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銳超(陜西理工大學圖書館,陜西漢中723000)
仁義禮智:北朝皇室命名及皇帝賜改名與儒家文化認同歷程
段銳超(陜西理工大學圖書館,陜西漢中723000)
以皇室命名或皇帝給臣下賜名、改名為線索考察北朝儒家思想文化認同,可能是一個獨特的視角。元魏宗室具有儒家思想色彩的名字(如名字中有仁、義、禮、智等字)從無到有、由少到多,折射出拓跋鮮卑對儒家思想內涵尊崇有加,儒家思想文化逐漸變成了社會風尚和人們的自覺追求,反映了北朝統(tǒng)治理念逐步由尚武向崇儒的轉化及儒家思想文化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和鞏固,意味著北朝對漢晉以來“道統(tǒng)”的繼承以及已經將儒家文化作為共同的民族文化的核心,凸顯了北朝文化交融與認同演進已經逐漸深入到實質性階段并趨于完成。
北朝;儒家文化認同;仁義禮智;北朝名字;皇室命名;皇帝賜名
人名作為一種社會性、文化性的特定稱謂和識別符號,包含了命名者的思想和認識,寄寓著命名者的理想與追求,并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和政治的影響,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或政治的烙印。即文化變遷的痕跡必然會投射在名字上,兩者的演變大致同步。漢名特別是雙名(或字)尤為典型,借以觀照當時當?shù)氐乃枷胛幕婷埠蜕鐣r值取向及其演變規(guī)律,不失為一種獨特的視角。
具體到北朝時期,拓跋鮮卑所取具有明顯儒家思想文化色彩的漢名的有無與多少,投射出北朝儒家思想文化的地位及其漸變軌跡,是北朝文化交融與民族認同的進展的一種反映。而皇帝給臣下的賜名、改名及皇室命名的背后,是皇帝和宗室的思想意識及其演變的真實流露。所以,皇帝為臣下所賜、改之名和皇室成員之名可以作為典型的民族文化認同的風向標。在魏晉南北朝人名研究方面,石云孫的《魏晉南北朝人名字》[1]做了初步探討,楊雙群的《魏晉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2]就出土碑刻墓志文獻人名所論較詳。本文擬以北朝皇帝為臣下所賜、改之名和皇室子弟之名中的儒家思想意蘊為關注點,尋繹其所反映的北朝儒家文化認同的表現(xiàn)及其進程。
反映儒家思想的核心詞匯是“仁”,此外,代表性詞匯還有義、禮、智、信、善等,都屬于儒家文化元素和儒家所贊美的品格。所以,含有這些字的名字具有較為明顯的儒家思想文化色彩。北朝時期,隨著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指導思想的地位逐漸確立并鞏固,這些字眼逐漸成為高頻詞出現(xiàn)在各種場合,名字必然會有所反映。
(一)皇帝給臣下所賜改之名中的儒家思想文化意蘊與包含的儒家思想認同信息
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獻文帝都曾給臣下賜名、改名,于時之賜改名雖與儒家思想文化不無聯(lián)系,但尚不明顯。如道武帝給長孫嵩賜名,明元帝給古弼賜名[3]。太武帝雖然也曾給臣下賜過漢名,如給源賀賜名[3](920),但更多的是給臣下賜鮮卑名。
孝文帝較多地使用了給臣下賜名、改名的統(tǒng)治手段,但這些名字與儒家思想文化的直接關聯(lián)也不明顯。如于忠,字思賢,本字千年,孝文帝曾賜其名“登”。后因其助宣武帝防范元禧謀亂有功,宣武帝改其名為“忠”,“既表貞固之誠,亦所以名實相副也”[3](741)。字“思賢”應為隨名改。儒家色彩就比較濃郁了。
統(tǒng)治者給臣下所改之名與儒家思想文化有明顯關聯(lián)的例子多出現(xiàn)在西魏時。西魏實際統(tǒng)治者宇文泰在關西興復周禮,以地域正統(tǒng)和文化正統(tǒng)自居,其任用儒者、士人并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所進行的制度建設卓有成效,漢化得到進一步推進。宇文泰在給臣下賜復胡姓的同時,喜為其改名,且所新改之名皆為漢名,多具儒家文化意蘊,如獨孤信、長孫儉等之名。他們之所以被賜改新名,首先是因為其行為符合了儒家“信”“儉”等標準,因而受到表彰;同時也表明,儒家思想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處于主導地位,為統(tǒng)治階層倡導和尊奉?!吨軙お毠滦艂鳌罚?/p>
