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近日,聽了一堂作文評講課,執(zhí)教老師為了克服學生在議論文中觀點不深、語言貧瘠、思路紊亂的毛病,從一段話開始指導學生從語段進行升級指導,選了幾段標桿段來給學生做示范。聽后,感覺學生的語料豐富了,思路開闊了,惜乎準確性不夠,知識中有許多硬傷,語句還有毛病。如“玉有田黃,埋于地氣,接千年則成璇璣?!薄坝癯设担瑧{的是碧翠無瑕?!彼坪跫兇鈶{著感覺在碼字,沒有弄懂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識。
故此,在參考了駱冬青、葉黎明、鄧彤、王曉民多位老師的文章后,設計了這樣的一課。
一、點評導入:關注咬文嚼字在寫作中的意義
從三個方面點評學生文段:⑴語句有毛病的,“財富本身的價值性就決定了不是所有的傳統(tǒng),都能夠得上財富”;⑵引用有錯誤的,“愛《詩經(jīng)》中‘如彼雨雪,先集維霰般美的傳統(tǒng),感受著古人美妙的傳統(tǒng)”;⑶知識有硬傷的,“拙藏半尺玉璋,玉隙血沁色邊上,恰似一墜玙璠”。
告誡學生們:寫作時,一定要咬文嚼字,了解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按照事理的邏輯順序,準確、有序地結構文章,這樣的議論文行文細了,理到位了,就會別致了。
二、課堂指導:專注概念培養(yǎng)咬文嚼字的思辨能力
1.咬文嚼字,拆分核心概念,區(qū)分內(nèi)涵與外延。“識文斷字”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但是常常被忽略的基本能力,反映了我們在學習母語時浮躁和飄忽,失去了這個“童子功”,以致于我們在后來的寫作訓練中常常對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界定不準,立意不深。于是,我特意選擇了“見識”這個詞,從總起解釋、拆分解釋和目的要求三個方面來分析,以期來給學生做好榜樣。
示例:見識,是指一個人通過對事物的了解,明智地、正確地作出判斷及認識的能力?!耙姟笔侨ビ^察了解,“識”是用已有的材料去判斷表達。只有仔細地了解生活,用心體會,進而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挖掘現(xiàn)象后的本質(zhì),才能正確地做出判斷?!懊餍囊娦??!边@就要求我們純粹地、不帶成見地去“見”,才能真實客觀地表達我們的“識”。見識不僅反映我們的才智,更反映我們的心地和格局。
在此基礎上,我選擇了“慈悲、和諧、融合、生動”四個詞讓學生任選一個詞來拆分試一下。
通過學生的導學案的反饋來看,學生對詞語的基本概念抓的不準,界定不清,如,慈悲,“是待人處事的人生態(tài)度,是見識生活中的苦難而生發(fā)的惻隱之心”;和諧,“是指事物配合得恰當,關系和睦協(xié)調(diào)”;融合,“是指兩個事物相互包容,最終合為一體的過程”。精心度不夠,還是有一點望文生義的感覺。拆分詞語時,也是未能抓住詞語的核心意義,通過組詞來解釋,和,“是平和,和緩,和睦”;慈,“是慈愛,慈祥,仁慈,心懷天下萬物,用多情之心去體諒苦痛”;悲,“即悲懷,悲傷,悲己及人”,未能深入細致的走進字詞基本概念,只在字詞適用范圍上兜圈子。不能夠體現(xiàn)出詞語背后的文化意義和哲學思維,如“生動”一詞,只有表達上“陌生”了,讓人眼前一亮,心中才能有所觸動、感動,這是考場作文對于閱卷者的核心意義。
在課堂、課下和學生交流,學生普遍說,從小到大都沒能細心留意過,小學時檢查還背誦一些字詞的音形意,初中時辨析近義詞時主要關注詞的搭配、色彩、范圍、詞性等,忽略了字詞的來源、演變和語境的變化。常常導致了我們在使用詞語的時候“想當然”、“毛估估”和“差不多”,缺少了對字詞的細讀和審讀,進而更少了近代以來的“考據(jù)”的精神。也表現(xiàn)在我們的作文中,缺少作者與所表達的對象上的知識的溝通,缺少作者與所閱讀的對象上的情感的共通,更缺少作者與所表達的事理上的認識的情通。
曹文軒曾經(jīng)告訴孩子們:人類看世界有兩個動作:一個是“掃視”,另一個是“凝視”?!皩懖缓米魑氖且驗槟阒煌瓿闪说谝粋€動作”,而只有仔細打量、凝視這個世界,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無比豐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就取之不盡。否則,未經(jīng)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同理,我們的孩子在時下的學習狀態(tài)下,“掃視”和“凝視”世界的時間和空間都很有限,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領著孩子閱讀這個經(jīng)驗世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凝視”著每一個有意義的文字,想象著每一個文字今生和來世,探究漢字構形的文化精神,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以人的認知范疇圖解和規(guī)范世界,在人類各民族的原始語言中都有表現(xiàn)?!保ㄉ晷↓垺稘h語與中國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455頁)依類象形的漢字,更包含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倫理文化內(nèi)涵。
