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黔民
?
淺談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沉浮
◎周黔民
摘要:文學和歷史不只是存在理論關系,在實踐方面兩者亦是緊密相連。如今在討論兩者關系的時候,尤其是對文學中一些虛構歷史進行批判時,只是做出一些理論上的評斷顯然是不夠的,甚至有可能導致誤讀。這也是相關專家在研究文學虛構歷史的時候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為此,有必要對其有針對性地分析,探討。
關鍵詞:文學歷史關系
在當代文學處于轉型期的背景下,我們在重新討論文學和歷史兩者關系時,應重點探討它和歷史之間的關系,并不想讓文學重新走上為政治服務的老路。因而,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者根據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驗,很好地總結出了兩者之間的正確關系,現(xiàn)就其相關重點內容討論如下。
描述革命歷史時期的過程正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在一段時間內,中國文學所涉及的歷史背景基本都與革命有關,并最終促成了革命題材文學的固定創(chuàng)作模式。幾十年以來,文學在歷史方面的改動都是在早期革命歷史題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早期的革命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的源泉主要來自于唯物歷史觀,所以,很多作家在描寫中國近代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是站在階級史觀的角度。根據這一點,當代文學的歷史可以被看成是革命史。由此可以斷定,當代有關革命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創(chuàng)作角度主要包含階級、英雄、正義等方面,或者革命與實踐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形式,并且最終都將作品當中的革命理念轉變成了時代精神。
一定程度上,對虛無主義的批判是開始研究“新時期文學”的起點。不過,確立“三十年代文藝”的理論無法改變“左翼文學”被忽視的現(xiàn)狀,后來,隨著“思想解放運動”開展得越來越深,讓以前不容觸碰的“雷區(qū)”逐漸地被攻破,使得有關革命史的部分得到重新梳理。例如,歷史學家在有關黨史研究方面的思路,明顯是受到了上世紀50年代思路的影響。在那個時期,陸定在一篇報告中詳細討論了黨史研究不同于近代史研究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報告中具體提到了:“在社會科學當中,有關近代史的研究是極為重要的內容,不過這些年卻難有成績上的突破。而且聽說有關一部黨史教育方面的教學書籍正在編寫階段,里面的內容全是通過黨史的角度來撰寫近代史。那么現(xiàn)在不用再等了,因為目前國家已經將編寫重心放在了有關黨的大事記方面的內容。對于近代史的研究專家,你們應該自己去完成有關近代史的研究。而且在研究期間,要多聽取一些相關研究者的建議?!蓖ㄟ^陸定的報告可知,80年代以后文學創(chuàng)作的側重點到底在哪兒,而這正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時期的思想界以及史學界的爭議。在那個時期,有關歷史方面的研究已經出現(xiàn)了巨變,所以促成了很多的“歷史事件”被重新定義。
在文學界,怎樣去描寫“革命”在80年代以后變成了主要的研究課題。在一些專家的眼里,在“十七年”那個年代里所確立的歷史創(chuàng)作風格,為新時期所提出的真理做了很好的證明,同時也給當時面臨社會轉型期的老百姓確立了意識形態(tài),而這正是學問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目的。而且,文學在對“歷史”和“事件”進行描述的時候,基本都融入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自從進入到了80年代以后,所描述的歷史變化都能夠和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產生關聯(lián)。不過我們也清楚地發(fā)現(xiàn),文學當中所描述的歷史,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敘事模式,創(chuàng)作方法不再只局限于現(xiàn)實主義;有關個人的描寫逐漸代替了宏大敘事的手法;有關人性的描寫取代了階級描寫;確立了語言的重要地位等。而這些顯著的變化,主要跟“后現(xiàn)代主義”“新歷史主義”有很大的關系。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有關“歷史”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能夠了解到,我國有關“歷史”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歷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和變革,并由早期只是根據對革命歷史題材的內容來進行描寫,逐漸地發(fā)展到側重對人物,語句的描寫,這樣的轉變,主要和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新歷史主義”的思想有很大的關系,并且讓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席揚,薛昭曦.論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歷史認識”——以“十七年文學”的文學史敘述為例[J].河北學刊,2013(04).
[2]王堯.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沉?。跩].文學評論,2014(02).
[3]萬娜.中國當代文學理論中的“文化——歷史”觀與“史學觀點”比較[J].華中學術,2014(02).
(責任編輯薛雨)
作者簡介:(周黔民,男,本科,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