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希
摘 要: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這一時期,當時的觀眾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莎翁的劇作中出現(xiàn)了諸多生動的兒童角色。而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铝诉@一問題,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兒童又被賦予了什么樣的含義呢?本文主要介紹來了莎士比亞的生活背景,并進一步分析了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兒童角色特點。
關(guān)鍵詞:兒童;莎士比亞;生活背景;戲??;角色
中圖分類號:I561.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58-01
一、莎士比亞的背景分析
莎士比亞的生活背景時代據(jù)我們的生活年代較為久遠,其中他與我們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孩童在人口中占著超高比例,這是因為當時的高夭折率導致的。盡管有四分之一的孩童都不能活到10歲,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莎士比亞所生活的世界處處是孩童,在成人事務所中也有他們的身影,這些匍匐的孩童就成為了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背景。他在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同樣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了這樣背景所帶來的思考。
盡管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孩童往往是次要角色,他們是整個戲劇中的點綴,主角依然是成人,但是我們經(jīng)過仔細的推敲就可以看到,孩童在一些情節(jié)上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小盧修斯以及《居里厄斯·愷撒》中的盧西留斯以及勃魯托斯的仆人。這些古怪的孩童他們的出現(xiàn)也沖擊著觀眾的思維,當這些孩童離開了舞臺之后,觀眾會大呼暢快。
因為這些角色往往具有一種哀怨和早熟,且融匯一種陌生的非現(xiàn)實感。通過分析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兒童角色,分析他們的性格形成原因,由此來說明英格蘭早期現(xiàn)代性的源頭,對我們理解莎翁的戲劇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莎士比亞戲劇中兒童角色的特點
(一)早熟的兒童
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兒童最顯著的特點莫過于早熟。在《愛的徒勞》中的毛子,以及《泰特斯·安德羅尼克斯》中的小路歇斯等等,他們都是這種思維敏捷的帶著些許天真可愛的孩子。在歷史劇中,莎士比亞對于貴族孩童的塑造,更是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聰明才智,這種異乎尋常的聰明才智在《麥克白》中就有所顯現(xiàn)。莎士比亞在《編年史》中一筆帶過麥克德夫的兒子的形象,給他僅僅填上了20句臺詞,就展現(xiàn)出了這個孩子超乎尋常的聰明與勇氣。這種可以觸發(fā)心中憐憫,同時又能打開人們淚水與愛的源泉的感受,正是莎士比亞所賦予兒童形象的顯現(xiàn)。在小麥克德夫死前,他還想要保護自己的母親,這個弱小的孩子向殺人兇手的挑戰(zhàn),似乎暗示著一種威脅著麥克白的力量。
莎士比亞深處一個變化激烈的社會現(xiàn)實中,選擇兒童的形象去表現(xiàn)自己對“時間”的復雜感受,這無疑是一種恰當?shù)氖址?。早期兒童的?shù)量的增多一改以往的社會面貌,加劇了社會的變化。兒童也體現(xiàn)著成人的生殖能力,從這方面來看,他們本身就是對抗時間的手段。兒童處于生理發(fā)育時期,他們體貌特征的不斷變化,未來的難測性,都使得莎士比亞萌生了諸多的寓意在其中。莎士比亞將兒童角色的年齡小化,同時還將他們的臺詞賦予更深層次的含義,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早熟的孩子,在他們身上凝聚著成人無法預料的靈性。而這種靈性不來自于他們的父母,而是某種神秘的力量,或者是社會,總而言之,神秘莫測,讓人忍不住想探索。
(二)兒童的死亡
在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中,兒童角色大多以悲劇收尾,很少有活到成年的例子,兒童的死亡主要是因為軍事斗爭造成。在《亨利六世》中,約克公爵的大兒子魯特蘭被虐殺。在《麥克白》中曾多次談到父母與子女、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但是兒童卻都是以死亡的命運面向觀眾。在《約翰王》中,亞瑟王子墜墻而死,在《查理三世》中愛德華王子被囚殺于倫敦塔。不僅是王宮,兒童的死亡也可能出現(xiàn)在家中。麥克白夫人曾說,她會把嬰兒的笑臉從她的乳頭下摘出來,然后將嬰兒的腦袋砸碎。
這樣對于孩子血腥的描述,正是莎士比亞慣用的方式方法。然而這種敘述方式對于莎士比亞時期的英國人來說,并不陌生。死亡在當時確確實實是一部分,而這也是對現(xiàn)實的映射。從社會文化角度來說,兒童的死亡并不是莎翁的獨創(chuàng),早期已經(jīng)在英國相當流行,當時的英國作家普遍樂于編寫這種死亡,將兒童的死亡美化。約翰·伊芙琳曾哀嘆自己的兒子在五歲時就夭折,并對他的兒子進行了深情的回憶,寫下 了動人的篇章。這是因為當時兒童的死亡率十分高,且受到了兒童受到死神關(guān)照思想的影響,人們角色兒童與死亡是緊密相連的。
三、結(jié)語
兒童是社會的產(chǎn)物,將兒童放入特定的時代作品中進行考量,可以關(guān)照不同時代的文化變遷。那莎翁筆下的兒童究竟多大意義被深化了,他們真的是現(xiàn)實中存在的兒童,還是莎翁想象出來的呢?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思考,然而我們不得不重視的是,莎翁筆下的兒童現(xiàn)象,又代表了什么,值得我們?nèi)ヌ接懞徒涣鳌?/p>
參考文獻:
[1]胡鵬.兒童、教育與社會關(guān)系——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個人主義與早期現(xiàn)代性[J].外國語文,2015(01).
[2]劉祥英.由《莎士比亞的美麗故事》看兒童文學翻譯[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5(08).
[3]唐滬娟.“莎士比亞是我的好同伴”——訪美國兒童劇編導奧倫德·哈里斯[J].上海戲劇,19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