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群, 寧俊偉
(山西大學(xué) 哲學(xué)社會學(xué)學(xué)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宿命與超越:葛洪的道教神仙信仰
王藝群, 寧俊偉
(山西大學(xué) 哲學(xué)社會學(xué)學(xué)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在道教的發(fā)展史上, 葛洪首次完成了對神仙信仰體系的理論構(gòu)建, 并提出了具體的修仙方法, 推動了道教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 在他的修仙之路上, 既有“受命所值”的修仙宿命, 又有“我命在我”的命運超越, 這個“宿命”與“超越”的悖論式命題構(gòu)成了葛洪仙道思想的整體風(fēng)貌。
道教; 神仙信仰; 宿命; 葛洪
葛洪, 字稚川, 丹陽句容人, 生于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卒于東晉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 享年八十一歲。 他是神仙道教發(fā)展歷程中的關(guān)鍵人物, 是魏晉以來神仙道教最杰出的代表, 其所著《抱樸子內(nèi)篇》不僅具有宗教哲學(xué)價值, 也是論述各類道教方術(shù)的重要典籍, 在道教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yuǎn)影響。
許多學(xué)者對葛洪進(jìn)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大都集中在化學(xué)、 醫(yī)學(xué)養(yǎng)生或文學(xué)運用方面, 而從哲學(xué)性的角度來研究其仙道思想的, 尤其是對葛洪仙道觀中存在的矛盾進(jìn)行深入探討的研究則很少。
葛洪先祖葛浦廬, 官至驃騎大將軍; 祖父葛系, 在吳國做吏部侍郎、 御史中丞等要職; 父葛悌初仕于吳, 后在晉做邵陵太守。 葛洪的從祖葛玄, 為道士者, 號葛仙公, 博覽古今, 曾以左慈為師, 后將其煉丹秘術(shù)授予弟子鄭隱。 葛洪師從鄭隱, 后又師事于南海太守上黨鮑玄, 并娶其女, 鮑玄亦為神仙家。
可以說, 葛洪出生于一個既有貴族血統(tǒng), 又具道士血統(tǒng)的家族里, 這也造成了葛洪成年后, 多次在入世與遁世之間徘徊, 而時代逐漸把他推向遁世求道的一方, 他深感“榮位勢利, 譬如寄客, 既非常物, 又其去不可留也。 隆隆者絕, 赫赫者滅, 有若春華, 須臾凋落……未若修松、 喬之道, 在我而已, 不由于人焉”[1]1133。 正因為如此, 葛洪最終選擇潛心于道教, 專研神仙之學(xué)。
道教與佛教不同, 它是中國的本土宗教, 無論是信奉之神還是教理教條, 都深深根植于中國古代社會, 吸收了大量中國古代文化。 “道”是其最高信仰目標(biāo), 而實現(xiàn)這一最高目標(biāo)的途徑就是“修仙”, 以此來求得長生不死。 死王乃不如生鼠, 在道教的信徒看來,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俗世生活中的任何榮華富貴、 功名利祿、 美酒佳肴, 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實現(xiàn)生命存在以至于長生不死, 才是一切人生意義的前提。 這種宗教觀念和信仰并非一日而成, 而是在漫長的宗教歷史演化進(jìn)程中逐步形成的。
長生不死的神仙觀念古已有之, 《道德經(jīng)》中講: “有國之母, 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盵2]288意思是說只有掌握了治理國家的“道”, 才能將它長久維持。 道教經(jīng)典《老子想爾注》中寫道: “積精成神, 神成仙壽, 以此為身寶矣?!盵3]236意思是說要結(jié)精、 保精, 如此才能致于仙壽, 這是明顯的宣揚長生之說。 莊子《逍遙游》中說: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 淖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 吸風(fēng)飲露, 乘云氣, 御飛龍, 而游乎四海之外?!盵4]23這是最早對神仙形態(tài)樣貌的描述, 他們不食五谷雜糧, 而以風(fēng)露為餐, 可以騰云駕霧, 駕馭飛龍, 自由自在游乎天地四海。 另一部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中不僅有神仙, 而且將神仙作了等級劃分:“一為神人, 二為真人, 三為仙人, 四為道人, 五為圣人, 六為賢人?!盵5]289將神仙作地位等級的排序劃分, 無疑是將世有神仙的觀念進(jìn)一步具體化、 充實化, 目的就是為了使民眾更加確信世上有神仙存在。
