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詩《人行天橋》首先是對以天橋為中心的現(xiàn)代城市景觀的集中展示,詩人運用復雜的多聲部調來展現(xiàn)空間景觀,其中隱喻著現(xiàn)代城市的陌生感及碎片化。同時,詩歌在展示城市景觀的過程中,伴隨而生的是對遮蔽的鄉(xiāng)村與錯置的歷史的敘寫?!度诵刑鞓颉芳斜磉_了當下人們巨大的心理隱癥,為普遍人文關懷的建構設置了門檻。
關鍵詞:城市景觀 鄭小瓊 人行天橋
長詩《人行天橋》首先是對以天橋為中心的現(xiàn)代城市景觀的集中展示,詩人運用復雜的多聲部調來完成對城市空間景觀的再現(xiàn),透露出城市景觀所隱喻的現(xiàn)代城市陌生感及城市符號書寫中的碎片化的二元文化維度。
一、欲望、孤獨再現(xiàn)中的陌生感
《人行天橋》最初以抨擊社會、嘲諷世態(tài)的現(xiàn)實表達而聞名于網(wǎng)絡,詩人鄭小瓊在金斯伯格式的疼痛吶喊聲中真實再現(xiàn)了諸多城市符號、生存細節(jié),以此直抵人的欲望與孤獨的空間結構,并在重構城市空間的過程中引發(fā)了人們對病態(tài)社會現(xiàn)實的群體性失望與憤懣。學者黃永健試圖以自身獨有的方式將鄭小瓊此類的詩命名,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詩歌寫作的高度:“其(鄭小瓊)疼痛的嚎叫及其具有突破性質的詩體話語方式一掃詩壇頹風陋習,以其生活化、細節(jié)化、典型化的情感和情緒連接著當下中國人的集體經(jīng)驗或準集體經(jīng)驗,本能地抗拒著市場化時代的理性宰割,成為中國當下生存境遇中人的感性與理性對話性‘狂歡的一種‘鐵證?!编嵭…傎x予這種“狂歡”以詭辯的色彩,并使其游離于主流評介之外,從而營構出特有的群體陌生感。
欲望化書寫是詩人在營造陌生感時采用的筆法?!度诵刑鞓颉分兄苯右浴坝比朐~的有13處,如“反腐的公仆和商人……發(fā)泄他們的欲望”“欲望的男人們正把女人們作為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推向市場”“握手的部長們……開始欲望的角斗”等,其中既有著“公仆和商人”的性欲、“男人們”的物欲,又有著“部長們”對權力的欲望,如此多樣的欲望正代表了現(xiàn)代城市的基本符號,并且這些符號都建構在現(xiàn)代都市的空間景觀中,由此強調了“欲望”產(chǎn)生的根源?!坝笔青嵭…傇趧?chuàng)作《人行天橋》時找到的寫作“原點”,學者丁純洞察到此“原點”的獨特作用:“鄭小瓊的寫作為‘詩歌寫作,她的特點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到了一個寫作的‘原點,這個‘原點又射出光芒來,形成詩歌的力量?!编嵭…傇趯懽髦谐酥苯诱故尽坝痹~語,還有著對“欲望”的整體書寫,《人行天橋》中的整座城市已經(jīng)陷入“欲望的大?!倍鵁o法自拔,而詩人似乎也并不想讓城市從“欲望”中痛快地抽離。詩人指出了當下時代中人們面對欲望時的所作所為:“在這個年代人們都忙碌著去夜來香美容院用680元除去時間刻下的皺紋,去陰暗的巷道吊掛的紅燈下花50元減去性欲,在時代的乳房墊上塑膠……”如此訛謬無端的行為在人類文明建立之初是無法想象的。同時,鄭小瓊在詩的末尾指明了“欲望的人行天橋”的地理坐標,以此透視出城市背后隱藏的欲望史,以便更好地構筑現(xiàn)代城市極端的陌生感體驗。
