2毫升/千克、鏈弓附紅滅(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0.2毫升/千克,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5天。
2.生血、補血、補營養(yǎng)、促恢復。右旋糖酐鐵注射液(大羊5毫升、中羊3毫升、小羊2毫升)臀部深部肌內注射,第1天、第3天各1次;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大羊5毫升、中羊3毫升、小羊2毫升)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5天;荊防敗毒散250克/天,拌飼;黃金組合(復方多維預混劑)30克/天,小蘇打片100克/天,添入飲水,連續(xù)7天。
1周后,羊群基本恢復健康,未出現(xiàn)新發(fā)死亡病例。
1.山羊大量發(fā)病并死亡,前期畜主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療無效,筆者通過問診、臨床檢查、實驗室鏡檢、剖檢并使用治療附紅細胞體的藥物治療后病羊康復,證明診斷為附紅細胞體病是正確的。
2.養(yǎng)殖場于2016年9月引進了未經嚴格檢疫檢驗的種公羊;周邊牛羊養(yǎng)殖場較多,羊群又以放牧為主,經常與其他養(yǎng)殖戶的牛羊混養(yǎng);夏秋季節(jié)天氣炎熱,環(huán)境中吸血昆蟲多;湘江在2016年6月曾發(fā)生過洪澇災害,周邊牧草遭受水淹,可能受到污染。
3.鑒于附紅細胞體病易感動物多,且隱性感染普遍,傳播途徑廣,在沒有注射疫苗預防的情況下,要做好管理工作。
(1)做好羊舍清潔和消毒工作。夏秋季節(jié)天氣炎熱,是該病多發(fā)季節(jié),除做好防暑降溫外,還要做好羊舍消毒工作。羊舍每星期消毒1次,可用1∶200戊二醛或絡合碘消毒液消毒,特別是羊床要嚴格消毒。
(2)注意欄舍衛(wèi)生,做好驅蚊、滅蚊工作。勤清掃羊糞,保持羊舍清潔衛(wèi)生,糞便可用漂白粉、石灰水噴灑消毒。夏秋蚊蟲多的季節(jié)可在欄舍點蚊香驅蚊,同時在羊舍懸掛艾葉、菖蒲等中草藥驅蟲。
(3)堅持自繁自養(yǎng),必須引進羊只時,要從非疫區(qū)引入,并對引進羊進行嚴格的檢疫檢驗,確保健康后方能引進混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