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文性是語篇的一個基本特性。它指語篇中包含他人的話語或其它語篇的片斷。翻譯與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鍵詞】語篇;互文性;翻譯
根據互文性,文本的生產和接收取決于文本的關系網。翻譯,這涉及到譯者的理解,解釋/解構和重建,本質上是一種互文性活動。哈蒂姆·梅森認為互文性是一種我們讓文字的發(fā)生彼此有聯系,并把它們看做是可以勾起以前的文本的經驗全領域的符號。它提供了在實際活動,如翻譯和口譯的基本符號概念的所有理想的試驗場。(哈蒂姆·梅森,2001:120-121)它是哈蒂姆梅森的研究的基礎,互文性翻譯研究領域探索出了新的世界。
一、互文性參考的類型
據哈蒂姆&梅森,處理互文性方便的方法將是一個由字,詞,句和從句的序列建設的階層,并達到文字,話語和體裁的水平。此外,互文性的類型學,是指關系,文本與已經退去它的文本保存,它的啟發(fā),使人們有可能“(前文)需要開發(fā)和描述框架內整合。(哈蒂姆-梅森,2001:132)。他們總結了謝伯克對互文的分類,如下:
1、參考,當一個人通過指示標題,章節(jié)等公開了的消息來源。
2、陳詞濫調,一個千篇一律的表達,已成為通過過度使用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3、文學典故,引用或所指一個著名的作品。
4、自我引用。
5、傳統(tǒng),一種想法,已經因為重復使用成為源少。
6、諺語,傳統(tǒng)難忘。
7、沉思,或用語言的文本的效果之一的解釋學經驗。
(哈蒂姆年和2001年梅森:132)
基于所有的一套完整標準,萊姆克的(1985)認為,一組文本和另一個之間建立的關系可以以多種方式來描述:
1、他們可以是通用的(與流派成員身份的基本準則),如提及“委員會議”流派。
2、他們可以是主題或局部,如,涉及到廣島炸彈。
3、他們可以是結構性的,顯示形式親和力,例如混成詞,如里根經濟學。
4、最后,他們可以是功能性的,涵蓋的目標方面的相似性。(同上:183)
這些分類和謝伯克的分類,為我們提供了互文引用分類的綜合系統(tǒng)。但是,他們之間的界線和互文性的表現形式不清晰(向紅2010:52)。明顯的互文性是指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的明確標記互文關系:“在明顯的互文性里,其他文字在文本明確地存在;它們被“明顯”標記或文字的表面上的一些特征暗示,例如引號”(Fairclough,1992:104)。這就是具體的其他文本過于文本中繪制時的情況(同上:119)。讀者可以根據閱讀體驗和社會常識找出其它文本或話語的痕跡。Luo Xuanmin(2006)認為,明顯互文性包含一些符號,這些符號可以通過語言段涉及到其他文本。。在他的論文中,他主要討論了四種表現形式:引用,典故,模仿,并混合。提到混合,這就好比術語嵌入,聽起來更像表達的方法,并且可以被地方說取代(俗語)。(向紅,2011:19)構成互文性“是話語約定的結構”(Fairclough,1992:104)。它是一個話語類型如何通過話語秩序的元素的組合構成的物質(同上:L18)。它是指結合了復雜的關系它具有與不同的流派或話語類型的約定的文本的這一方面(羅,2006:64-65;辛斌2000:92)構成互文性比明顯互文性更不透明,讀者不得不通過跟蹤它回到它的來源來激活這種所指,Luo Xuanmin(2006年)建議以流派的范式,類型和主題構成互文性的四種表現形式。Shao Zhihong(2010)認為,所謂構成互文性其實是隱性互文性,其中包括體裁,主題結構和功能。在湘紅(2010)看來,在羅的論文里雖然流派,范式和輸入使結構分析,實際應用和交際功能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是有點模糊。
二、互文性參考的識別與轉移
當在翻譯過程中跟蹤認識和轉移互文性參考的路線事,譯者首先遇到的互文性信號,指的是文本的有形元素,觸發(fā)互文性搜索的過程,觸動符號處理的行為?;ノ男孕盘柨梢允撬械嫩E象,吸引其他文本的知識,并且自動識別在特定的話語和流派什么是適當的。應該注意的是,互文性被認為是所有文本的一個必要條件。
根據哈蒂姆&梅森(2001:137),之后具有識別的互的信號,然后在翻譯的各種途徑踏上,通過該給定的信號鏈接起來以其預文本(從中互文信號被繪制的源,向其中加入它們是指,或者由它們所啟發(fā)),或者,一個給定的預文本以其信號鏈接起來(同上:133)跟蹤互文性信號,其親文本涉及兩個sets。After的互文引用的符號學狀況的評估,譯者移動到最后一個階段……解構。以何種比例應該譯者繼電器信息狀態(tài),故意地位和所有互參考的符號狀態(tài),換言之,原則目的是評估該標志的各方面也可以保留,哪些方面必須以符號轉移到另一種語言的動作被拋棄,偏好的層次結構開發(fā):翻譯的首要責任是互文引用作為符號結構,它通過定義涉及意向。那么優(yōu)先列表的底部將是信息化,外延。此外,哈蒂姆重新只做了了一套程序,根據其重要性排列如下:
1、保留符號狀態(tài)。
2、保留意向。
3、保持秉持連貫性語言的方法。
4、保留,如果可能的話,該信息狀態(tài)。
5、保留,如果可能的話,多余的語言的地位(同上:1 36)。
應該注意的是,意向性位于領域內選擇的背后,包含領域,模式和大意(信息狀態(tài))。并且符號地位反映了符號互動的結果,受到類型,話語和文本的約束,這些分別指代的是領域,大意和模式。所以前三個過程是在任何文本間引用的基本。
【參考文獻】
[1] Julia K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M]. The Kisteva Readers,ed. BIackwen, 1986.
[2] 陳望道. 修辭學發(fā)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貢布里希. 木馬沉思錄——藝術理論文集[M]. 徐一維, 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4] 阿瑞提. 創(chuàng)造的秘密[M]. 錢崗南, 譯.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5] 程錫麟. 互文性理論概述[J]. 外國文學, 1996,(1).
[6] 哈羅德·布魯姆. 影響的焦慮[M]. 徐文博, 譯. 北京:三聯書店, 1989.
[7] 蒂費納-薩莫瓦約. 互文性研究[M]. 邵煒, 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
艾陽陽(1980—),女,陜西榆林人,碩士學位,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