陌生感的營造還離不開詩中對群體孤獨內心的揭示。可以說,“孤獨”是詩人在寫作《人行天橋》時的第二個“原點”,同時也代指了城市景觀。孤獨并非在人類伊始就存在,它是在城市的發(fā)展中誕生,其程度隨著城市的深入發(fā)展而逐漸加深。詩中直接以“孤獨”為詞之處并不多,如“在庭院深深中那幾個孤獨的拍桌者將右手掌骨震裂了”“圣潔的禮拜四曠世的孤獨讓我耿耿于懷”,作為實體的“孤獨”的拍桌者與作為虛構的曠世的“孤獨”在詩中并存,但“孤獨”情緒同時貫穿了整首詩的寫作。面對城市的孤獨,人們“應盡快地對新事物熟視無睹、漠不關心”,由此便極易產(chǎn)生由隔離而導致的陌生感?!度诵刑鞓颉分械囊浴皬V告牌霓虹燈巨幅字幕”為代表的“物”與以“微笑的明星乞丐商販子流浪漢一個不合法的走鬼三個證件販子”為代表的“人”同處于人行天橋上,詩人將城市中的“物”與“人”凝滯于特定的平面化地理空間中,二者都是現(xiàn)世存在中的孤獨個體,由此便擠壓與扭曲了一般意義上的歷史厚重感,鄭小瓊借此來形象地表達出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由“物的異化”“人的物化”而組合、拼接成的城市景觀的自我體認。
鄭小瓊在《人行天橋》中不停發(fā)出關于城市想象空間的叩問:“青銅和鐵質的犁鏵日益生銹的城市,人行天橋上哪一個又將成為它的制高點?我們偉大的建筑又將成為誰的垃圾讓后人爆炸了?面對想象力貧乏的城市它是一場輝煌的夢境還是一個給后代留下的囚籠?又一處明清木質建筑被拆倒了,請問明天誰來拆我們留下的一切?”詩人并未給出合理的解釋,然而這些答案又是不言自明的,即城市欲望的膨脹帶來的文化想象的孤獨與陌生感的不斷深化。
二、城市符號書寫中的碎片化
《人行天橋》在展示城市景觀過程中做了碎片化處理,詩人將完整的城市分割成零散的點狀結構,同時還將這些碎片以無序的方式組裝在一起,在多維的空間結構中營造出強烈的陌生化氛圍。在詩句“斑馬線。紅燈。工廠。寫字樓。證券交易。海關大廈。電話亭……咖啡因。紅頭文件。經(jīng)理人。法律。地鐵?!薄霸陝拥娜撕!<僮C件。香口膠。安全套。煙蒂。救護車?!w機場。迪斯高。櫟木吧臺。商業(yè)沙龍。HI族。電視新聞”中,鄭小瓊將詩中涉及的“人”與“物”全部用句號隔開,從而在多層意蘊的再現(xiàn)中彰顯出了個體存在的獨立性。詩中的現(xiàn)代城市存在于點狀分布的各部分之中,但各部分相加則小于整體架構的空間,或者說這些散布于城市四周的“點”本身并無相互的關聯(lián)性,它們根本無法以散點式的姿態(tài)進行并列相加。
《人行天橋》描述的是現(xiàn)代城市,其中的時間與空間被壓縮,城市中存在著的物因擠壓而失去了自我主體性,人處于極端的異化狀態(tài),正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被異化成甲蟲的格里高利,人的肉體與精神皆被蒙上荒誕色彩,最終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詩中失去主體性的人游離于斑馬線、工廠、寫字樓、地鐵、飛機場等現(xiàn)代城市符號中,同時他們的精神也都禁錮在飛機場、迪斯高、櫟木吧臺、商業(yè)沙龍、電視新聞等現(xiàn)代城市空間中。在??驴磥恚嬖诔鞘兄械娜硕家?guī)訓于物化城市的統(tǒng)治之下。由此可見,《人行天橋》中的城市景觀處于多元沖突的并置中,其中包括了都市文明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官方與民間、富裕與貧窮、集體與個體等矛盾沖突,并且現(xiàn)代城市中的沖突會隨著時間推移、城市的發(fā)展而愈加明顯。
