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林
作為蔣家的第四代,蔣友梅因其藝術家和詩人的身份,在這一政治世家中獨具氣質(zhì),對形態(tài)、變化與空無的興趣,更讓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獨具價值。11月9日至19日,“蔣友梅:別有天地”展售會將在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呈現(xiàn)這位不凡女性所創(chuàng)作的大型裝置藝術及多件復合媒材作品。
從蔣友梅截至目前的人生履歷中,可以看到一位思想富有深度的才女。她于1961年生于臺北,先在臺灣受教育,后至英美求學,于英國修讀藝術史與藝術理論以及英國文學,獲頒雙重學士學位,而后繼續(xù)研習中國藝術史與純美術,又獲頒純美術學士學位。
蔣友梅的父親為中俄混血,母親為中德混血,居于臺灣,她的成長過程自然被國際氛圍所包裹。得益于如此多元的文化背景,蔣友梅能夠以寬闊的眼界觀照生命,筆下的作品反映出傳統(tǒng)與當代、東方和西方之間的交應,融合了集體和個體意識,超越了文化的界限。
蔣友梅能詩善畫,兼擅中英雙語,詩作時有出版。其作品運用多重視角,線條富有書法的筆意,可見她雖然在國際環(huán)境中成長,卻吸收了華夏文化的精華。又因?qū)W佛參禪多年,觀想萬象無常、色空不異是她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力。
蔣家雖為政治世家,但也是書香門第。蔣友梅的父親蔣孝文善于詩書,祖父蔣經(jīng)國及曾祖母蔣宋美齡均善于傳統(tǒng)水墨畫,而吟詩作對則是家中茶余飯后的休閑活動。父母在外留學期間,蔣友梅被交由祖父母及外祖母照顧,她因此與祖父感情至深。后來其父親病重,祖父身兼父職。她念念不忘祖父傳授她書法訣竅:“摒氣凝神,才可達致平衡。隨氣而發(fā),自能人筆合一。”
蔣友梅的作品坦誠真摯,與當下互即互入,無論詩作畫作,既有詩般的意象,也有哲理內(nèi)蘊,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如她自己所言:“文字與圖象互為表里、相輔相成,詩畫同源,二者同出一轍?!彼?jīng)常在作品中運用沙土、種子、香枝、羽毛與侵蝕風化、火燒焚毀的媒材,透過反復的創(chuàng)造和消除的過程,一件件洋溢著豐富層次及元素的作品在她手中誕生,不但匠心獨運,更別具詩意。
古往今來,深秋時節(jié)一直孕育詩意。今年的深秋,不如去往香江,在蘇富比藝術空間中通過特別的創(chuàng)作邂逅一位特別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