道教成為一種成熟的官方宗教有其獨特的發(fā)展歷程。 “得道成仙”中的“道”并不是道教的原創(chuàng), 而是來源于先秦老莊哲學(xué)和秦漢道家學(xué)說, 如《老子》 《莊子》等都屬于道家經(jīng)典, 并非宗教神學(xué)的著作。 但是道教吸收了“道”作為自己的理論來源, 借道家的名義, 對道家思想加以解釋, 如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長生久視”和 《莊子》中對神人進(jìn)行的描述等, 都被拿來加以渲染和神化, 逐漸改造成為神仙學(xué), 而且這種改造一直在不斷的進(jìn)行中。 此外, 道教尊崇的神仙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精靈式的鬼神, 其前身是現(xiàn)實中的人類。 從人到仙的過程就是道教“得道成仙”的過程, 也就是長生不死。 這種神仙思想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 當(dāng)時方士的群體數(shù)量增多, 據(jù)《史記》載, 齊威王、 齊宣王、 燕昭王都曾經(jīng)相信方士之言, 令人入海尋仙人。 秦始皇也曾遣徐市發(fā)童男女?dāng)?shù)千人, 入海求仙人。 在這一時期, 大量的神仙傳說成為道教神仙信仰的來源。
道教的中心問題就是要解決人如何能長生不死以成神仙。 早期道教多將長生不死寄托于符咒、 祭祀等巫術(shù)之類, 這并不適用于上層統(tǒng)治階級, 反而較適用于民間。 最初的道教組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產(chǎn)生于民間, 但是遭到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 致使道教發(fā)展陷入低潮, 于是作為上層階級的神仙道教代表葛洪, 總結(jié)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shù), 并對神仙信仰作了理論上的論證, 助力了道教從民間向官方的轉(zhuǎn)化。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最顯著的特點, 有了最高核心目標(biāo), 自然就有了忠實的追求者。 于是“修仙”就成了道教徒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事業(yè)。
漢魏兩晉時期流行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的宿命論, 認(rèn)為人的生死都是由上天決定的。 毋庸置疑, 這里能決定生死的天是有意識的天, 意指人類乃上天所造。 生死有天命, 不是人力可以改變, 這種消極的宿命論認(rèn)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那么人又何需努力?這種宿命論調(diào)極易導(dǎo)出“仙人有種”論, 這與葛洪的仙道思想難以調(diào)和, 于是他為了反對“仙人有種”論, 提出了“受命所值”的說法。
“命之脩短, 實由所值, 受氣結(jié)胎, 各有星宿。 天道無為, 任物自然, 無親無疏, 無彼無此也。 命屬生星, 則其人必好仙道。 好仙道者, 求之亦必得也。 命屬死星, 則其人亦不信仙道。 不信仙道, 則亦不自修其事也。”[6]136
上段話的意思是說生命的長短取決于人出生之時的星辰。 命屬生星, 愛好仙道而長壽; 命屬死星, 不好仙道而短命。 生命的長短不是由上天決定, 適逢生星或者死星, 這是隨機(jī)的, 不是由上天安排的。 這樣一來, 葛洪筆下的天不再是有意識的天, 而成為了自然之天。
“天地雖含囊萬物, 而萬物非天地之所為也。 ……夭壽之事, 果不在天地, 仙與不仙, 決在所值也。”[6]137
天地雖然包羅萬物, 但萬物并不是由天地創(chuàng)造, 壽命長短之事也不是由天地決定, 而在于所值星辰。 這樣的說法堅持了道家天道無為, 任物自然的思想主張。 只有否定了天的作用, 論證天只是自然之天, 才有論證神仙可學(xué)的基礎(chǔ)。 于是葛洪又提出了“受命結(jié)胎”說:
“按仙經(jīng)以為諸得仙者, 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 自然所稟。 故胞胎之中, 已含信道之性?!盵7]226
世人有仙命是因為其稟承了神仙之氣, 在胞胎之中就已注定。 葛洪認(rèn)為, 能否修仙成功是早已命定的, 至此, 葛洪為了反對“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的宿命論, 提出了“受命結(jié)胎”論, 實際上是掉入了有無仙命是受命所值的另一套宿命論。 若非命屬生星, 則必不好仙, 亦不可成仙,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宿命?