獨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尋除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闇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訟,歷年不能斷決。及信在州,事無壅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shù)年之中,公私富實。流民愿附者數(shù)萬家。太祖以其信著遐邇,故賜名為信[4](266)。
此外,薛端、裴俠、王勇等的名字也是宇文泰所賜改。儉、端等都是儒家所贊美的品格,宇文泰為他們賜改名,既是對臣下品行符合儒家規(guī)范的肯定,也為其他臣子樹立了榜樣。如宇文泰給裴俠的改名,直接以“仁者必有勇”的儒家思想作為改名依據(jù)?!吨軙づ醾b傳》:
大統(tǒng)三年,領鄉(xiāng)兵從戰(zhàn)沙苑,先鋒陷陣。俠本名協(xié),至是,太祖嘉其勇決,乃曰“仁者必有勇”,因命改焉[4](618)。
北齊皇帝也曾給臣下改名。如《顏氏家訓·勉學》“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蟊毁p遇,賜名敬宣,位至侍中開府”[5],知田敬宣之名為北齊皇帝所賜?!熬葱被蛴行镜铝x、招來遐服之意。齊文襄曾引《論語·公冶長》“狂簡,斐然成章”,評價盧斐之名“非嘉名字也”,可見北齊統(tǒng)治者對儒家經典之精熟[6]。
皇帝給臣下所賜這類儒家思想意蘊明顯的名字,是對這些品行高調宣揚的政治行為,是皇帝政治觀念的傳達方式,對外傳遞出對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視和認同的信息。
(二)北朝名字儒家文化色彩漸濃與儒家文化認同的演進:皇室命名中仁、義、禮、智等字的普遍化
僅從皇帝所賜之名進行分析,可能樣本面過窄。如能將考察對象擴展至北朝皇室取名,將更有助于找到名字的演變規(guī)律。下面以史傳和墓志中的元氏(拓跋氏)人名為例,看具有明顯儒家色彩的名字是何時出現(xiàn)、何時變多的。分別以儒家思想核心因子“仁”“義”“禮”“智”等字為例來考察??疾斓木唧w方法,以“仁”為例來說,一方面考察名或字中有“仁”字的例子,另一方面通過時人對該人行事的評述,考察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儒家思想對其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影響和滲透程度。
1.仁
(1)元繼,字仁世。永安二年《元繼墓志》:
王諱繼,字仁世,河南洛陽人也。太祖道武皇帝之玄孫?!瓊渚诺乱灾紊恚偘傩卸藜?,博之以文章,加之以禮樂,負經國之具,懷王佐之才。……年十八,以皇興二年出后伯祖江陽王,即以其年襲承蕃爵?!呵锪兴?,永安元年(528)薨於位[7]。
《魏書·元繼傳》:“繼,字世仁。南平王元霄第二子,以為(元)根后。襲封江陽王,加平北將軍?!盵3](401)元繼的字,《魏書》本傳與墓志兩個字前后顛倒,當以墓志為準。據(jù)墓志可推知元繼生于文成帝和平六年(465)。“繼”之得名,應在過繼給元根為后之后,或為遷洛后所改。因為元繼有弟名羅侯,明顯是仍在用鮮卑名,可能是羅侯因未隨孝文帝南遷而未改名:“遷洛之際,以墳陵在北,……不入京師,……豪據(jù)北方,甚有聲稱?!盵3](409)
(2)元彬,字豹仁。見于武泰元年《元舉墓志》:
君諱舉,字景升,河南洛陽人也?!嬲挛淞彝醣?,字豹仁[7](215-216)。元舉祖父元彬《魏書》有傳,記其字為“豹兒”[3](513)而非“豹仁”,其兄元英字虎兒。“豹仁”疑為太和年間因求雅正而改,是名字雅化的表現(xiàn),但未多行用?!对蚰怪尽肺摧d其字,或而有意避寫,卻多有其行為合乎儒家規(guī)范的贊辭:“溫仁著于弱齡,寬恭形于立載?!蕴拓ト辏?99)歲在己卯五月丙子朔二日,春秋卅有六,薨于州?!盵7](38)則元彬生年為文成帝和平五年(464)?!氨颉币彩侨寮椅幕~匯,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如非以漢文對音所譯或太和年間所改,則應是史籍所見宗室命名中具有儒家文化色彩的最早的一例。但由“豹仁”與“豹兒”之異,疑“彬”為太和年間所改,可見拓跋鮮卑由漢化再到接受、認同儒家思想,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元繼(仁世)、元彬(豹仁)皆是道武帝之玄孫,景穆皇帝的孫輩、文成帝的子輩,與獻文帝同輩。
另有孝文帝子元懌,字宣仁[3](591),中山王元熙之子元叔仁[3](505),平文皇帝六世孫元過仁[8]等。而明元帝之孫拓跋仁[3](415),《宋書》記為“庫仁真”[9],則“仁”系以“庫仁真”追改無疑。
2.義
(1)元懷,字宣義。
(2)元廞,字義興。建義元年《元廞墓志》:
君諱廞,字義興,河南洛陽人也?!舨可袝就焦猩将I武(元英)之第四子?!呵飬c有三,以建義元年(528)四月十三日薨于位[7](240)。
推廞之生年為太和二十年(496)。這個時代出生的皇族以“義”入名或字,已不足為奇。
還有清河王元徽義、汝陰王天賜第五子修義[3](451)等,而元修義應是名字出現(xiàn)“義”字最早的一個。
3.禮
(1)元隱,字禮安。正光五年《元隱墓志》:
君諱隱,字禮安,河南洛陽人也。大宗明元皇帝之玄孫,……志存典籍,進行范會(增)之規(guī),退遵郤縠之務。悅禮敦詩,……春秋卌有四,卒于荊州之邸?!哉馕迥辏?24)歲次甲辰三月辛亥朔十一日辛酉卜窆于長陵之東阿[8](73)??赏瞥鲈[生年約為太和五年(481)。“悅禮敦詩”,人如其名。
(2)元則,字慶禮。孝昌二年《元則墓志》:
肥胖和體質量的增加是T2DM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而二甲雙胍具有控制體質量的作用[29]。有研究指出,二甲雙胍對于T2DM患者和非糖尿病人群均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持久且相對溫和的減重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血液中胰島素水平、控制食欲、抑制熱量吸收、增加瘦素敏感性等相關[30]。研究證實,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單獨服用二甲雙胍至少6個月后,可使肥胖[BMI為(37.1±4.6)kg/m2]患者的體質量下降(1.2±1.4)kg[31];同時,以二甲雙胍為基礎的聯(lián)合用藥還可減少格列酮類、磺脲類和胰島素治療所致的體質量增加[32]。
君諱則,字慶禮,河南洛陽人也。大宗明元皇帝第二子樂安宣王范之曾孫,……性聰敏,有孝弟,好風慕義,才行兼舉,……孝昌元年(525)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官,春秋三十一矣?!俗縻懺唬骸啊瓙廴噬辛x,敦詩悅史”[7](200)。
元則與元隱同為樂安簡王元良(拓跋良)之孫。推元則生于太和十九年(495)。動合禮教,名如其人。但我們注意到,其祖父名“良”,其名有何由來?元良《魏書》有傳:“世祖未有子,嘗曰:‘兄弟之子猶子也?!H撫養(yǎng)之?!盵3](415)太武帝長子拓跋晃生于神二年(429),則拓跋良生年早于429年。史傳不傳其字,但結合上文提到的拓跋仁之例,斷定其名亦為以漢文對音翻譯而來恐不為妄。所幸《皇帝南巡之頌》[10]扈從官員中有“衛(wèi)大將軍、樂安王、直□何良”,所缺字應為“勤”,確證“何良”乃拓跋良之鮮卑名,“良”乃由“何良”節(jié)改而來。
另有元禮之(生于正始三年,506年)(永安元年《元禮之墓志》)[7](252)、潁川王元徽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之弟)(興和三年《元寶建墓志》)[7](342)等,時代稍晚。
