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龍
未來中國如何建立起更成熟可信賴的大眾慈善捐贈機制,讓普通人可以放心地“想出手時就出手”
“羅一笑事件”的第二天,我的一位中國朋友在微信上寫道:“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在面對著這個非??蓯塾肿屓丝蓱z的小女孩時,那么多富有愛心的人單純發(fā)自內心地想幫助她,卻也有一些商人,希望能從中謀取利益?!?/p>
這段話很好地折射了當下中國人面臨的“慈善困境”:一方面,中國人對于行善大多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真心愿意為受困者提供幫助;另一方面,除了社交媒體上常常不明真相的轉發(fā)和捐款之外,未來中國如何建立起更成熟可信賴的大眾慈善捐贈機制,讓普通人可以放心地“想出手時就出手”?
在這里,我想分享一下猶太人的做法。
希伯來語里有個詞zedaka ,意為“施舍的行為”,它與“正義”一詞同出一源;做zedaka這件事,被描述為mizva,即“命令”。也就是說,在猶太人看來,出于幫助他人目的的施予不是一個選擇,而是理所應當,是所有人都要致力去做的正義之事。
在猶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從很小開始就會教給他們“分享”和“回饋”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從我開始記事起,父親會在每個周五“安息日”以及“逾越節(jié)”和新年之前,來我們兄弟姐妹的房間拿走一些零花錢去買食物和必需品送給周邊需要幫助的人。這件事一定要讓我們知道和參與,因為只有這樣,行善才能成為我們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有一句猶太諺語說:“把面包扔到河里,過一段時間之后,你總會找到它。”它代表了猶太人“給予-分享-回饋”的思維模式——猶太人相信,如果一直不求回報地與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這些善行終會在日后回饋到自己的生命中來。
這與中國古人所說的“積德”,其實是心有靈犀的。
當然,猶太人行之有效的慈善機制,除了道德自覺這個“核心價值觀”以外,更是基于完善的法律和規(guī)章。比如說,絕不允許直接捐款到受困家庭,錢需要匯到醫(yī)院或經(jīng)認證的第三方平臺。再比如,對于慈善機構有嚴格認證標準,其中之一是管理層和員工的薪酬必須低于總成本的10%。
和中國朋友交流時,我感覺不少人似乎對中國的大眾慈善捐贈機制信心不足。但我更覺得,作為一個高速發(fā)展的轉型中國家,缺陷是在所難免的,目前的困境可能更是未來發(fā)展的最好契機,只要從現(xiàn)在開始改變。
我父親常教育我說:“要相信人初心的美好”。善行的最終意義,正是讓人時時念及初心的美好,并由此獲得純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