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婷
摘 要: 本文在質性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選取高校英語教師為對象進行課例分析,深入剖析個案研究對教師反思性學習的影響,以及課例研究和反思性學習分別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 課例研究 反思性學習 高校英語教師
1.教師的反思性學習
反思性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以自身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思考和研究對象的學習活動。早在20世紀30年代,杜威已經在《我們如何思維》、《邏輯:探究的理論》等著作中對教育教學中的反思有所論述。他是第一個把教師看做是反思性實踐者、看做在課程建設和教育改革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專業(yè)人員的美國教育理論家。
關于教師反思性學習的認識,有幾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是“技術合理性”(Schulman 1987),以既定的研究或理論基礎來檢驗教師教學技能的使用及教學行為,反思的焦點主要在課堂中教師教學技能和技術知識的有效應用。第二種是活動中的反思(Schon 1983,1987),主要是針對教學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問題及教師個體對自己在現(xiàn)場的表現(xiàn)想法做法進行反思。第三種是對活動的反思(Schon 1983,1987),課后對教學的回顧,包括第二種“活動中的反思”,但有所區(qū)別。第四種是為活動反思(Kilon and Todnew 1991),它是“活動中的反思”和“對活動的反思”的結果,用于指導以后的活動。
因此,在教師反思性學習中,教師是反思活動的主體,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階段。教師擔任著多重角色,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又是一個學習者。
2.課例研究及其特征
課例研究起源于日本,課例研究(lesson study)是根據(jù)日語翻譯過來的。其在日本多年的實施不僅使日本教師實現(xiàn)了從“講授式教學”到“理解式教學”的徹底轉變,而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因此,日本的課例研究受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英國、德國等許多國家的關注,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各國學者對課例研究概念的描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異,但對開展課例研究的基本流程達成共識。一般認為,課例研究是通過教師集體對研究課進行設計、觀察和反思的循環(huán)來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活動。具體實施過程包括授課教師準備—計劃—授課—反思四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研究本身并不隨著這些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逐一完成而終結,而是一個不斷向前推進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環(huán)過程。
3.課例研究設計
筆者所在的中部某省屬高校公外教學課部在2016年進行了一學期課例研究的全過程學習和探討。借鑒日本、美國等先進課例研究方法,筆者所在的公共外語課部形成9名大學英語教師和9名研究生組成的課例研究小組。課例小組中包括專家領導、骨干教師和年輕教師保證課例實施的有效性。按照課例研究的關鍵步驟循環(huán)推進,在為期一學期的時間內,課例研究小組共同開展了三輪課例研究的完整活動,即:(1)小組集體研討當前面臨的問題;(2)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和方案;(3)由團隊中的二人進行上課并安排研究生隨堂錄像,其他成員現(xiàn)場聽課或觀摩錄像;(4)以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進行集體探討如何幫助上課老師進行改進;(5)上課老師進行下輪備課和課堂改進,進行下一輪課例研究;(6)上課老師另外進行刺激性回顧和撰寫反思日志。這樣的安排方式可以讓上課老師在每一次的教學反思和探討中得到提升,也可以幫助其他參與者有所借鑒,結合自己實際得到提高。
4.個案描述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采用課堂錄像、研討錄音、訪談錄音、教學反思日志、學生訪談等手段收集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質性研究。筆者從教時間為4年,有幸成為課例研究中的一位授課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受益良多。之所以被選中,一方面,筆者已經順利從職業(yè)存活期過渡到勝任的熟手期(Berliner,D.C 1977),擁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課堂教學效率相對新手教師來說有很大的提高,但對課堂棘手問題的解決仍然存在很大困惑。另一方面,筆者學習主動性比較強,經常參加同事間的教學研討及各種培訓活動。
4.1教學研討
教學研討是教師與教師間使用較為頻繁的教學反思方式。研討有針對性地對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探究,發(fā)揮教師的集體智慧,促進課堂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以下是研究小組成員與筆者一次針對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研討談話。
筆者:進行第二單元的整體閱讀時候,對學生提問,學生都埋頭不說話,教學氣氛很尷尬??赡苓@個單元太難,該怎么辦呢?
教師甲:可以嘗試讓學生互相提問,這樣比較容易切入。
教師乙:把閱讀的問題設置簡化,層層深入,學生就不會那么畏懼回答問題。
……
從這次的研討中,筆者吸取不少方法,有效地解決困惑。
4.2教學反思日志
在一學期的課例研究過程中,筆者每個星期至少要撰寫一次反思日志。從教學設計、課堂實施、課余學習、課后感悟等方面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以下是摘錄的其中兩篇:
上這堂課之前,我對這堂課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完成第二單元課文A的課文內容的精講,以及部分生單詞的精講。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上課太隨意,學生presentation部分嚴重超時,幾乎占20分鐘,導致內容精講和單詞環(huán)節(jié)很匆忙。在與學生互動方面我還是花了很多心思,課堂氛圍比較輕松。但是課后學習方面我需要加強,很多單詞可以進一步擴充。
這次課我要完成的是第3單元課文A的精讀。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分段閱讀時,我采用分小組布置閱讀任務,效果還不錯。但是重點單詞講解部分的例子不夠生活化,有些學生造不出來??傮w而言,這個單元的精讀課質量比上次的精讀課有所提高,但是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次次的反思日志證明了筆者教學思維的變化,進而催 動了教學行動的變化。
5.在課例研究干預模式下反思性學習的效果評估
通過個案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斷出高校英語教師反思性學習的內容及特點。
第一,對教學把控能力的反思。教學把控能力包括課堂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課堂的組織和管理,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評價學習行為,反省與評價。教師的教學把控能力實質是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意識和調控,總是通過一定的教學行為表現(xiàn)出來。在課例研究干預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把控能力逐步提高。
第二,對教師學習能力的反思。學習能力是教師的基本能力之一。作為終身學習者,教師的自我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自身興趣、教學工作需要、學生的學習需要都促使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在課例研究干預模式下,教師的學習能力通過更多的刺激和回顧得到增強。
第三,對自身性格特點及弱點的反思。性格是人格結構中表現(xiàn)最明顯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反思性學習不可能脫離教師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孤立的進行。教師個體的性格會影響教育觀念,最終導致教學行為的改變。盡管在個案研究前對于試驗教師有所遴選,但是在課例研究干預模式下,試驗教師對于自身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對今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更胸有成竹。
總而言之,課例研究促進了高校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在課例研究的干預模式下,高校教師的反思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