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悅
品德與社會課程肩負著重要的教育責任,直接關系到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應深入思考課堂教學如何生活化的問題,盡量做到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課堂活動的生活化和學習所得的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堂活動生活化一、注意聯系生活,讓學生具備參與實踐的能力
首先,挖掘教材資源,尋找生活的切入點。品德與生活課教材編排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圖文并茂,語言生動,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交給學生通向生活的鑰匙,要使他們成為生活的主人,不能僅僅把教育局限于書本上,還要把他們的書本學習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知識,從而使思想品德教學成為學生自主構建、形成及發(fā)展良好思想品德的過程,要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參與實踐,發(fā)展他們的各種生活能力。
二、課堂活動生活化
國外的教育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教育原理:單純地聽和看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是遠遠比不上聽、看、做的教育效果的。在我們的新課程標準中,也一樣倡導使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多種樣式的展示活動。特別是針對小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而言,如果我們采取的是一味的說教方式,那么難免會使學生對品德的學習感覺枯燥乏味進而產生厭煩。只有我們引領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習才會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習的效果才會有保障。
以《平安回家》一課為例。在課上,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熟悉,要求他們勾畫出學習的重點。然后,我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說說認識的交通標志并進一步想辦法演示一下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接下來,我再要求各個學習小組對他們的交流所得進行展示。當看到有的學習小組用小品的方式來表現有的同學因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受傷,走路一瘸一拐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堂課的學習效果已經很好地達到了。緊接下來,我再用多媒體展示因為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慘狀,使得教學效果在極大程度上得到了鞏固。
三、再現生活,學習道德
新課標所倡導的是與學習者的實際生活有血肉聯系的學習過程,要求改變過去那種脫離實際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教學中,教師不要去傳授那些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的知識和經驗,不要把學習只看成是掌握某些書本知識和語言符號。這樣的課程學習根本達不到本課程所要實現的目標。學習者只有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才能學習生活,體會道德。
在課堂上,我的做法是:(1)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2)通過學生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互相交流,擴大他們的經驗,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3)模擬某種生活情境,如角色扮演、編故事等,在這種“準生活”模擬中學習。
因此,在討論中,教師要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選舉班干部一定要從班級的需要出發(f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從有利于班級的進步和發(fā)展出發(f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出發(fā)??傊?,必須有利于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四、課程開發(fā)依據學生生活
小學品德教材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范例。學習教科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調動學生進行心理活動、思想活動,促進學生交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發(fā)動學生發(fā)掘自己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讓他們自己設計、自己表演,在主動探索中收獲知識、體驗情感,體會學習樂趣。換而言之,老師在實施課程的同時還擔任著課程開發(fā)者的角色。例如,在學習《家人的愛》一課時,我在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家人與自己的照片,準備一個發(fā)生在家中的難忘的故事。上課時,我又請來一些有代表性的家長。首先開展“換爸爸、換媽媽、換孩子”角色互換的游戲,從中發(fā)現爸爸、媽媽換得快、換得準。接著讓爸爸媽媽與孩子互講對方的愛好,也發(fā)現父母知道得較多,較準。為什么呢?請學生現場采訪爸爸媽媽,得出結論:父母對我們更了解。接著,讓學生講照片中的故事,讓爸爸媽媽講發(fā)生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故事。讓學生懂得,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人付出了多少心血!這時,引導學生深情地對家長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謝謝你們的愛!接著,引導學生談談應該怎樣報答家人?;顒又凶寣W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和諧必要的溝通與交流,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既要讓教學走進孩子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孩子。通過教學,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真實的生活當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能使我們的品德教學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體現生活的回歸,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葛飛.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聊城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