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晴
南京大學校門
1952年,南京市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部署和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的統一規(guī)劃,對高等院校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調整。這次調整,對新中國成立后南京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乃至對南京經濟建設的影響,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前的南京高等院校,辦學形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國家辦的大學,如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等;另一類是外國教會在南京創(chuàng)辦的大學,如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第三類為私人辦的大學,如建國法商學院等;第四類為國民黨政府的軍事院校,如中央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等。至1949年4月南京解放,大多數學?;蜿P閉、或南遷,南京僅存6所大學。它們是:國立中央大學(有文、理、法、農、工、醫(yī)、師范七個院和一個新生院),國立政治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chuàng)辦的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后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國立政治大學,有政治、法律、外交、經濟等分院和地政學院),私立金陵大學(有文、理、農三個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有文、理兩個學院),私立建國法商學院及南京藥學專科學校,共有教職工1951人,其中專職教師719人,在校學生3455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如何對待這些國統區(qū)遺留下來的高等院校,是—個事關重大的問題。早在1948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就發(fā)出指示,對新收復區(qū)的大中學校,采取“維持原校,加以改良”的方針。1949年4月25日,毛澤東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撰寫的布告中,明確宣布:“保護一切公私學校、醫(yī)院、文化教育機關、體育場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業(yè)。凡在這些機關供職的人員,均望照常供職,人民解放軍一律保護,不受侵犯。”遵照中共中央的方針,南京解放后,解放軍南京市軍管會、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就成立了專管教育的機構,如市軍管會先后設立了文教接管委員會、高等教育處,南京市委設立學區(qū)黨委(后改稱學校黨委、高等學校黨委),南京市政府設立了文化教育委員會、教育局。這些機構派出干部,到各大學了解情況,對其中5所大學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首先停辦了國立政治大學和建國法商學院。1949年8月8日,將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底,將金陵大學與美國教會脫離關系。1951年9月,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并,在此基礎上成立公立金陵大學。另外,在小衛(wèi)街南側原國民黨政府中央軍校教導隊原址創(chuàng)建了華東軍政大學,在建鄴路原國立政治大學原址創(chuàng)建了華東人民革命大學。
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的接管工作完成以后,人民政府又頒布了一系列的法規(guī),加強對高等學校的管理。1950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各大行政區(qū)高等學校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全國的高等學校除華北區(qū)由政務院教育部直接領導外,其他各大區(qū)高校暫由各大行政區(qū)教育部或文教部代表政務院教育部領導。以后,政務院又陸續(xù)發(fā)出了《關于高等學校領導關系問題的決定》《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高等學校暫行規(guī)程》以及《私立高等學校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為南京及全國高等院校的管理規(guī)定了一整套原則及方法。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和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的具體部署,在高等學校內部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公開了各校的中共組織,建立了青年團組織,成立了學生會,確立了新民主主義教育的總方針;其次,校長等學校的行政領導由政府委派,實行民主集中的領導體制。再次,教職工實行民主評薪,改學生中的公費制為人民助學金制,學校內部實行經濟公開;初步清理了教職工隊伍,逐步將大學中教師兼任制改為專任制等。各校黨組織還配合抗美援朝等政治運動,在廣大教職工和學生中開展了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開展了民主改革運動。經過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南京市各高等學校很快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為以后的調整奠定了基礎。
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我國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從1953年起,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新的形勢,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國高等學校的設置、專業(yè)的設置以及教學內容都要有一個較大的變化,以便能培養(yǎng)更多的建設人才,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政務院在充分調査研究的基礎上,作出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的決定。規(guī)定了調整工作的總方針:以培養(yǎng)工業(yè)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fā)展專門學院與??茖W校,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逐步創(chuàng)辦函授學校和夜大學,并在機構上為大量吸收工農成份學生入高等學校準備條件。其調整方法為全國一盤棋,由中央和各大區(qū)統一考慮高等學校的布局與系科設置。實際上,這項工作早在1951年下半年就開始準備。1951年10月1日,政務院公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規(guī)定大學、專門學院和??茖W校為高等學校。高等學校應在全面實施普通文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給學生以高級的專門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高級專門知識的建設人才。規(guī)定了大學和專門學院的修業(yè)年限以三年至五年為原則,其中師范學院的修業(yè)年限為四年;專科學校的修業(yè)年限為二年至三年。1951年11月3日至9日,政務院教育部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定了1952年全國高等工業(yè)教育學校院系調整方案。此后,政務院教育部和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又召開一系列會議,傳達貫徹中央關于調整高等院校的決定精神。中央決定,全國的調整以華北、東北、華東三大區(qū)為重點;而華東區(qū)規(guī)定華東以上海、南京兩市為重點。
