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英李華靜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薪火傳承·
劉建秋教授運用氣機理論治療哮喘經驗總結*
李竹英1△李華靜2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劉建秋教授借鑒《內經》中氣機升降理論,闡釋了五臟之氣的運轉及氣機與哮喘的關系,基于氣機升降理論指導治療哮喘疾病,對于以后的哮喘治療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劉建秋 氣機理論 哮喘 經驗總結
哮喘是一種以可逆性氣道阻塞,呼氣性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屬于中醫(yī)的哮證范疇[1]。劉建秋教授專注呼吸系統疾病40余載,擅長中西醫(yī)結合防治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等呼吸系統疾病。劉師尊崇《內經》氣機升降理論,博采眾長,理論與臨床結合,運用氣機理論辨證論治哮喘。劉師以為氣機周流,則臟腑和,臟腑和則伏痰止,伏痰止則哮喘不復,故在遣方用藥上善于調暢臟腑氣機,陰平陽秘,則臟腑和,在臨證中療效昭彰。筆者有幸?guī)煆膭⒔ㄇ锝淌?,現將其經驗析述如下,以饗同道。
氣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無形而不斷運動的極細微的物質,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源。氣機即氣的運動,主要有升降出入4種形式?!饵S帝內經》言“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只有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二氣升降交感,才能產生宇宙萬物。氣機升降學說是中醫(yī)學從動態(tài)角度出發(fā),對臟腑特性、氣化功能以及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2]。所以人體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臟腑功能、人體的生命活動都會受到影響。劉師認為治病之道在于調和臟腑氣機升降,肝、心、脾、肺、腎升降調和,一氣周流,則臟腑和。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氣左升,則能宣暢情志,氣機通而不滯。肺氣右降,則能吸入清氣,津液輸布運行,通腑泄?jié)?。又如肺主通調水道,腎為主水之臟,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有賴于腎中陽氣的蒸騰氣化,而腎的主水功能,亦有賴于肺氣的宣發(fā)肅降,肺腎的協同配合,保證了水液的正常輸布與排泄[3]。而心氣上升,腎水方能上濟,腎氣下降,心火方能溫下。如《慎齋遺書》說“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于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4]。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故曰脾胃為氣機升降調和之樞紐。如《格致余論》所說“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為無病之人”[5]。由此可見,氣機的周流是維持人體生機,臟腑生理功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氣機理論也為劉師診療哮喘提供了依據。
2.1 氣機不暢,則伏痰自生 哮喘發(fā)作多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摶結,壅塞氣道,肺道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劉師在此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認為氣機變化是哮喘發(fā)作、伏痰形成的關鍵?!端貑枴そ浢}別論篇》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入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6]。由此可見津液的運行輸布無外乎是肺氣的宣散、脾氣的輸布、腎氣的蒸化。
