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芬 吳碧昭 陳秋霞
醫(yī)護一體化促進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效果觀察
The effect of doctor-nurse integration on promoting early mob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ing abdominal operations
吳曉芬 吳碧昭 陳秋霞
目的探討醫(yī)護一體化應用于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433例,采用投幣法隨機分為對照組213例和觀察組22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醫(yī)護合作一體化護理模式,比較2組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患者例數和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結果觀察組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患者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χ2=9.233,P=0.002),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t=-13.428,P<0.001)。結論
腹部;外科手術;下床活動;醫(yī)護一體化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早期活動現狀以及其對康復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可改善身體機能,促進康復[1-4]。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已作為快速康復理念中的一個干預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成為護理活動的基本內容。我們采用醫(y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5]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進行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普外一科2015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433例。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原因致無法正常下床活動者;②有嚴重精神疾病或家族性神經病史者;③合并嚴重心、腎等重要臟器衰竭需臥床休息者。采用投幣法隨機分為對照組213例和觀察組220例,對照組:男120例,女93例;年齡16~83歲,平均年齡(45.6± 9.12)歲;肝膽手術87例,胃腸部手術92例,其他腹部手術34例。觀察組:男119例,女101例;年齡15~84歲,平均年齡(45.3±7.65)歲;肝膽手術89例,胃腸部手術102例,其他腹部手術29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根據腹部手術后護理常規(guī)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運動指導、心理護理等。觀察組采用醫(yī)護合作一體化護理模式,即經管醫(yī)生和責任護士共同指導和實施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動計劃。
1.2.1 組建醫(yī)護合作小組
組織科室人員學習醫(yī)護合作一體化的概念、運行方式以及預期取得的效果和意義。根據病區(qū)原有治療小組和床位情況成立3個醫(yī)護合作小組,每組由1名主任、2名管床醫(yī)生和2名相對固定的責任護士組成。每名患者都有固定的經管醫(yī)生和責任護士,由他們共同協助完成患者圍手術期的康復任務。
1.2.2 健康教育
經管醫(yī)生在術前談話和查房時,除告知患者及家屬疾病相關原因、癥狀、診斷依據和個體治療方案外,還告知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可預防腸粘連、靜脈血栓等術后并發(fā)癥,解答患者的疑問,如活動會加劇疼痛怎么辦、活動是否會影響傷口愈合、患者術后是否不耐受等。責任護士重點負責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早期下床活動的要點,如下床活動前準備及活動時的注意事項、活動順序、各種導管的固定方法及對疼痛的應對等。
1.2.3 制定早期下床活動方案并落實
醫(yī)護合作小組根據患者病情、手術情況、年齡、耐受情況、心理狀態(tài)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共同確定早期下床活動計劃。醫(yī)生根據患者病情及手術情況,評估患者存在的個體差異和特定適應證,將患者下床活動的注意事項告知本組責任護士。責任護士根據患者術后身體狀況及耐受能力制定患者的活動時間和強度。在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給予協助,指導患者先進行床上活動,耐受后再行床下活動。對輸液時間長的患者使用移動輸液架協助下床活動。對留置管道的患者,指導患者及家屬妥善固定好各種引流管道。此外,為避免意外發(fā)生,指導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不超過20 min,只在病室內活動。責任護士在患者活動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若患者在下床活動過程中出現氣短、心率快、手抖、冒冷汗、引流液或滲液明顯增多且色澤鮮紅時,應就近安置患者休息并通知經管醫(yī)生。
1.2.4 評估患者的活動完成情況
責任護士及時向醫(yī)生反饋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完成情況,并對未完成下床活動的患者進行原因分析,針對存在原因制定改進措施,如加強健康宣教、縮短下床活動時間等,必要時應用鎮(zhèn)痛藥物或加強腸內外營養(yǎng)支持,提高患者耐受力。
1.3 評價指標