2.咬文嚼字,引入矛盾概念,寫出對立與統(tǒng)一。矛盾概念所反映的是關系而不是事物本身。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時,更多關注的是兩者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上,以求得思辨的深入和細致;而不是定位在事物內(nèi)部本身,更不是在事理的邏輯關系上。課前在指導學生時,發(fā)現(xiàn)不能進行這些概念的辨析,學生聽不懂,搞不清。于是,我出具了一段示例,力求讓學生從具體訓練中掌握其中的一些技巧,明白其中的道理。
示例:走投無路與通途大道:通途大道也有“我爸是李剛”者把自己的路走斷,把父親的路走窄的,無路可走的也可以趟出一條路成為先驅(qū)先賢的;大道可以為我們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無路更可以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的欲望;老子英雄兒子并不能成為好漢,父親寂寂無名者更有成就一世功業(yè)的兒子?!吧婵勘灸?,生命靠智慧。”關鍵因素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成長的路上“危中見機,危中造機”,更要在“機中見?!保褵o路走成大路。(思路概說,有路就一定好嗎?無路就一定不好嗎?有路中是否含有無路?無路中是否含有有路?有路無路如何轉(zhuǎn)化?)
試一試:琢玉成器與美玉不琢、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任選一組來分析一下)
從學生的反饋看,有的學生注意到了對立卻沒能寫出統(tǒng)一,“美玉不琢是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而琢玉成器是著眼于物盡其能的人工美。當目的不同時選擇自然也會不同,成器需精雕,反之就未必然了”;有的學生注意到了統(tǒng)一卻沒能寫出對立,“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一句箴言,‘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開始?!洞髮W·禮記》中亦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由此看來,獨善其身并非與兼濟天下針鋒相對,‘獨善其身是‘兼濟天下的前提,而‘兼濟天下則是‘獨善其身的目的和歸宿?!庇X得說的不夠清晰,有點“一鍋燉”的感覺。
準確,是認知抵達的高度,細致,是認知達到的深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訓練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語言問題才是思維的關鍵問題。因為“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更確切的說,是人的身體全部)出發(fā)的……它是從人看事物,從人的官能看事物?!保ń练颍骸豆盼淖謱W》,浙江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69頁)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能夠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問題,因而用于思維和用于表述的語言也必將導致我們不能到達準確和細致的要求。準確和細致,使學生認識和思維提升著力點和發(fā)展點,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所在。這也“正是語文課改深化的方向,是語文教育話語變革的方向。近二三十年中國語文教育的新貌包括語文課改本身,基本源自這些人深刻和細致精神的牽引。”(韓軍語)
3.咬文嚼字,聚類邏輯關系,探究原因與結果。任何事物都有因果的存在的,原因和結果相伴相生的;“事后諸葛亮”,人們常常從結果才能醒悟原因的早已存在。這也是我們作文中推斷力的不足造成的,故此,我們首先議一議原因與結果的關系: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歸納:“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有四個前提條件,其一“亡”的是馬,馬有識途的本性,是能歸的主觀條件;其二是“近塞上”的“近”是能歸的客觀條件,“遠”了即使想歸,也有了許多干擾;其三是“無故亡”的“無故”為歸有了一種可能;其四“入胡”是“將胡駿馬而歸”的前提條件。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可或缺,接下來,我又做了一個適當?shù)难由欤吧菩g者不術”,“善術者”僅僅做到了“危中見機”和“機中見?!保荒軌蜃龅健拔V性鞕C,化危為機”和“機中避危,機中消?!薄W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新的高度,一下子激活學生的思維。