南京市高等院校的調整工作,是在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和南京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南京市高等院校的調整規(guī)模比較大,任務也比較繁重。首先,各學校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中央的調整決定,了解調整的重要性和意義。然后于1952年7月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和有關大學的代表為成員的華東區(qū)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委員會南京分會,利用學生放暑假的機會,進行調整工作。各大學相繼成立了建校(院)籌備委員會,南京大學建?;I備委員會主任潘菽,副主任李方訓、孫叔平;南京師范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主任陳鶴琴,副主任吳貽芳;南京工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張江樹,副主任錢鐘韓;南京農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主任金善寶,副主任靳自重(華東航空工業(yè)學院、華東水利學院、南京林學院等校建?;I備委員會稍后成立)。并依據需要分別設立了校舍利用、校舍修建、圖書文物調配、儀器設備調配、教具用具調配、宿舍調配等6個設計委員會,制定了調配方案,經南京分會審査批準。8月23日,各學校根據有關方案進行了搬遷,大約一個星期就完成了搬遷工作。10月20日,各院校調整工作基本結束,新生到校上課。
建于1923年的原金陵女子大學100號樓
經過調整后的南京高等院校共有8所,其中綜合性大學1所,師范院校1所,工業(yè)院校3所,農林院校2所,醫(yī)藥院校1所。它們是: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藥學院、華東航空工業(yè)學院、南京林學院?,F將這8所大學的情況分別介紹如下:
南京大學,前身為1903年創(chuàng)辦的三江師范學堂,1906年更名為兩江師范學堂。1914年8月,在兩江師范學堂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與東南大學(1921年10月正式建立)合并。1927年又將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yī)科大學、南京工業(yè)專門學校、蘇州工業(yè)專門學校、上海商業(yè)專門學校、南京農業(yè)專門學校等8所高校并入,改組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3月改稱江蘇大學,5月改稱國立中央大學。南京解放后,1949年8月改稱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改稱南京大學。在調整的過程中,將南京大學的工學院、農學院、師范學院等從該校劃出,獨立建校,又以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的文、理、法學院為主體,將復旦大學、震旦大學、同濟大學、齊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的有關系、科并入,形成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有中文、歷史、俄文、西方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生物、心理學、地理學、氣象學、地質學等13個系,18個專業(yè),校園自南京四牌樓遷至鼓樓原金陵大學校址,校名仍稱南京大學,校長為潘菽。
南京工學院,前身為1904年創(chuàng)辦的江南實業(yè)學堂,以后先后改名或并入江蘇省第一工業(yè)學校、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河海工科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這次調整,以南京大學的工學院為主,合并了金陵大學、江南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金陵大學等6所院校的有關系、科,新組建而成。校址為原中央大學四牌樓校園,院長為汪海粟。
華東水利學院,前身為1915年創(chuàng)辦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5年改名為河海工科大學,1927年并入中央大學。這次調整由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華東水利??茖W校等校的水利系、科合并而成,1953年又有廈門大學、山東農學院、淮河水利學校的有關系、科并入,是我國第一所以水利為中心的理工科大學。校址在西康路,院長為嚴愷。
南京師范學院,前身為1903年的三江師范學堂和1915年由美國教會創(chuàng)辦的金陵女子大學。1930年改稱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51年5月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又與金陵大學合并,稱為金陵大學。這次調整,以南京大學、金陵大學、震旦大學、嶺南大學、南京師專等5所高校的部分系、科合并建立南京師范學院。校址設在寧海路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區(qū),院長為陳鶴琴。
南京農學院,由金陵大學農學院和南京大學農學院合并,吸收浙江大學農學院的部分系、科新組建而成,校址暫設丁家橋,1958年搬至南京東郊衛(wèi)崗,院長為金善寶。
華東航空工業(yè)學院,由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等校的航空系、科合并新組建,校址設在南京衛(wèi)崗。院長為壽松濤。該院1957年遷至西安。
華東藥學院,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國立藥學??茖W校,后改名為藥劑學校。1949年更名為南京藥學院。這次調整,與齊魯大學、東吳大學的有關系、科合并,改名為華東藥學院,校址設在南京童家巷,院長為張忠。
南京林學院,由南京大學、金陵大學的森林系合并,后吸收華中農學院森林系,院長為鄭萬鈞。校址暫設丁家橋,1955年遷至太平門外鎖金村。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未列入國家教育系列的金陵協和神學院。它是由華東地區(qū)的上海中央神學院、上海中華浸會神學院、寧波三一神學院、杭州中國神學院、無錫華北神學院、蘇浸會圣經神學院、濟南齊魯神學院、明道圣經神學院、閩南神學院、福建協和神學院、南京金陵神學院、金陵女子神學院等12所神學院合并組成。1961年又將燕京協和神學院合并進來。它是全國教會培養(yǎng)教牧人員的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基督教神學教育中心。
1951年的高等院校調整,學習了當時蘇聯的教育體制,并結合了各地高等教育的實際狀況。除了學校之間的合并外,在專業(yè)設置、課程開設上,都與原來有很大的不同。從總體上看,它大大改變了原來高等學校地區(qū)布局極不合理的狀況,初步糾正了規(guī)模較小、系科龐雜等弊端,加強了工程、師范和農林等方面的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使專門學院,尤其是工科類專門學院有了相當可觀的發(fā)展,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經濟建設所急需的專門人才,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不能完全培養(yǎng)學科、專業(yè)結構比較合理的工程技術人才的狀況。
不可否認,這次院校整調也存在著一些缺點。這樣大規(guī)模的調整,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完成,許多問題處理比較倉促,在院校的設置和系、科的合并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當時南京已有一個航空工業(yè)學校,又設立華東航空工業(yè)學院,顯然沒有必要,以致于數年后將華東航空工業(yè)學院外遷,另將南京航空工業(yè)學校升格為南京航空學院,造成較大的浪費。另外,南京解放前一些有特色的高校也沒有恢復,造成某些專業(yè)人才的缺乏。院系調整的指導方針中的“整頓加強綜合性大學”目的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由于照搬蘇聯高校系、科設置模式,使原有的一些素負盛名的綜合性大學程度不等地有所削弱。如解放初期南京大學曾有7個學院共42個系、科,調整后減少至13個系,其中心理學系1952年后再未招生,僅有其名而無其實。院系調整后形成的“綜合性大學(文理學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學——單科性專門學?!钡母咝TO置模式,往往由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相互脫節(jié)和分離,嚴重影響了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影響學科的更新發(fā)展和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這次調整中所產生的問題,雖然以后有所發(fā)現并逐漸加以糾正,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發(fā)展,南京的高等教育事業(yè)才出現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