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欺凌是傳統欺凌在網絡上的發(fā)展,網絡欺凌有多樣化和匿名的特點,但是本質還是與傳統欺凌一樣。本文將淺析我國青少年群體中網絡欺凌的現實情況,并且從國外的相關經驗中總結規(guī)律,就如何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 網絡欺凌 法律規(guī)制 青少年
作者簡介:宋笑年,湖南寧鄉(xiāng)一中661班。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23
一、網絡欺凌行為的概念
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人們得到了互聯網的便利,但是也有人利用這種便利,過度解讀了公民的權利,言論自由在網絡世界中體現的更加明顯,但也將現實世界中的欺凌行為通過網絡上升到更加直接的途徑。由此,“網絡欺凌”成為更快更直接、影響力更大的傷害行為。“網絡欺凌”作用在受害者的精神上,具有同時多次進行,以眾欺寡、恃強凌弱的特點。
網絡欺凌的主客體與傳統沒有區(qū)別,當然,重點是保護青少年受害者。因此,對青少年的保護是研究網絡欺凌行為的重點。首先,欺凌者還是受害者多數是青少年群體。其次,成年人的辨別是非和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較強,心理發(fā)展成熟,能夠容忍和承受網上不良行為,而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夠強大,應該重點保護網絡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
本文所研究的網絡欺凌行為是指,對于受害者實施折磨、威脅、辱罵、羞辱、攻擊等等,利用的主要是互聯網或移動通信網,主要是傷害對方的精神的行為。
二、網絡欺凌行為的新特點
網絡欺凌行為因為有網絡的力量,在傳播時間和地域上,有更大的影響。網絡欺凌的廣泛傳播是時間和空間也無法限制的,在網上有了侵權內容后 ,其他網民即可無數次的瀏覽、下載、轉發(fā)該內容。對一些不了解情況的網民還有更多的人加入欺凌的隊伍,幫助散布和增加欺凌的內容。
行式多樣,實施方便。網絡傳播的途徑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而增加,內容也更加豐富。暴力施行者利用多樣的工具實施自己的行為。對傳播的內容進行多種形式的再加工,使其內容對受害者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網絡傷害行為,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由于其一般都采用匿名形式進行,所以監(jiān)控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
由于實名制的推行一直緩慢,現實中,很多網站的注冊沒有嚴格按規(guī)定實行實名制,網絡欺凌者實施欺凌行為缺乏實名認證的監(jiān)管。青少年的手機、個人郵箱直接一對一的發(fā)送網絡欺凌信息,如果青少年隱瞞被欺凌,其他人也無法知曉欺凌事實的存在,這樣也難以進行監(jiān)管。
網絡欺凌重在精神施壓。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不需要面對面,只是虛擬身份在網絡上進行傷害,網絡欺凌者不需要體格上的優(yōu)勢,只需要在網上攻擊對方,有受眾接受了其傳遞的信息,就可以對受害者形成傷害。這種欺凌行為,還會引起群體的聲討,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會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且,在欺凌過程中,欺凌者攻擊可以選擇最無情和惡毒的字眼,對于受害者的精神傷害更加嚴重,甚至導致自殺的后果。
三、網絡欺凌行為的現狀
性別:男生的參與程度都比女生要高,無論網上的欺凌者還是受害者。一般來講,男生的性格更加沖動,尤其是處于青春期,學校里的男生都愛充當小霸王,都愛惡作劇。他們不愿受學校和老師的管束,比較叛逆,崇尚自由,他們參與網絡欺凌多是由于追求刺激和好奇心理參與,也就是男生參與網絡欺凌的程度比女生高的原因了。
年齡:受害嚴重的主要是學生群體(以青少年為主)。在我國,由于高中面臨升學的壓力,且一般學校采取封閉式管理的方式,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較少,所以高中生不容易受到網絡攻擊。而其他年輕網民有能力控制自己,保護自己,因此他們受到的攻擊最少。由此可見,網絡欺凌的主要參與者多是初中生群體(主要是青少年),他們在實施網絡暴力的同是,也成為被攻擊、被欺凌的對象。因此,為對青少年實施有力的保護,應嚴厲打擊網絡欺凌行為。