且慢,在此,我適當?shù)难a充了一個成語故事:曲突徙薪——“向使聽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對可能發(fā)生的事故應防患于未然,消除產(chǎn)生事故的因素;世上需要救火的英雄,更需要能發(fā)現(xiàn)憂患于毫末、有先見之明的人;對給與我們建議甚至是批評的人,要認真接受并且努力整改。提醒我們的孩子,在作文的論證過程中,如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三、課后引領:設計話題鍛造超越興趣的思辨能力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在高三課前五分鐘,我常常拿一些自主招生的面試題來和學生們“頭腦風暴”,一方面增加趣味性,為高三繁重的學業(yè)來解壓;一方面來鍛造學生們超越興趣的思維能力。如加強多角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全面性。“樹上十只鳥,槍打死了一只,還有幾只?”這是一個小學低年級的腦筋急轉(zhuǎn)彎問題,大家?guī)缀跻恢碌幕卮穑簺]有了,鳥都飛走了。這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答案,鳥的生活閱歷中對周圍一切都是敏感的,“月出驚山鳥”,這是事理邏輯。還有九只,這也沒錯,十減一等于九,這是數(shù)理邏輯。還有一只,被打死的鳥的配偶,繞樹三匝,不忍離去;還有兩只,其中有一只是他們的孩子,也不忍離去;還有三只,中間一只是聾鳥等等答案,這些都是生活閱歷邏輯。通過這樣的小題訓練,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去觀察、去思考、去分析,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進行發(fā)散思維,開闊思路。
再如加強聯(lián)想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廣闊性。“玉皇大帝和如來佛到底哪一個大?”簡單一點的回答,就是如來佛大。在《西游記》第七回中,大難不死的孫悟空從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跑出來后,沖上凌霄寶殿大鬧天宮,天兵天將奈何不了他,嚇得魂飛魄散的玉皇大帝急忙請如來佛祖救駕,很顯然,玉帝法力沒有如來佛大。但是,細心的同學還可以發(fā)現(xiàn),如來佛祖救駕成功后,玉皇大帝設宴相留時,如來佛祖也不敢違拗,答謝時更是自稱:“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睂ν跄改锬镉H手奉獻的蟠桃也是“謝訖”。其身份地位似乎屬于“臣”的地位。
同時,讀過中國神話傳說的人也許都知道,按中國傳統(tǒng)洪荒神話,玉帝是道主鴻鈞的童子,而如來前世是通天教主的大弟子,通天是鴻鈞的三徒,輩分上玉帝大如來一頭,而且玉帝是鴻鈞親封的天庭之主,管理天地事物,更重要的玉帝的后臺是鴻鈞也不是如來可比的。可是了解道佛譜系的就會發(fā)現(xiàn),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最高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他們?nèi)瞬攀歉吒咴谏系摹叭濉??!叭濉毕旅嬗小八挠?,玉皇大帝只不過是“四御”之一,充其量不過是第四名。如來是佛家的最高領袖之一,作為佛家的現(xiàn)在佛,在地位上略高于其他兩位(過去佛、未來佛),看供奉的位置,現(xiàn)在佛本師釋迦摩尼如來在中間,東方琉璃光如來(藥師佛)居左,未來佛彌勒佛在右,顯然釋迦摩尼地位略高。而另外兩位更是深居簡出,完全授權給了如來管理佛家的一切事物。
不過,在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世俗皇權始終處于統(tǒng)治地位,宗教永遠處于從屬地位,學識非凡的知識分子吳承恩在西游故事里,將等級森嚴的天界神仙與統(tǒng)治人間的帝王將相正相對應,把老百姓熟悉的玉皇大帝寫進了《西游記》,猶如獨斷人間的皇帝一樣。玉皇大帝上掌三十六天,下管七十二地,君臨一切神、仙、佛、圣,總管天庭、人間和地府。因此無論是道教中的至尊“三清”,還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祖,均是玉皇大帝的臣屬,都要聽命于他。而不像中世紀的歐洲,宗教處在世俗皇權之上。
這樣的思維訓練,又暗合了時下的專題或微專題學習,通過一個話題,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搜一搜,在現(xiàn)實生活、閱讀世界中有哪些與話題提到的有相似之處的事例。注意的是,引導學生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應多角度聯(lián)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zhì)作好量的準備。這種聯(lián)想思維訓練,對于學生的論說文的選材,舉例,分析論證,以及記敘文的議論抒情具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加強聯(lián)想思維訓練指導可以使學生看的更遠,思辨更具廣闊性。