4.智
元崇智。見于孝昌元年《元顯魏墓志》:
君諱顯魏,字光都,河南洛陽人。鎮(zhèn)北將軍城陽懷王(元鸞)之子也?!哉饬辏?25)二月七日終于宣化里宅,……息崇智,字道宗,年廿四,……息崇仁,年十四。息崇禮,年十三[7](167)。
推元崇智生年為宣武帝景明三年(502)。
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以及儒家綱常倫理的浸淫下,儒家思想逐漸融入元魏皇室人名。另一方面,北朝宗室墓志對志主的評價較多使用這類標示儒家思想的字詞,雖不無過諛之嫌,但畢竟顯示出時代風尚之所趨。墓志之贊詞與墓主之名的涵義之間的一致性,或曰名實相符,反映出當時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人們勉力以求的品德修養(yǎng)標準,北朝儒家思想文化認同已經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取?/p>
(三)北朝后期皇室之名的漢化、雅化路徑及具有鮮明儒家思想色彩之名的出現(xiàn)與普遍化顯示出的儒家文化認同的演進
追溯、梳理拓跋鮮卑使用漢名及名字中鮮明儒家思想文化色彩的出現(xiàn)與普遍化的經過,有助于得出關于北朝儒家文化傳播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道武帝本人已開始使用漢名。天興元年,北魏定都平城,拓跋珪即皇帝位,立壇兆告祭天地,祝辭中自稱皇帝臣珪[3](2734),可證其在正式場合使用的是漢字雅名?!端螘に魈攤鳌酚浀牢涞勖_字涉珪,漢名“珪”當由“涉珪”節(jié)改。又記“開次子齊王嗣字木末”,“木末”當為明元帝之鮮卑本名[9](2321-2322),漢名“嗣”或以其意改。但南朝史書既已記其名為“嗣”,則當時該名已行用。道武七王紹、熙、曜、修、處文、連、黎,其中處文、連、黎等不似漢名。疑紹、熙、曜等名或為漢文對音,或為以意改,皆非原取之漢名。道武帝孫輩中,有陽平王熙子臨淮王他、河南王曜子潁川王提,“提”“他”二名明顯都是譯音字。就非帝室直系而言,直至道武帝六世孫、拓跋他曾孫元均,字世平,才是徑取之地道漢名與字。元均與獻文帝同輩。
《魏書·明元帝紀》記太武帝拓跋燾“字佛厘”[3](61),《宋書·索虜傳》稱為佛貍伐[9](2352),有蔑稱意。北魏朝廷派中書侍郎李敞到鮮卑石室告祭天地,《魏書》所錄祝文以天子口吻稱“天子燾”[3](2738)。米文平先生所發(fā)現(xiàn)的刻于嘎仙洞洞內石壁上的祝文稱“天子臣燾”[11]。可見,拓跋燾在正式場合使用的也都是漢字雅名。只是“燾”之名,或亦由意譯而來。北魏前期的這類名字應均非原取之漢名。
明元六王丕、彌、范、健、崇、俊,皆為地道漢名,但應皆為追改。樂平王丕子名拔,非漢名。但奇特的是,樂安王范子名良、永昌王健子名仁,似乎至此已開始出現(xiàn)帶儒家色彩的名字。只是未聞有字。但上文分析已可斷定,“良”“仁”皆由鮮卑名節(jié)取而來,并非原取之漢名。
太武五王名伏羅、翰、譚、建、余。“伏羅”為鮮卑名無疑,其他諸名可能仍是鮮卑名漢譯或節(jié)取鮮卑名中一字(或同音字)為漢名,或后世追改。其中太武帝之孫、臨淮王拓跋譚之子名提,與道武帝之孫、河南王曜之子潁川王提重名,即與其祖父輩重名?!疤帷笔峭匕硝r卑常用名。太武帝另有子名小兒、貓兒、虎頭、龍頭等,皆早亡?!靶骸钡让麥\俗,或為乳名,但確已用漢字取乳名。至潁川王提子昌,字法顯[3](419),方為漢名漢字。元昌是太武帝曾孫,與獻文帝同輩。
文成帝拓跋濬,他的鮮卑名字為烏雷直勤[9](2353),[13](2353)。景穆(太武帝太子拓跋晃)十二王新成、子推、小新成、天賜、萬壽、洛侯、云、楨、長壽、太洛、胡兒、休,應原皆有鮮卑名或該名即是其鮮卑名。其中的新成、小新成、洛侯、太洛,應是鮮卑語名音譯而來(洛作為鮮卑語人名或名中一字很普遍,譯音無定字,又作“樂”“羅”)。兄弟同名,只好區(qū)分為新成、小新成。另有天賜、萬壽、長壽、胡兒,雖是漢名,但取名較隨意,表明漢化尚淺。萬壽鮮卑名“口大汗口”[10]。休,鮮卑名伐伏玄[9](2355)。其下一代,汝陰王天賜一子名修義,字壽安[7](190)。已出現(xiàn)有儒家思想色彩的用字。陽平王新成長子名安壽,與其叔輩的“萬壽、長壽”一字相同,犯漢名之忌。后孝文帝賜名頤[3](442)。拓跋晃孫輩、文成帝子輩開始有字。陽平王新成次子名衍,字安樂。濟陰王小新成一子名郁,字伏生。任城王云長子澄,字道鎮(zhèn)[3](462)?!段簳沸?庇浾J為疑作“道鏡”[3](489)?!暗犁R”可與“澄”對應,《魏書》有“道鏡域中,德光區(qū)外”之句[3](1651)。