比較2組患者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的例數和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患者手術結束到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觀察組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患者176例,明顯多于對照組的143例(χ2=9.33,P=0.002);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7.07±7.62)h明顯短于對照組的(33.31±6.54)h,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13.428,P<0.001)。
本研究通過成立醫(yī)護合作小組,使管床醫(yī)生與責任護士相對固定,通過共同查房、病例討論及診療護理等交流反饋,培養(yǎng)醫(yī)護間的默契,護理人員熟悉同組醫(yī)生的診療思路及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方式,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執(zhí)行醫(yī)生的治療方案,也統一了健康宣教內容,避免一人一說法的尷尬局面,贏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通過一定時間的合作配合,醫(yī)生能夠了解本組護理人員專業(yè)能力水平,并針對其不足提出建議和意見,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知識及拓展能力,使護理人員能更系統、更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依據患者個體化病情及本身需求,判斷患者下床活動最佳時間、強度和活動類型,制定安全有效地下床活動計劃。此外,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與醫(yī)生間的互動表現為患者信息的發(fā)現-反饋-判斷-輸出-執(zhí)行過程,醫(yī)生、護理人員在此過程中均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患者下床活動時,護理人員需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耐受情況等,并對患者進行初步判斷,并將自己的判斷和思考提供給醫(yī)生參考。醫(yī)生進一步檢查、鑒別、診斷,由醫(yī)生針對存在問題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如給予止痛藥物和增加營養(yǎng)支持等,以促進患者盡早下床活動。
醫(yī)護之間密切合作是患者治療效果與良好就醫(yī)體驗的保證[7]。醫(yī)護一體化模式的開展有利于醫(yī)護間的溝通交流和配合,病房床位分組和經管醫(yī)生、護理人員相對固定搭配有利于培養(yǎng)醫(yī)護間的默契。但有研究[7]發(fā)現,護理人員所提的建議和意見很少被接受,以致在醫(yī)療決策過程中缺乏參與感,這可能與醫(yī)生認為護理人員專業(yè)能力不理想,不重視合作有關[8]。病房護士長在開展醫(yī)護一體化模式前期階段,選擇業(yè)務能力強、交流能力好的護理人員作為醫(yī)生的合作伙伴,并注重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業(yè)務能力,提高醫(yī)生對醫(yī)護合作重要性的認識,確保醫(yī)護能主動交流,愉快合作[9]。經過10個月的運行,病房醫(yī)生充分肯定了合作護理人員的作用,能主動配合病房護理人員的床位安排及管理,主動邀請同組護理人員共同參與查房及病情討論,取得了預期效果,從而為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和康復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醫(y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加強了醫(yī)護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共同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活動方案,可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盡早康復。
[1]曾錦霞,李桂珍.腹部手術后患者實施活動能力鍛煉的效果評價.廣西醫(yī)學,2013,35(12):1707-1708.
[2]趙芳,鄧冬梅.腹部手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方法及護理進展.全科護理,2013,11(19):1798-1800.
[3]趙曉琳.早期活動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10,24(6):476-477.
[4]賴曉華.早期術后活動對腹部手術患者康復的影響.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3):281-282.
[5]陳靜,張振香,謝紅.醫(yī)護合作關系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1):1136-1139.
[6]李冰,魏麗.多維度醫(yī)護合作提升患者就醫(yī)感受.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2):12-14.
[7]熊昕,劉勝林,吳漢曦.醫(yī)療環(huán)境下的團隊合作與患者安全.中國醫(yī)療設備,2012,27(10):21-24.
[8]楊力.醫(y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運用的研究進展.當代護士,2015(1):9-11.
[9]陳佳麗,寧寧,李歡,等.臨床醫(y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的實施現狀調查.護理研究,2013,27(20):2092-2094.
10.3969/j.issn.1674-3768.2017.02.011
2016-05-31)
寧德市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50185)
352100 福建寧德,寧德市醫(yī)院普外一科
吳曉芬,E-mail:48493998@qq.com
醫(y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加強了醫(yī)護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為不同患者制定相應的個體化活動指導,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