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霞
[摘要]在高校資助工作中,大學生感恩意識、行為缺失的情況屢屢發(fā)生,而究其原因,大學生對自我概念的片面認識和社會支持領悟較弱、社會和校園的普遍競爭教育等都是不可忽視的。為了順利完成資助工作和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高校資助工作者應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行為培養(yǎng)貫穿于工作中,并從資助評定規(guī)則的制訂、高校學生感恩認知的教育、行為實現的引導等多角度著手實施。
[關鍵詞]高校資助工作;大學生感恩行為、意識培養(yǎng);研究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校資助力度的持續(xù)加大、波及學生群體的范圍越來越廣,資助工作中少部分高校學生表現出的種種行為暴露了其感恩意識的缺乏,這不僅給資助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擾,而且使資助工作偏離了它正面的積極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家資源配置的浪費,這些使得高校的感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從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角度上,感恩教育不僅能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社會競爭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校學生的群體和諧、家庭和諧。
在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毫無疑問感恩是被贊譽和提倡的一種美德、品質。而在現代心理學上,感恩被認為是人的一種積極情緒。羅伯特·艾蒙斯曾指出感恩可以引起正確的歸因和增加積極情緒體驗,感恩的心態(tài)是幸福的關鍵。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作為一種情緒特質,感恩是個體用感激情緒了解或回應他人的恩惠或幫助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經驗或結果的一種人格特質。探究心理的產生、作用過程,感恩涵蓋了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層面的認知認可;二是產生情感層次的愉悅、幸福情感;三是實踐層次的回報行為。這三個層面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對于“社會支持”行為產生了認知,才會認識到別人施與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正能量,進而又從會對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而從大學生感恩教育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意圖不僅僅使感恩停留在心理層面,更旨在使感恩心理對大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使感恩由心理活動升華為一種責任意識。
1.高校資助工作中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行為表現
在資助評定階段,對于一些在資格評定中沒有評審通過的同學,無法擺正好自己的心態(tài)。這些學生很容易跟一個評審單位的受資助學生比較,在前述如果不同評定單位的學生之間也比較熟悉的情況下還會跟不同評審單位的學生也產生比較的心理。一些學生如果沒有得到資助,更多申訴的理由不是“我認為我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影響了日常的生活學習,所以希望能夠得到國家或者學校的資助以順利完成學業(yè)”,而是“為什么某個同學可以得到資助而我卻沒有”或者是“為什么某班的某同學會獲得資助,我心里感到很不平衡”。近些年來,由于我國的資助覆蓋面越來越大,缺乏感恩的意識、行為不僅在作為資助評定對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體現,甚至在普通同學中也有所表現。比如一些學生把資助當成了可牟利的對象,嚴重者利用個體學生最終獲得資助的概率性平分資助金,這完全忽略了資助金的本質意義所在。當然,在資助工作中,上述情形是被嚴厲禁止的,如果觸犯,學生則會受到處分。
而在資助發(fā)放階段,作為資助對象的學生缺乏感恩心理的行為尤其體現在不合理地使用經濟資助方面。在現實中,有一小部分受資助的學生并不能很好的利用好這些經濟資助。他們可能會請同學們吃一頓大餐,買一件自己心儀很久的物品,更新?lián)Q代電子產品,或者繼續(xù)沉迷于網絡游戲中,把國家和學校給予的資助視為理所當然,毫無感恩之言,更無奮發(fā)之感。
2.大學生感恩意識、行為缺乏的原因分析
從上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難發(fā)現高校受資助群體中貧困生感恩意識缺乏無論在認識層面、情感層面以及實踐層面都有所體現。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意識、行為,而究竟有哪些原因導致了上述意識、行為的出現?究其原因如下:
在認識層面和情感層面上,一小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行為的缺乏突出反映了其不能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究其原因,在心理學上,這部分學生對于自我概念的片面認識和社會支持領悟較低導致了其問題認識的片面性-引。首先,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貧困問題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是較為普遍存在的,貧困也是社會中一種正常的現象,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的,然而現實可能存在有一些學生卻更“專注”于自身貧困的境遇,人生的不公平,沉浸在個人的自我情緒中,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別人施予幫助的感恩。這部分學生的對于自我概念的認識誤區(qū)導致的心理障礙是造成其感恩意識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以及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長期處于獨立成長的環(huán)境,父母的溺愛或者感恩觀念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學生把接受外界的給予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索取好像變成了“天賦的權利”,忽略了個人發(fā)展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除了個人因素,來自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也不可忽視,有學者認為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是社會鼓吹成功說的消極產物翻,因為被強調的“成功”使得學生更多地思考怎樣使自己比別人更突出,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對立,認為成功更多地來自于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成功過程中存在的來自于別人的幫助和對別人幫助的感恩。