網絡欺凌的類型多樣。私密的網絡欺凌行為包括手機通話和電子郵件欺凌,圖像和視頻 、文本信息 、通過私密的通信手段直接攻擊受害者,如發(fā)送帶有侮辱意味的短信、彩信或郵件等,這種方式一般不容易被周圍的人察覺。聊天室欺凌屬于公開的網絡欺凌行為,是特定網址欺凌,即行為人煽動網友對受害者施壓,將侵權信息發(fā)布在公共平臺上。通過一對一的QQ聊天,采用語言暴力進行攻擊行為,屬于私密行為;如果將攻擊的范圍擴大到QQ群聊天,使傷害行為在更廣的范圍內進行,則屬于公開傷害行為。
受欺凌后的反應:沉默現象。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受欺負后很少人選擇告訴老師或家長,只是一種“沉默文化”。大部分青少年在基本選擇沉默或報復欺凌者。
四、網絡欺凌的成因
欺凌工具使用的便捷性?;ヂ摼W+移動通信網,上網的便捷性毋庸置疑,很多侵權隱患也由此產生;欺凌方式的多樣性也由于多種應用軟件的加入而增加。欺凌的危害由于網絡的滲透性更加嚴重。網絡無處不在,人們更愿意用手機上網,這樣,更加無法逃避網絡欺凌帶來的危害。網絡無時不有,很高的上網頻率也增加了學生群體攻擊和受欺凌的風險,青少年受到網絡欺負也不能要求手機關機的方式去避免。
由于網絡有很大的隱秘性,所以帶來了很低的責任感。欺凌者與受害者由于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欺凌者無法看到自己行為的結果,揮舞著“看不見的拳頭”,欺凌后也不容易體會到受害者的痛苦。欺凌者在這個缺乏約束的網絡社會很容易降低社會責任感,對危害結果的難以預見性以及法律責任的難追蹤性,是欺凌者會更加肆無忌憚地欺負受害者。
青少年對外界的認識還存在片面性,對他人的安全防范意識不足,在不經意間泄露的個人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被別人利用及攻擊的元素。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一定要時刻牢記,增強安全意識。
學校和家長缺乏保護措施。網絡知識教育、心理健康等選修課程在學校很少開設。家長監(jiān)護的缺位。網絡欺凌通常發(fā)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監(jiān)控難度大,且發(fā)生具有隨意性且不易察覺。在這種情況下,成人監(jiān)控的缺位成為一種常態(tài)。
網絡服務提供者經濟利益的驅使。網站提高網站的知名度,才會獲得更多的廣告費,提高網站的訪問量才可以有更多的廣告費。很多網站不擇手段地獲取更多的訪問量,在網站上發(fā)布具有誘惑力的信息,傳播含有極端言論、色情圖片及視頻等,來吸引公眾的眼球,達到提高點擊量的目的。這也是利用了部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
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近年來,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而我國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一直不夠完善,不夠健全,甚至有些滯后。網絡欺凌,在以網絡為途徑實施傷害的時候,在受到相應的處罰的同時,還應結合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調整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的傳統內容,做出適當的改變,來 適應網絡傷害的特點,表現出法律的公平公正性。
五、完善我國網絡欺凌治理的建議
修法嚴懲欺凌者。青少年是欺凌事件中的較大多數受害者,大部分網絡欺凌事件都針對的是青少年,事件的影響范圍有限,與擾亂社會秩序等無關,所以,大多數時間,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只能以《侵權責任法》作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依據。然而,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并沒有詳細的條款來規(guī)定行為實施人具體應承擔的責任。
受害者可以向行為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精神賠償解釋》中,只規(guī)定了在對公民實施人格尊嚴權、名譽權的侵害時,要給予精神賠償。但對賠償的標準并沒有明確。受害者很難找到相應的依據來要求得到經濟補償,由此可見,對欺凌行為實施者的懲罰就沒有力度,對這種傷害行為,也沒有更有效的約束。
無法有效的打擊網路欺凌者。
民法的相關條款在修訂的過程中,應給出明確的賠償標準,界定在不同情況下,受害者可以獲得賠償的途徑和依據。相關條款中,可以適當考慮,在合理的范圍內,受害者可以獲得的賠償高于實際損失,其目的是為使暴力實施者認識到錯誤,形成更大的約束力。