劉師以為從肺氣宣散而言,虛人外感或重寒傷肺,即形寒飲冷之后,正氣不足,不能抵抗外邪,以至風寒等邪氣進入人體。初期,外感邪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日久隨經傳舍于肺,久留不去,導致臟腑虛衰,氣機不暢,因而肺宣降失常,津液不得輸布,凝聚而成伏痰。脾氣的輸布而言,脾胃位居中央,通上徹下,斡旋陰陽,升清降濁,故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7]。飲食不節(jié)、肝氣不舒乘脾而致脾氣虛衰,則升降失常,津液因而停滯,凝聚成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毒霸廊珪芬嗾f“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生。蓋脾主濕,濕動則生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8]。就腎氣蒸化而言,久哮之人或先天不足者,命門之火虛衰,不能蒸化津液向上而凝聚成痰伏于肺。
2.2 誘因引動伏痰,氣機不暢,上逆而喘 《證治匯補·哮病》說“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fā)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fā)為哮病”[9]。哮喘的發(fā)生不外乎是臟腑氣機失調津不從正化,而生痰伏于肺,加上氣機不暢,外有非時之氣的誘發(fā)而起。劉師認為,哮喘的發(fā)生,伏痰是夙根,外邪是誘因,其病機是由于人體內氣機變化而產生的,而肺經氣機上逆是其根本。如《內經》中言“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6]。劉師據此以為無論是臟氣在內相爭,還是腑氣受邪擾于外,總歸于臟腑陰陽氣機失調,影響到肺的宣降,肺氣上逆故而喘鳴。這種氣機上逆影響到肺臟,才會使人產生喘鳴。因此劉師也為后續(xù)的治療中提出了治療的關鍵:宣降攝納、氣機調暢、伏痰化、臟腑實、衛(wèi)外固。
哮喘一病,歷代醫(yī)家皆有論述,其中以丹溪為首推,提倡“未發(fā)以扶正為主,既發(fā)以攻邪為急”。劉師認為哮喘發(fā)時不外乎風、痰、氣逆,治療上以宣散外邪、理氣化痰、降氣平喘為法;未發(fā)時則以補肺、納腎、健脾為要,臟腑實,則氣機調暢,津液輸布而無哮喘夙根之患,衛(wèi)外而無誘因引觸。故劉師治療哮喘,在結合現有治法的同時,更注重對體內氣機的調整,主張宣散氣、降氣逆、攝納氣、調氣機、化伏痰。
3.1 宣散氣 劉師認為哮喘之人正虛時,或者外界邪盛時,感受風邪,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熱邪、寒邪致病,外邪引動體內的伏痰,痰隨氣升阻于喉間則有哮鳴如水雞聲、喘促憋悶、咳痰黃或白、粘稠難咯等痰鳴氣喘之癥,外邪郁于機表的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等癥狀。故在治療上以疏散表邪、宣散肺氣為法。邪從表走,邪去則正安;宣肺即宣通和發(fā)散肺氣?!夺t(yī)學實在易》云“氣通于肺臟,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10]。肺氣宣暢則喘咳諸癥得以緩解。劉師用藥時以麻黃、桂枝、紫蘇、防風等辛散解表,其中麻黃更有宣肺平喘之效,臨床上宣肺再配以桔梗、杏仁。
3.2 降氣逆 《金匱要略》中言哮喘為咳而上氣,咳逆上氣等,點明哮喘在發(fā)作時其病機為肺氣上逆,誘因引動伏痰,痰隨氣升,肺氣當降不降,故有喘逆、息涌、咳嗆陣作之癥。故劉師將降肺中逆氣為治哮喘立方之本,張仲景嘗言,喘家作,要加厚樸杏子佳。劉師以此為基礎,以降氣逆之藥如厚樸、紫蘇子、葶藶子等解肺氣上逆之所苦。兼有氣短聲低、動則為甚等虛癥時配以人參、黃芪、五味子等補益斂降,收效頗豐。
3.3 攝納氣 《類證治裁》言“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吸人之氣,必須下歸于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調勻,說明腎主納氣,對人體的呼吸運動具有重要意義[11]。素質不強或病后體弱者,腎氣虛衰,腎不納氣,氣不歸元,則出現短氣、息促、腰膝酸軟等腎不納氣兼腎虛之象,未發(fā)以扶正,治療上劉師以補腎納氣為法,常選用熟地黃、蛤蚧、胡桃肉等攝納腎氣,固氣之本。
3.4 調氣機,化伏痰 哮病的病機為伏痰之體,感受風寒之邪,痰隨氣升,而阻于氣道,氣與痰相互搏結,而出現氣促、喘憋、哮鳴有聲[12]。痰隨氣升時影響肺的宣肅、仲景曾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飲為陰邪,有形而易傷陽氣,阻礙氣機升降,遇寒則凝,遇陽則行,得溫則化[13]。氣機通暢則痰飲自消。而溫藥之所以能調暢氣機則在乎于脾陽。如《四圣心源》中說“太陰主升,己土升則葵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fā)升也……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14]。劉師以為以溫藥和之,則脾陽健運,脾陽健運,則清氣能升,清氣能升,則濁氣能降,升降調和,則氣機通暢,伏痰自消。故劉師常用干姜、人參、白術等藥溫脾陽,調和氣機,化伏痰。