再如加強比較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深刻性。前一段時間,我在和學生們講解我們揚州的歷史,講到大運河、講到隋煬帝時,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平時,我們講到盛世時的有為明君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隋煬帝之于大運河何嘗不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呢?推而演之:秦始皇之于長城、六國一統(tǒng)何嘗不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呢?商紂王之于淮夷一統(tǒng)何嘗不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呢?再進一步比較,是否有“功在當代,罪在千秋”的史事呢?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思維。再比如北島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一句能否改成“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被蛘呤恰氨氨墒歉呱姓叩耐ㄐ凶C,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銘?!蓖ㄟ^比較辨異,學生能夠?qū)栴}看得更透徹,更深刻,更深入,持續(xù)鍛造下去,學生作文中的立意、表達的趨同現(xiàn)象就會大大減少了。
確實,語文學習中經(jīng)常見到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關系的知識也使得我們老師不可能也無法解決所有的疑問,同時也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中的所有疑問。所以,對于具備了一定閱讀基礎知識和一定的閱讀方法知識的高中學生來說,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存疑的精神。如岳飛的《滿江紅》,在學習了這首詞后,我話題一轉(zhuǎn),說這首詞不一定是岳飛的作品,大家可以從作品自身中找答案。很快,“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一句成為學生的佐證:“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而南宋的老對手金人卻在“上京會寧(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念作‘安出虎。”兩地相距幾千里,況且岳飛生前還一句經(jīng)典名句:“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黃龍:黃龍府,金朝都城,今吉林省農(nóng)安縣?!彼谓饘χ艜r,岳家軍有“直搗黃龍府,活捉金兀術”的口號。作為一代名將的岳飛怎么能不知道他的戰(zhàn)爭的目標呢?而且,第一個肯定《滿江紅》的作者為岳飛的是岳飛的孫子,其采信度也讓人懷疑!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去疑的方法。如魯迅先生的《藥》這篇課文中的細節(jié)有很多存疑:前面茶室干凈爽亮,后面居室臟、破、亂、舊;華小栓全場沒有一句話,只有幾次咳嗽;華老栓買藥路上所有的狗為什么都不叫喚等等。老師先選擇一個細節(jié)作為解疑示范:選點、解釋、總結。外化細節(jié)解疑過程,明確思考路徑,然后進行有效分組,指導學生選點定位,查找資料,勾要表達,最終清晰、雅致、深刻地表達了他們地探究成果。
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我們對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進行了梳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如《滿江紅》不是岳飛的,那么是誰的,或者是哪個時期,哪個區(qū)域的作者呢?指導學生向網(wǎng)絡查詢、向?qū)<艺埥獭⑾虻浼笞C。制定探究計劃,記錄探究過程,撰寫探究報告。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把握自主探究方法、沉淀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讀與思,思與辨,不斷地提純我們的思想,謹慎而大膽地表達,讓我們的學生的作文能夠做到準確、細致和新穎。
參考文獻:
[1]駱冬青.激發(fā)的智慧[J]《語文教學通訊》2015.09。
[2]葉黎明.概念辨析 提高議論文寫作的分析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2014.11。
[3]鄧彤.議論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15.05。
[4]王曉民.《緣事析理 寫得深刻課例賞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5.07-08。
[5]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455頁。
[6]姜亮夫.《古文字學》[M]浙江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69頁。
[7]張廣銀.小議“治大國如烹小鮮”[J]《中學語文教學》2010.05。
張廣銀,教師,現(xiàn)居江蘇寶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