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成都西南劇場內(nèi)陣陣鏗鏘的川劇鑼鼓和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一起拉開了“2016成都京川戲劇展演月”的序幕。
展演活動將持續(xù)至12月25日,期間川劇《李亞仙》、京劇《四郎探母》等6臺劇目將輪番登場,讓戲迷在兩個月里過足戲癮。不僅如此,此次活動中,京劇、川劇還將共同發(fā)聲,一臺京川劇合演的《白蛇傳》將亮相蓉城。這樣的形式在四川尚屬首次,但要說起兩個劇種的交融,卻要翻開梨園的那一段過往。
“緣定三生”的京川劇
京劇、川劇不僅在聲腔上有交集,在劇目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京劇經(jīng)典劇目《柳蔭記》 (“梁祝”故事)《望江亭》分別移植自川劇《柳蔭記》《譚記兒》。兩個劇種交融的高潮期,要追溯到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大批京劇班社和藝人內(nèi)遷到西南大后方,主要集中于成、渝兩大城市,客觀上促進了京劇川劇的交流。其中突出代表就是重慶市京劇團的前身——厲家班。厲家班1936年在上海成立,抗戰(zhàn)爆發(fā)后,厲家班溯江而上,在重慶站穩(wěn)腳跟,成為陪都首屈一指的京劇班社。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曾三次邀請毛主席看戲,看的都是厲家班的戲。
這些京劇班社活躍在大后方的舞臺,與川劇同臺競技,也吸收了眾多川劇大家的藝術成果,有的藝人最終在四川扎根,并且播下了京劇的種子。有“重慶張君秋”之稱的京劇名家沈福存就是其中之一。沈福存本是巴縣人,1948年入?yún)柤野唷案!弊挚茖W藝,一直在重慶演出,還曾擔任重慶市川劇院院長。他的妻子是川劇演員,他的大女兒即是“2016京川戲劇展演月”首場劇目《李亞仙》的主演,中國戲劇“梅花大獎”獲得者沈鐵梅。他們一家就是京劇川劇交融從“親緣”到“血緣”的縮影。
自古梨園就有“戲班子不分家,推食解衣顧大家”的傳統(tǒng),抗戰(zhàn)期間,川劇人除了當好東道主,更在演出觀摩中不斷學習京劇的優(yōu)長,在抗戰(zhàn)宣傳中向內(nèi)遷的同胞展示了自身風采。1939年,川劇大王魏香庭在重慶演出《越王回國》時,將臺詞“孤十年生聚,十年教養(yǎng),夫差孺子,孤要打破你的姑蘇樓臺”改成為“小日本啦,東條英機,孤要率領全國同胞,奮起御敵,抗戰(zhàn)到底,誓獲全勝!”一時傳為佳話。川劇《柴市節(jié)》《三盡忠》《史可法》《乞兒愛國》《斬馬邈》等劇目,更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響應。
第二次高潮是在建國初期。解放之初,以厲家班為基礎組建了重慶市京劇團;整合京劇“四大美猴王”之一王少泉等在川京劇藝人,組建起成都市京劇團。這兩大劇團的成立,奠定了京劇扎根四川,京劇川劇60多年同城共處、交流互鑒的基礎。
1952年,文化部在京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這是戲曲界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交流活動,川劇在這次大會上廣受矚目,獲獎數(shù)目僅次于京劇。獲得大會劇本獎的川劇《柳蔭記》,被著名戲劇導演馬彥祥改編為京劇,成為京劇經(jīng)典劇目之一。梅蘭芳在觀看了川劇名家周企何、陽友鶴演出的《玉簪記·秋江》后,對兩位川劇名家的表演贊不絕口,主張京劇學習川劇《秋江》的表演,這就是京劇《秋江》中艄翁一角的念白至今仍采用“川白”的來歷。在后臺探班期間,他還表達了京川合作演出的愿望,但梅大師的這一夙愿卻遲遲未能實現(xiàn)。
大師夙愿終得償
《白蛇傳》這段傳唱數(shù)年的民間凄美愛情故事,大家再熟悉不過,然而此次當京劇的婉轉遇到川劇的高亢,將賦予這段故事另一種新的感受。
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部署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振興我國戲曲藝術。這無疑為川劇的振興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2015年9月,“京川劇合演盛典”在北京舉行,新華網(wǎng)、《北京日報》等各大媒體以“了大師夙愿”為題,報道了京川兩劇名角張慧芳、宋小川、陳巧茹、肖德美同臺合演《白蛇傳》以及京川折子戲專場、京川名家名段演唱會的盛況。這一演出形式,不僅僅了卻了梅先生的夙愿,更在北京掀起了一股川劇熱潮,一票難求。
2016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更為促進我省以川劇為代表的戲曲藝術的保護傳承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
“2016成都京川戲劇展演月”就是落實中央和我省扶持政策的具體成果之一。展演月不僅把同臺演出的形式搬到了川劇的戲窩子——成都,更是將這一獨具特色的交流形式固定下來,成為品牌。這次由上海京劇院、成都市京劇研究院和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聯(lián)合演出的《白蛇傳》將由青年演員擔綱,體現(xiàn)藝術傳承。
明年是省委發(fā)出“振興川劇”號召35周年。乘著“京”“川”攜手的東風,川劇一定會像奔騰不息的江水一樣,川流不息,鳴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激越高腔?。ㄘ熅帲号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