楊某,女性,30歲,2015年12月10日初診,哮喘病史2年,初起發(fā)病時于西醫(yī)治療尚有療效,但易反復,為從本治,遂求治于劉師,患者自訴:近期咳喘半月,半個月前因冬冷衣寡后感寒,晨起出現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咳喘等癥狀,自服疏風解毒膠囊癥狀稍有緩解?,F患者咳嗽、喘息、喉間痰鳴,咯痰多而稀薄,口干欲飲,大便兩日未行,舌淡胖,邊有齒痕、苔黃膩,脈弦緊,胸片顯示雙肺肺紋理增粗。劉師治以小青龍湯加石膏湯化裁,方中炙麻黃、桂枝、干姜、芍藥、石膏、厚樸、款冬花各15 g,法半夏、五味子、炙甘草各10 g,細辛3 g。上方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2015年12月16日二診:經治療后諸癥好轉,咳嗽、喘息癥狀改善,喉間痰鳴減輕,咯痰量少,口不干,大便每日一行,舌淡胖、胎薄白,脈弦滑。故劉師在原方的基礎上去石膏、厚樸,加黃芪、炒白術各15 g。7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按:患者患哮喘病2年,近日又因外感風寒出現了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咳喘諸癥,初診時,劉師辨以表證雖不明顯,但表邪仍在,外有風寒表邪未散,內有伏痰于肺,升降失調,里氣雍滯化火,則迫肺氣上逆而有咳喘,火熱傷津液而有大便干、口干欲飲之象、舌淡胖,邊有齒痕、苔黃膩,脈弦緊,辨為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方用炙麻黃、桂枝、細辛,辛溫散行,解表散寒,取意上焦得通,津液得下,配以石膏,厚樸清降火逆,平肺氣,通大腸;干姜、半夏性溫以健脾陽兼化肺中伏痰;以白芍、五味子斂肺降逆;款冬花下氣止咳;炙甘草扶脾氣、調和諸藥。二診,劉師認為諸癥緩解,熱像已去,大便已通,故減石膏、厚樸,加上黃芪、炒白術補脾肺之氣,固表兼化痰以減少哮喘的發(fā)作。
哮喘一病臨床常見且較易反復,總屬邪實正虛之證,病理因素以痰為主,臟腑功能虛衰、氣機失調津不歸正化而生痰,痰伏于肺,發(fā)時以誘因引觸。歷代治療上都遵循著“未發(fā)時以扶正為主,即發(fā)以攻邪為急”的重要治療原則[15]。劉師治療哮喘一病上,在結合現有治法的同時,更注重對體內氣機的調整,提出氣機周流,則臟腑和,臟腑和則伏痰止,伏痰止則哮喘不復的理論,主張宣散氣、降氣逆、攝納氣、調氣機、化伏痰諸法。以氣機升降理論結合臨床,將哮喘的治療化繁從簡。
[1] 劉建秋,李竹英.哮喘從體質論治[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26(7):1148.
[2] 朱向東,安耀榮.氣機升降理論探析[J].中醫(yī)研究,2006,19(9):1.
[3] 宋氣,包立振.論氣機升降與臟腑生理、病理及治療的關系[A].江蘇中醫(yī),1997,18(8):36.
[4] 周之干.慎齋遺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9-12.
[5] 朱震亨.格致余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6] 王洪圖.內經講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7] 司振陽,張驃.基于氣機升降理論辨治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探析[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6,12(3):19.
[8] 張介賓.景岳全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6:43,208,647,710,1280-1463.
[9] 李用粹.證治匯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30-133.
[10]吳社群.辨治肺系疾病應重視通大便[N].民族醫(yī)藥報,2009-05-29(3).
[11]王麗華.洪廣祥運用宗氣理論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經驗繼承與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
[12]裴海寅,奚肇慶.中醫(yī)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學報,2013,28(1):22.
[13]蔚振宇,潘馨瑩.淺析歷代醫(yī)家痰飲論治特色[J].新中醫(yī),2014,46(10):237-238.
[14]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16.
[15]黃曉帥.清熱瀉肺化痰散瘀法治療兒童哮喘急性期熱哮證的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R249.8
A
1004-745X(2017)08-137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8.018
2017-03-07)
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2013)
△通信作者(電子郵箱:4941496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