有無仙命只是修仙的前提, 修仙能否成功不僅在于受命所值, 畢竟修仙之路坎坷, 萬人無一。 即使有仙命者, 因為修仙之路上的種種困難也會很難成功升仙。 神仙是存在的, 凡人可以通過學(xué)仙修道成為神仙, 窮盡一生去孜孜追求, 可成功者卻寥寥無幾。 這是為何? 總結(jié)修仙很難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求仙者主觀上的懈怠, 二是客觀存在的種種困難。
2.1 主觀懈怠
葛洪認(rèn)為有些人有幸得到了道術(shù)訣竅, 并幸逢好的老師, 卻因自己的世俗情感難以舍棄, 心思在人世中, 而終無結(jié)果。
“或得要道之訣, 或值不群之師, 而猶恨恨于老妻弱子, 眷眷于孤兔之丘, 遲遲以臻殂落, 日月不覺衰老, 知長生之可得而不能修, 患流俗之臭鼠而不能委。 何者?愛習(xí)之情卒難遣, 而絕俗之志未易果也。”[8]18
“養(yǎng)性之方, 若此至約, 而吾未之能也, 豈不以心馳以世務(wù), 思銳于人事哉!他人之不能者, 又必與吾同此疾也?!盵9]115
修仙的方術(shù)繁多, 的確難以精通完備, 但是求仙者依然要廣泛的知曉, 借助各種方術(shù)來共同促成修仙。 但有些人卻過于偏狹, 認(rèn)為只單獨修煉一事便可, 葛洪這樣說道:
“凡養(yǎng)生者, 欲令多聞而體要, 博見而善擇, 偏修一事, 不足必賴也。 又患好事之徒, 各仗其所長……學(xué)道之不成就, 由乎偏枯之若此也?!盵10]124
最后, 也是最難以克服的就是堅持、 苦求之心, 半途而廢者比比皆是, 葛洪認(rèn)為修仙一定要勤苦、 忠實、 堅定地學(xué), 否則一定不可能成功。
“或有怠厭而中止, 或有怨恚而造退, 或有誘于榮利, 而還修流俗之事, 或有敗于邪說, 而失其淡泊之志, 或朝為而夕欲其成, 或坐修而立望其效。 若夫睹財色而心不戰(zhàn), 聞俗言而志不沮者, 萬夫之中, 有一人為多矣。 故為者如牛毛, 獲者如麟角也。”[11]239
2.2 客觀困難
“神仙之道, 旨意深遠(yuǎn), 求其根莖, 良未易也。”[12]50學(xué)習(xí)神仙之道, 實在是不易, 就算一般的道術(shù), 庸人也難以學(xué)得, 神仙之道更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深邃渺遠(yuǎn), 極難獲得。
首先, 世人都希望能夠長生不老, 但總有各種繁雜的俗務(wù)纏身, 擾亂求仙之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 人們周圍無不充斥著各種欲望、 誘惑、 美色、 權(quán)勢等, 這是求仙之人不能改變的生活環(huán)境, 都是不必招致而自己產(chǎn)生的, 這無疑是求仙道路上的極大阻礙。
“榮華勢利誘其意, 素顏玉膚惑其目, 清商流徵亂其耳, 愛惡利害攪其神, 功名聲譽束其體, 此皆不召而自來, 不學(xué)而已成……”[9]110
其次, 鳩集長生久視之法, 想要成仙, 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 還丹金液乃仙道之極也。 若服用此者而不仙, 則古來無仙也。 葛洪將服食還丹金液視作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仙方法, 是學(xué)仙修道的第一要緊之術(shù)。 但知道這點的人本就不多, 能夠制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長生之道, 不在祭祀事鬼神也, 不在導(dǎo)引與屈伸也, 升仙之要, 在神丹也。 知之不易, 為之實難也。”[13]76
“合此金液九丹, 既當(dāng)用錢, 又宜入名山, 絕人事, 故能為之者少, 且亦千萬人之中, 時當(dāng)有一人得其經(jīng)者?!盵13]84