至文成帝拓跋濬時,鄭重其事地為皇子命名。當時所命名皇子應是皇長子弘,“弘”為與周文王之名“昌”、周武王之名“發(fā)”一類的祥瑞之字,該命名遵循了儒家“以德”的命名原則。當時有隆重的命名儀式。《魏書·文成帝紀》載:“(太安元年)夏六月壬戌,詔名皇子曰弘,曲赦京城,改年?!盵3](114)拓跋弘字萬民,但《宋書·索虜傳》記拓跋弘字第豆胤[9](2354),說明獻文帝仍有鮮卑名。
《皇帝南巡之頌》[12]記文成帝南巡,碑陰刻有近300名陪射及隨駕官員名單,其中除不超過30名漢人外,余皆為拓跋鮮卑及其他少數(shù)族人。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少數(shù)族人使用漢名者微乎其微,其中僅有獨孤平城、茹茹常友、步六孤龍成之名有漢化意味,其他皆為音譯而來,更不用說帶有儒家思想色彩的漢名了。
文成五王長樂、略、簡、若、猛皆漢名。后三者名、字相應,完全符合“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的要求。齊郡王簡,字叔亮。河間王若,字叔儒,儒家色彩顯著。安豐王猛,字季烈。但安樂王長樂之字不見于史,廣川王略本名賀略汗(孝昌元年《元煥墓志》),“略”乃節(jié)取鮮卑名而來[7](169)。所以獻文帝這一代,可能已經大都只使用漢名了。再下一代,安樂王長樂子詮,字搜賢。廣川王略子諧,字仲和。獻文六王名禧(字永壽)、幹(字思直)、羽(叔翻)、雍(思穆)、詳(季豫)、勰(彥和),皆按漢族習慣命名取字自不必說。獻文帝的子輩已不見有鮮卑名。孝文帝《吊比干碑文》碑陰列從臣42人姓名,幾乎都是拓跋鮮卑人或其他少數(shù)族人,但其中除不足10人仍用鮮卑名外,其他已經皆用漢字雅名了。
從名字的變化看,文成帝的子輩最為顯著。上文提及的道武、太武非嫡子孫中,所見最早使用漢名與字者,以及最早使用儒家思想詞匯入名者(元修義)都與獻文帝同輩。獻文帝拓跋弘雖還有鮮卑名,但從他的下一代起,都只有漢名,取字也直接按照漢人取字原則,字、名意義相關。所以說,文成帝召集大臣為其子隆重命漢名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
從以上追溯、梳理可以看出,儒家色彩鮮明的名字在北魏前中期的帝室直系中似乎少有出現(xiàn)。北魏后期諸帝之名,有的已帶有鮮明的儒家思想文化色彩。如節(jié)閔帝元恭(字修業(yè))、孝武帝元修(字孝則)。
《北齊書》記高歡字賀六渾,“賀六渾”應是其原鮮卑名,“賀六渾”與“歡”同義,意為“所愛”[13],所以“歡”屬以意改,改漢名后,乃以原鮮卑名為字。高歡諸子中的較年長者,可能還皆有鮮卑名,如北齊文宣帝高洋,“以生于晉陽,一名晉陽樂”[4](243),兼具漢名與鮮卑名特點。武成帝高湛,鮮卑名步落稽[14](132)。但第三代已無鮮卑名,而且多數(shù)名字頗具儒家思想意味。高洋命邢卲為長子取名,邢卲制名曰“殷”,字正道。結合“殷”與“正道”,推測邢卲或取“殷”繁榮盛大之意;“正”可拆為“一”與“止”,意即“以一止之”,中庸守正,遵行儒道。所以是一頗具儒家思想色彩之名。高洋卻解為“殷家弟及,‘正’字一止,吾身后兒不得也”,邢邵懼而請改,高洋不許,以之為天意[14](76)。文宣帝另幾子名紹德、紹義、紹仁、紹廉等。文襄六王,一名紹信,另有四王名從“孝”:孝瑜(字正德)、孝珩、孝琬、孝瓘(一名長恭)。孝琬子正禮。武成十二王之字皆從“仁”:綽(字仁通)、儼(字仁威)、廓(字仁弘)等。孝昭帝高演七子除長子百年外,余六子字皆從“彥”?!侗饼R書·儒林傳序》:“屬疆埸多虞,戎車歲駕,雖庠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慮。”[14](582)由皇室之名觀之,所言不虛。