實踐層面的感恩回報,是在心理、情感基礎上更深層次的升華,這尤其是對受助學生更高的道德行為要求。它要求學生要有責任感,如果接受了他人、社會給予自己的付出、資助,則應當尊重、珍惜從而對他人、社會負責任,因此缺乏責任感是缺乏回報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學生對于回報行為和回報對象的認識狹隘,比如認為“現在沒有能力回報國家、學校的資助,要等到將來畢業(yè)賺錢了才來回報學校、社會”等,阻礙了回報行為的發(fā)生。其實感恩、回報行為可以從個人的一點一滴行為做起,對象也可以是非針對而是廣泛的。再者,意識一旦上升到行為,意志力、能力等的不足也會造成感恩行為的欠缺,比如一些學生總是羞于表達或者去投身公益活動等。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懷疑或者否定國家資助工作的意義,資助行為本身并不因為受助對象的一些負面反饋而失去它本來的光芒。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是可塑性較強的群體,大學生在校期間也是世界觀、價值觀不斷形成、完善的時期。從這一點來說,大學生在資助工作中表現出的感恩意識、行為缺失現象也是可以改變的。
3.大學生感恩意識、行為的培養(yǎng)措施
3.1資助工作過程中注重感恩教育
一方面,高校資助工作者們在資助工作過程中應當貫穿培養(yǎng)感恩意識。有研究認為感恩教育中塑造學生認識和體驗惠助的人格特質比惠助本身更重要。而“以德為先,用感恩教育領跑高校資助工作”表達的也是這層意思。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高校資助工作者要讓學生們充分認識自我成才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學生應當充分領悟國家、社會、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愛支持。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都離不開集體、社會的付出。高校資助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不僅要做好資助工作本身,也要注重宣傳工作,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自我概念,除了生理自我、心里自我以外自我也是社會的自我、道德的自我,個人是無法與集體、社會分割開來的,相反集體、社會對個人行為的反饋會影響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學生也應該從集體角度、道德要求方面考慮自己的應對方式,而非僅僅強調注重個人的感受和利益,從而積極地調節(jié)個人的心態(tài)和行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資助工作者應引導學生學會自立自強,樹立責任觀念。學生個人離不開社會但是不能只依賴社會,個人得到幫助后應該好好利用資助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是對于外部給予自己幫助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3.2完善資助工作評定、監(jiān)督機制
另一方面,通過完善資助工作評定機制來引導學生感恩意識、行為的培養(yǎng)。為了在資助工作的評定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我們可以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感恩意識、行為表現作為評定要素。在操作層面上,資助工作評定小組一般包括班級委員會、年級輔導員等成員,這些成員跟學生的接觸了解較多,對作為評定對象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是較為清楚的,評定人員可以根據評定對象在同學中的評價、是否不當利用資助等方面進行評定。在評定規(guī)則上,把做過志愿者活動達到一定時間這一條件作為評定對貧困生實施資助的優(yōu)先條件之一??赡軙蟹磳φ哒J為這種規(guī)定會使資助行為本身變成了不純粹、有要求的資助行為,但是,試想一定時間的義務勞動跟生活費資助這兩者也并不是一個對等的交換,再者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具體在規(guī)定義務勞動的時間方面,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志愿服務,個人認為設定一個學生每學期(一般20周左右)至少20個小時以上,否則再少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最后,我們也應該健全監(jiān)督機制,建立貧困生檔案,將受助學生的生活消費、學生評價等方面納人到受助學生的監(jiān)督范圍。如果學生在獲得資助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得到資助卻沒有承擔這份義務,揮霍得到的資助,他也會失去再次獲得資助的權利。
3.3引導學生實現感恩行為
最終,我們還要幫助學生實現感恩意識行為,引導受助學生以自己接受的方式實現感恩行為。在這里,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不是僅僅針對資助本身,借助資助工作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資助工作的目標之一。毫無疑問,通過資助工作激勵貧困生自強自立是首要目標。在資助工作中要注重激勵貧困生,培養(yǎng)他們學會學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進而盡早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其次,感恩的內容是廣泛的,不僅僅是資助工作中的主體。受助學生可以嘗試感受老師以及班級委員在資助評定、審核、匯總、發(fā)放過程中的付出和奉獻,感受周圍同學、朋友給予自己的支持和鼓勵等等。感恩的表達除了針對施助者的報答行為,還可以是社會層次的感恩,個體通過增強社會責任感以及相關的回報社會行為來回饋社會、表達感恩。學生們可以用任何點滴行為回報社會,可以是發(fā)表文章、新聞稿件來感謝給予自己的幫助,自強或者激勵周圍的人,幫助力所能及的弱勢群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