立法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受害者可以釆用數據電文或書面的形式通知提供者。在網絡立法中明確,對于涉嫌欺凌的內容以及實施欺凌的網址由受害者提供;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保護。青少年肩負著建設祖國未來的重任,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國家和相關部門有責任為其創(chuàng)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重視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
個人觀點,我們可以向發(fā)達國家學習,立法對青少年進行保護,并且建立健全對未成年人實施網絡保護。從立法上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規(guī)范或限制利用網絡搜集或利用未成年人隱私信息的程序,制定懲罰措施予以嚴懲,特別是對通過網絡侵犯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人身權益的行為。
對網絡的監(jiān)控,應包含多個方面,網絡服務的提供者,應自覺履行義務,對于不遵守網絡道德的服務提供者,應督促其提到道德意識,履行義務。不能及時釆取刪除、屏蔽等補救措施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我們可以把涉嫌侵權信息的網站列入“黑名單”,在規(guī)定時間內,如果網站可以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并且消除相關影響,就可以避免被封號的處罰。這也是俄羅斯《互聯網黑名單法》的做法。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披露侵權信息發(fā)布者的義務。在網絡欺凌事件發(fā)生后,受害者可訴諸法院尋求公力救濟,也可與網絡服務商協商獲得賠償及消除影響的方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明確學校對學生的安全管理責任。青少年以學校為主要活動場所,學校有義務對與外界溝通的網絡進行凈化,安裝相應的軟件對不健康的信息內容或含有網絡欺凌的內容消滅于雛形當中,及時發(fā)現并處理。學校對網絡的監(jiān)管盡到相應的責任,但并不能夠全面監(jiān)管網絡信息。因此,應當在法律上一一予以明確學校的管理責任,學校管理的信息內容及范圍等問題。給學校施加安全管理的義務。加強執(zhí)法隊伍建設,在現實的執(zhí)法活動中,一些人職業(yè)道德敗壞,徇私枉法,基層執(zhí)法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執(zhí)法出現了偏差,很多以執(zhí)法為名謀取不法利益的勾當,沒有實現立法的作用。因此,國家有關執(zhí)法部門應加強執(zhí)法人員職業(yè)道德素質的教育,對網絡警察進行必要的培訓,使其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在網絡中建設一支高效有素的執(zhí)法隊伍。網絡暴力行為發(fā)生后,網絡警察等相關身份的人員即可依據法律公正處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管理。
調動社會各界共同抵制網絡欺凌。政府: 積極開展相關的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開展網絡暴力宣傳活動,設立專門的網站,并強調學校的網絡安全知識教育和管理的義務;家長應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并傳授網絡安全知識;網絡行業(yè)加強合作,共同致力于維護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
網絡欺凌行為實質上是一種致人精神損害的侵權行為,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人際關系的不良現象。它是“看不見的拳頭”,是一種對受害者的心理虐待,網絡暴力的受害者以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為主,在網絡信息如此發(fā)達的時代,對青少年的關注與保護更應該引起重視,依據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當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這是一個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龐大的工程,從安全管理、教育基礎、技術配合、法律健全、政策傾斜等方面協調配合。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才能有效制止網絡欺凌等暴力行為的發(fā)生,對未成年人進行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常進鋒.青少年網絡道德素養(yǎng)缺失與培育路徑探究.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