煉丹不僅需要錢, 還要深入名山, 尋覓清凈無人的地方, 斷絕人事。 求仙者要懂得入山之道, 不能莽撞入山, 否則將遭遇禍害, 入山之后, 選好合丹地點, 遵守所有禁忌條例才可開始, 例如要齋戒百日, 沐浴五香, 勿近污穢, 勿與俗人來往, 勿使愚人經(jīng)過有毀謗之言, 如此種種。 能做到這樣的人很少, 而且能夠得到煉丹真經(jīng)之人也是千萬人中難尋出一個。
最后造成求仙難成的一點是明師難求。 民間竊道士之號的奸邪小人, 不僅自身并無真實道術(shù), 還誆騙求道者, 貽誤有志之士。
“世間自有奸偽圖錢之子, 而竊道士之號者, 不可勝數(shù)也。 ……徒多之進(jìn)問, 自取狂惑, 而拘制之, 不令得行, 廣尋奇士異人, 而告之曰: 道盡于此矣。 以誤于有志者之不少?!盵14]252
還有所謂的道士妖言惑眾, 裝神弄鬼,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進(jìn)行非分的祭祀, 民眾不能分辨真假, 損耗財產(chǎn)而不自知, 難以醒悟。
“俗所謂道率皆妖偽, 轉(zhuǎn)相誑惑, 久而彌甚, 既不能修療病之術(shù), 又不能返其大迷, 不務(wù)藥石之救, 惟專祝祭之謬……”[15]172
雖然求仙之路面臨的困難重重, 但依然阻止不了道教徒求仙的決心。 《太平經(jīng)》中寫道: “人生各有命也, 命貴不能為賤, 命賤不能為貴。 ”說的是人各有命, 不是人人都可以修煉成仙, 但是如果就此止步, 不去力求, 那么必然是百分之百不能成仙的。 所以《太平經(jīng)》的意旨在于鼓勵人們?nèi)シe極地修煉, 以求得到命運所允許的最好結(jié)果。 這里需要強(qiáng)調(diào), 并不是只要力求就必可成仙, 而是在“命運允許的范圍內(nèi)”。 可是葛洪將這種“命運”打破了, 他認(rèn)為神仙之道是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得到的。 “我命在我不在天, 還丹成金億萬年”, 他認(rèn)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是可以超越的。 回顧本篇開頭葛洪提出的“受命所值”說, 這就形成了葛洪的仙道“宿命—超越”的悖論式命題。
葛洪在對“神仙可學(xué)”的篤信下, 投身于收集各種求仙方術(shù), 提出了學(xué)仙修道的具體方法。 概括來說, 葛洪的修仙方法一是修身, 二是修德。
3.1 修 身
修身就是修煉我們的身體。 抱樸子曰: “欲求神仙, 唯當(dāng)?shù)闷渲烈?至要者, 在于寶精、 行氣、 服一大藥便足, 亦不用多也。 然此三事, 復(fù)有淺深, 不值明師, 不經(jīng)勤苦, 亦不可倉卒而盡知也。”[16]149
寶精、 行氣、 大藥三者就是求仙的具體方法, 而這三者之中亦有主次之別。 寶精、 行氣是輔助次要手段, 金丹大藥才是主要方法, 仙道之極。 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遇值明師, 要以明師傳授為保證, 這些要素缺一不可, 全部完備, 才是修煉仙道, 長生不老的方法。
導(dǎo)引行氣起源于上古, 指利用人體的呼吸俯仰, 屈伸手足, 使血氣流通, 以達(dá)到身體健康的一種方法。 葛洪在《雜應(yīng)篇》中寫道: “行氣不懈, 朝夕導(dǎo)引, 以宣動容衛(wèi), 使無輟閡?!盵17]271即要早晚行氣導(dǎo)引以疏通榮氣、 衛(wèi)氣。
寶精, 是指珍惜自己的精氣。 房中術(shù)是具體的修煉方法之一, 葛洪認(rèn)為服食草木藥餌也可以達(dá)到延年遲死之效。 修仙者首先要服食草藥以救虧缺, 葛洪詳細(xì)描述了許多草藥的藥性, 和它們對應(yīng)的病癥和服食方法。 “以藥物養(yǎng)生, 以術(shù)數(shù)延命, 使內(nèi)疾不生, 外患不入, 雖久視不死, 而舊身不改。”[8]14
