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外央行類機構獲“大尺度”準入銀行間市場:全交易品種、無額度限制
近日,中國央行同時發(fā)布了境外央行類機構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的業(yè)務流程。從這兩個業(yè)務流程來看,此次開放的“尺度”不可謂不大,尤其體現(xiàn)在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交易品種,并且資金匯出“無需經相關管理部門批準”。其實,早在2015年7月,央行就發(fā)文取消對境外央行類機構投資國內銀行間債市的額度限制,并實行準入備案制。這一次的發(fā)文是將業(yè)務流程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這是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中一個重要事件,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盡管開放的力度比較大,但主要是針對境外央行類機構,資金相對穩(wěn)定、安全,且規(guī)模有限,因此對境內債券市場短期影響有限。
如此大幅度的開放,是否會帶來跨境資金的大進大出,尤其是在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加劇的情況下,相應的風險是否可控?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全球金融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譚小芬認為,首先,開放主要是針對境外央行類機構,與商業(yè)性金融機構“快進快出”的逐利資本不一樣,央行類的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的投資,最看重的是流動性和安全性,從本國貿易的規(guī)模和投資結構的角度來配置,主要是長期投資,因此,對我國的債券市場會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是可控的。
此外,國際上,央行之間也可以借助G20等平臺進行交流,最開始投資中國境內債券市場的主要是和中國貿易往來比較多的國家,比如東盟等一些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對話機制、交流平臺來防止資金的大進大出。
譚小芬也表示,央行配置外幣資產,更看重的是該貨幣在世界儲備貨幣體系里的地位,就像中國的外匯儲備配置最多的是美元資產一樣。如果按照這種邏輯,現(xiàn)在人民幣在跨境支付、貿易結算方面在世界的排名領先,但在儲備貨幣體系里地位還不是很高。因此,外國央行會投資我國的債券市場,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量不會特別大,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央行可以如此大幅度放開的原因。
根據(jù)德意志銀行的預測,今年境外資產配置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市的規(guī)模約在3000億元人民幣。在未來五年,境外投資占國內債券市場份額有望增至8%~10%,即大約有8萬億至10萬億元人民幣的潛在資本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