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每有新作面世,在閱讀界都會掀起一個波瀾,也會引起我這普通讀者的持續(xù)關注和閱讀。
讀完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想對劉震云這樣的鄰居大哥諞幾句。
讀劉震云的書,與其說讀,倒不如說“聽”更恰切。因為,面前攤開他的書,只覺得他坐在面前,慢腔細語地給我說起了瞎話(俺河南把講故事叫“說瞎話”)。
聽完瞎話,自然有感而發(fā)。他總是以輕松、幽默、詼諧的筆觸,去刻畫人物敘述事件。讀者獲得心理愉悅的同時,又從輕松、幽默、詼諧里體會到社會的沉重和生活的艱辛。這是他的妙筆,也是讀者熱衷于他作品的重要理由之一。
劉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縣,1973年參軍,故鄉(xiāng)的少年歲月奠定了他的人生觀,人生觀成熟,則是在走出河南以后,也就是該“洋起來”的時候。
出門在外多年,河南鄉(xiāng)土標簽依然是他的招牌。作品、篇名上有河南印記的就不用說了,那肯定是用河南話寫河南的人和事。而以中性詞為書名的《手機》,以及明顯具有都市色彩的《官場》《官人》和《單位》,也都一無例外充斥著河南元素。像那篇《官人》,背景是某部委的下屬局,其人物的辦事兒弄法,越看越像河南人;還有那部《手機》,河南人到了人家山西地界,依然少不了拽幾句河南話。
他坦言,小說有三分之一與故鄉(xiāng)有關,除素材和背景外,主要是情感的觸發(fā)。感情因素,鑄成了他對故鄉(xiāng)揮之不去的歷史凝望?;赝n茫大地,既有心靈的疲憊、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際的茫然和累累創(chuàng)傷,又有被忽略的情感、眼淚、痛楚、夢幻。千百年的滄桑,歲月的風云變化,都不折不扣砸在了那塊貧瘠、多災多難黃土地上的人們。這一股腦兒的回眸,在作品中構筑了對故鄉(xiāng)景象的徐徐體現(xiàn),再用筆觸反哺給“我故鄉(xiāng)的人們”。以村莊為寫作農(nóng)村的基本背景,勾畫家鄉(xiāng),勾畫鄉(xiāng)鄰,甚至寫就生活中的人,現(xiàn)實中的事兒。劉躍進就是他的表哥,而《故鄉(xiāng)天下黃花》寫作對象是“此書獻給我的外祖母”,讀書感觸,與他所言極其一致。
姥姥是劉震云故鄉(xiāng)情結繞不開的一個情感高地,甚至是他心中永遠的豐碑。姥姥對劉震云的作家生涯至關重要,從姥姥“不敢直腰,一直腰就再也彎不下去了”的言傳身教,他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遺產(chǎn);從“姥姥碗底的豆糝”,他縈記著骨肉親情的一往情深。
作品如此,生活方式和言談舉止,又一貫地表現(xiàn)出河南人的“邋遢”、不修邊幅和語出驚人。中式光板棉襖,或一襲便服單衣,河南形象活靈活現(xiàn)。說起話來慢腔細語,時不時地給你弄個樂不自禁,被外人說成是劉震云式幽默。其實俺河南人都是這勁兒,只不過,他以河南人身份,代表河南人的整體幽默而已。
河南是一片忍辱負重的土地,自然災害、戰(zhàn)爭、殺戮、還有文明社會的運動,千百年來煎熬和考驗著這里的人們。生于俱來具有不畏艱險品行的父老鄉(xiāng)親,用汗水滋潤著黃土地上的莊稼,莊稼又養(yǎng)育著生生不息的來者。身為河南人,劉震云深解個中滋味,所以在他作品中,故土情結無處不在。
多年來,劉震云在京發(fā)展得根深葉茂,他這顆在京畿土地上長成的參天大樹,和其他從河南走出來的作家一樣,不管混到哪里,咋也脫不掉大平原賦予的那股土腥味兒。故鄉(xiāng)的烙印和秉性,永攜在身。從河南根基里,汲取著中原大地的養(yǎng)料,開著具有中原馨香的故鄉(xiāng)花朵,結著黃河兩岸洶涌豐碩的精神之果,以此來潤澤人們的精神世界。
他忘不了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也時刻沒有淡忘他,這就是被河南人時常念叨的劉震云和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