但是草木藥餌能達(dá)到的效果只是延年而已, 非長生之藥。 長生之藥唯有還丹、 金液, 這才是成仙的終極法門。 葛洪引用《玉經(jīng)》中“服金者壽如金, 服玉者壽如玉”, 稱只有服食金丹才可以成仙。 這是因為古代中醫(yī)理論認(rèn)為人服藥可以治病, 是因為人體吸收了藥物的性質(zhì), 同理, 服食金丹就吸收了金丹“畢天不朽”的性質(zhì), 自然可以“煉人身體”, 令人長生不死。
3.2 修 德
“欲求仙者, 要當(dāng)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若德行不修, 而但欲求方術(shù), 皆不得長生也?!?“積善事未滿, 雖服仙藥, 亦無益也。 若不服仙藥, 并行好事, 雖未便得仙, 亦可無卒死之禍矣?!盵12]53葛洪指出, 求仙之人, 當(dāng)把忠孝、 和順、 仁信作為根本, 若德性不修, 皆不可得長生。 他將個人的道德品格與能否成仙聯(lián)系在一起, 并且認(rèn)為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 有著重大的意義, 這可以說是對世俗道德的一種教化, 使人的思想行為向善, 向德, 積善去惡, 其完全符合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階級所推行的封建禮教, 自然也會得到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擁護(hù)。 這也是葛洪推動神仙道教逐漸成為官方宗教所作出的貢獻(xiàn)之一。
總而言之, 只有“修身”與“修德”結(jié)合共進(jìn), 才可以最終成就仙道。 而無論是修身還是修德, 都是從“人”出發(fā)。 《呂祖全書》中寫道: “未修仙道, 先修人道。 人道不修, 仙道遠(yuǎn)矣!”葛洪的修仙方法是從修人道開始的, “修人道”以近“仙道”, 是葛洪修煉方法的中心思想, 一切都是以此為指導(dǎo)的。
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仙的, 而“人”和“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質(zhì)料, 不是生就為仙, 而是“從人到仙”; 不是通過神靈指引, 而是通過個人修煉; 不是依靠任何神秘的外來力量, 而是依靠自身完成從人到仙的生命轉(zhuǎn)換。 將“人”做到極致, 就可以無限接近于“仙”, 這無疑是最大的命運超越。
葛洪堅信神仙可以學(xué)得, 所以他說: “夫求長生、 修至道, 訣在于志?!盵8]17他把個人的求仙志向作為求仙的要訣, “志誠堅果, 無所不濟(jì)”。 求仙者的意志是否堅定, 是否篤求不悔是求仙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所在。 如此, 只要堅定信念, 堅持不懈, 再加上明師指導(dǎo), 就一定能夠得道成仙。 可是至此, 葛洪似乎已經(jīng)忘記了他所論述的“命之脩短, 實由所值, 受氣結(jié)胎, 各有星宿”, 仙命才是能否成仙的前提條件。 換言之, 無論求仙者多么努力勤求, 如若沒有仙命也是必定不能成功的, 而且“命屬生星, 則其人必好仙道。 好仙道者, 求之亦必得也”。 反向推導(dǎo)這句話的意思, 只要“好仙道”的, 一定是內(nèi)含信道之性, 命屬生星, 命屬生星則是有仙命的, 既然有仙命, 就必定可以修仙成功。 可是葛洪又說道修仙之人多如牛毛, 能成功者卻是寥寥無幾。 求仙的人難道不是信仙道才去求的嗎?既然信仙道, 卻無仙命嗎?