《周書》記西魏宇文泰字黑獺[4](201-208),造像記有書其為黑太者,譯音無定字,“黑獺”“黑太”乃宇文泰鮮卑名?!疤睉獮橐砸舾?。宇文泰十三子,其中儉、招、直、達等之名,顯具儒家色彩,但這一輩人尚皆有鮮卑名。到宇文泰孫輩已無鮮卑名且儒家色彩愈發(fā)明顯。北周皇室命名的這一變化與北齊基本同步。宇文泰的孫輩中,陳惑王純之子名謙、讓等[4](201-208);周明帝子名賢、貞、寔;武帝六男,名贊、贄(字乾信)、充(字乾仁)等,其中漢王贊子名道德、道智、道義(宇文泰曾孫輩),秦王贄子名靖智、靖仁等。
北朝后期,皇室中帶有儒家思想色彩的名字所在多有,已普遍化,所以從名字的變化所揭示的漢化和儒家化的速度上看,六鎮(zhèn)鮮卑南遷后較之于孝文帝南遷后更快更徹底,且分裂后的東西兩方對儒家思想文化的接受和認同是基本同步的。至于宇文泰的賜復胡姓,表面上看是對孝文帝漢化政策的反動,實質上應該是一種平衡策略,胡姓漢名正是一種文化融合的表征,而且被賜胡姓的漢人漢姓未廢,兩者并行,這樣易于被雙方接受。李文才認為這一做法是典型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體現(xiàn)[15]。
借名字的變化這個窗口,可以清楚地觀察北朝儒家文化認同的漸變軌跡。北朝皇室命名、皇帝給臣下所賜改之名之中,具有儒家思想文化意蘊的名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漸普遍化,是北朝儒家文化認同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名字的變化雖可能略有滯后性,但足以反映出儒家思想逐漸定格為北朝的社會風尚和人們的自覺追求,在這種變化過程中,北朝皇室起了自上而下的推動作用。
[1]石云孫.魏晉南北朝人名字[J].皖西學院學報,2003(3):71-75.
[2]楊雙群.魏晉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689.
[4]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266.
[5]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2.
[6]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97.
[7]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259.
[8]朱亮.洛陽出土北魏墓志選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96.
[9]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47.
[10]張慶捷,李彪.山西靈丘北魏文成帝《南巡碑》[J].文物,1997(12):73.
[11]米文平.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考釋[M]//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353.
[12]殷憲.北魏平城時期碑銘略述(一)[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3-57.
[13]聶鴻音.鮮卑語言解讀述論[J].民族研究,2001 (1):70.
[14]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132.
[15]李文才.試論西魏北周時期的賜、復胡姓[J].民族研究,2001(3):45.
(責任編輯鄭艷鳳)
K239.2
A
1672-8254(2016)05-0030-05
2016-04-13
段銳超(1970—),男,歷史學博士,陜西理工學院圖書館館員,從事魏晉南北朝史和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