詩人鄭小瓊在處理城市經(jīng)驗時采用碎片化方式,旨在通過復雜多樣的沖突展示來獲取更多的象征資本,在沉默中汲取更多爆發(fā)的力量,以此來凸顯詩歌抨擊社會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碎片化的采用使得詩人在展示城市景觀時更準確地達到“間離”效果,使其能夠順利地跳出城市的地平線,在敘述中堅持“旁觀者”的視角,從而能以更加清醒的姿態(tài)來審視荒誕腐敗的社會現(xiàn)實,而非被城市繁雜多樣的社會現(xiàn)實所蒙蔽與禁錮。碎片化符號的集中展示表達了詩人“城市邊緣化”的尷尬處境,這也同時有助于詩人將貧苦、怯懦的內心融于“人行天橋”這一城市角落中,將城市生活的疼痛以獨特的講述方式訴諸于外。學者陳斯拉認識到鄭小瓊詩歌是“疼痛”的表白,他指出:“他們尷尬地處于城市邊緣,城市的排斥和鄉(xiāng)村的膽怯導致他們身份的焦慮和精神的焦慮,因此他們的內心是貧困的、匱乏的和軟弱的,并且經(jīng)常處于苦難和傷痛之中?!痹谒磥?,城市的“邊緣人”都有著身份與精神的雙重焦慮,并且這種焦慮始終處在回環(huán)往復的狀態(tài),無法從根源上找到解決的辦法,因此,無邊的苦難與傷痛便集結于這些人的貧困、軟弱的內心當中。
三、結語
如鄭小瓊所言:“我不斷地試圖用文字把打工生活的感受寫出來/它的尖銳總是那樣的明亮/像燒灼著的鐵一樣/不斷地燒烤著肉體和靈魂?!弊鳛榇蚬ふ叩拇匀耍嵭…傇噲D在詩歌中鋪展工業(yè)化的種種欲望,艱難維護個體微弱的尊嚴,抨擊現(xiàn)實的骯臟與混亂。在與姜廣平的對話中,鄭小瓊提及《人行天橋》,將“橋”作為社會轉型的隱喻,在此精神與靈魂,宗教與傳統(tǒng),此岸與彼岸被橋聯(lián)結起來。在對城市景觀的審視中,作者置身于人行天橋這一特定坐標,展現(xiàn)當代城市景觀中的陌生感及碎片化,書寫城市的欲望與孤獨,以詞語的羅列分割語言的前后關聯(lián)。價值觀的轉變、精神的無根與失落帶來的疼痛感始終貫穿于鄭小瓊的詩歌中,“田園鄉(xiāng)村”到“工業(yè)城市”的巨大轉變成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一。《人行天橋》即是鄭小瓊在其自身卑微經(jīng)驗之上的對現(xiàn)代城市景觀的深刻詮釋。
參考文獻:
[1] 范云晶.抵達:從生存之痛到生命之痛——鄭小瓊詩歌論[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4).
[2] 韓振江.兩個經(jīng)典隱喻的當代重述與創(chuàng)設——鄭小瓊詩歌中的兩個維度[J].南方文壇,2011(1).
[3] 陳斯拉.鄭小瓊詩歌:疼與痛的表白[J].文藝爭鳴,2008(6).
[4] 余.“疼痛”的象征與越界——論鄭小瓊詩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1).
[5] 王立.被碾壓著的底層之痛——鄭小瓊打工詩歌論[J].當代文壇,2015(2).
[6] 劉旭.在生存中寫作:從“底層文學”到“打工文學”[J].文藝爭鳴,2010(23).
作 者:安憶萱,遼寧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