除了“好仙道”之外, 葛洪還認(rèn)為能否得到明師指點也是有無仙命的判據(jù)。 他批判世俗中的“竊道士之號者”誆騙前來求道者, “以誤于有志之士, 可嘆可恚也”[14]253。 有志之士被誆騙, 就是沒有遇到明師, 這應(yīng)該是因為“未值仙命”又何來“誤”之說, 何來“嘆”之有?顯然, 葛洪為了宣揚“仙可學(xué)致”, 鼓勵人人學(xué)道, 人人求仙, 已經(jīng)徹底拋棄了仙命論, 而走到了仙人無種論。
這個“宿命”與“超越”所存在的沖突、 矛盾可見一斑, 葛洪沒有解決。 “宿命”是求仙的前提, 是神仙性質(zhì)的必要規(guī)定, 如若不然, 就丟失了神仙作為宗教信仰的神秘性與根源性; 同樣的, “超越”也是神仙性質(zhì)的必要規(guī)定, 人可以獲得長生不死, 可以實現(xiàn)從人到仙的超越, 這是道教的基本教義, 也是一種宗教得以繼續(xù)傳播、 發(fā)展的基礎(chǔ)。
換個角度來思考, 我們無需爭執(zhí)“宿命”與“超越”的矛盾, 讓此兩者并行。 “受命所值”是存在的, “羽化成仙”也是存在的。 “宿命”是靜態(tài)的, 有限的; “超越”是動態(tài)的, 無限的。 葛洪不正希望通過修煉達(dá)到對有限肉體的無限的生命超越嗎?確實, 從有限到無限或許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正因為如此, 才更加彰顯了“超越”的價值。 我們無法把握自己, 因為我們的身體本身擁有無限的潛能。 命運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但是在實踐“真理”的過程中, 命運就被賦予了無限的可能。 正是在神仙宿命的神秘性和修行實踐的超越性互相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 神仙道教才能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宗教體系。
[1]張松輝, 張景. 抱樸子外篇(自敘卷五十二)[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2]陳鼓應(yīng). 老子今注今譯(五十九章)[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03.
[3]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正[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4]陳鼓應(yīng). 莊子今注今譯[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5]王明. 太平經(jīng)合校[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6]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塞難卷七)[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7]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辨問卷十二)[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8]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論仙卷二)[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9]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至理卷五)[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0]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微旨卷六)[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1]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極言卷十二)[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2]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對俗卷三)[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3]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金丹卷四)[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4]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勤求卷十四)[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5]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道意卷九)[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6]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釋滯卷八)[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7]王明. 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雜應(yīng)卷十五)[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Fate and Transcendence: Ge Hong’s Deity Worship of Taoism
WANG Yiqun, NING Junw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Deity worship is the core of Taoist beliefs. In the history of Taoism, Ge Hong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completed the theoretic construction of deity belief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and concret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oneself to become an immortal deity, which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his experiences of deity worship, Ge Hong not only took the path to become an immortal person as his fate, but also transcended this fate. These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issues constitute the overall picture of Ge Hong’s Taoism thoughts.
Taoism; immortal belief; fate; Ge Hong
1673-1646(2017)03-0001-05
2017-01-16
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項目: 文昌文化的歷史及現(xiàn)實意義研究(20080430321)
王藝群(1992-), 女, 碩士生, 從事專業(yè): 中國哲學(xué)。
B95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