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美國電影評論家布魯斯東在《從小說到電影》一書中解釋小說和電影的關系時指出:小說和電影之間存在著一種互惠而又變化無常的關系,而對電影進行“美學的判斷要以作品的整體效果做依據(jù)——其中既包括形式方面的也包括主題方面的各種程式?!盵1]2005版《霧都孤兒》的出現(xiàn)正是對布魯斯東這種文學批評理論的有力印證。英國作家狄更斯創(chuàng)作于1838年的這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自問世以來,曾多次被改編為舞臺劇、電視、電影等形式,據(jù)統(tǒng)計,僅《霧都孤兒》改編的影片就有20余種,因此《霧都孤兒》被評論界稱為堪與《哈姆雷特》相比的“改編之最”。2005年,美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又將《霧都孤兒》再次改編為彩色影片,在傳統(tǒng)的全景距離之下,波蘭斯基運用舒緩的敘事音樂、冷暖相宜古典油畫般的色彩、精致的電影語言,將觀眾引領進一個多世紀前的陳舊文字所構成的陳舊世界里,全方位地呈現(xiàn)出19世紀英國倫敦的貧窮與紛亂的生活場景,以及孤兒奧利弗的悲慘命運。小演員蒼白的面容、憂郁的眼神、纖瘦幼小的身體,再次讓這個陳舊的故事?lián)]發(fā)出足夠的悲劇元素。
然而,真正讓這部文學經(jīng)典煥發(fā)光輝的,卻是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該片中重新確立的人性化主題。雖然在故事的各個節(jié)點上,2005版的《霧都孤兒》與經(jīng)典的1948版《霧都孤兒》有著眾多重合之處,但是,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加在影片里的看似不經(jīng)意的幾筆修改,卻使整部影片在主題的容積與深度上有了更大的張力和新意。
一、 對故事情節(jié)的加工修改
美國批評家都利安德魯認為:“(電影的)意義、重要性和價值從來不是自然地被發(fā)現(xiàn)、被直覺到或實現(xiàn)的。一切都是運作技巧的結果: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心靈的活動、設計某種語言策略?!盵2]因此,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到電影劇本的改編,就成為一個重新提煉、重新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一種對導演的設計理念與技巧的考量。狄更斯的作品屬于美國中學的必讀書目,可以說每個美國人對《霧都孤兒》都非常熟悉,再加上這部名著在上世紀里已被多次搬上各種舞臺,被歷代的導演們做過各種演繹,對于2005年的這次改編,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所面臨的正是如何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呈現(xiàn)給觀眾以及如何再次挖掘其票房潛力的考驗?!鹅F都孤兒》自1906年以來,一直受到各國導演的關注,并以黑白影片和彩色影片的形式多次搬上銀幕,早已成了觀眾所熟知的陳舊故事。而讓人吃驚的是,《霧都孤兒》的編劇羅納德·哈伍德竟然要對這個看似完全沒有修改余地的經(jīng)典故事進行了拆分組合。在這次修改中,曾因《鋼琴師》影片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哈伍德,有意刪去了影片開頭奧利弗出生于貧民院的情節(jié),略去了對孤兒奧利弗身世的伏筆,而將開端直接設置于奧利弗9歲。這種修改使奧利弗成了一個大眾人物,因此他的身世更加具有普適性的意義,奧利弗就成了英國19世紀時期眾多的苦難家庭、苦難兒童的一個極普通的例子,奧利弗的經(jīng)歷就成了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平民生活的普遍關照。導演用冷色的街景、破舊的衣服、灰暗的天色、泥濘的道路、饑餓和暴力的貧民院的生活,映照著奧利弗悲慘的身世。影片里特別安排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奧利弗擠坐在一堆孤兒中間,學習拆麻絮時,管事對他說出“這些拆下的麻絮,將被用到女王的船上”的話,這些話語是用來愚弄只有9歲的孤兒奧利弗的,安危也愚弄和奧利弗的命運相同的窮苦的孤兒們,讓他們心甘情愿地使自己小小身體里的血汗被會吏們榨取。在這里,導演還添加了9歲的奧利弗被帶到鎮(zhèn)上的理事會、在一群腦滿腸肥、對貧民充滿敵意的理事的監(jiān)管之下,將要出賣為學徒的場景。丑陋而骯臟的掃煙囪人的出現(xiàn),更加顯示出理事們對孤兒的冷漠無情,也有效地加重了奧利弗命運中的苦難感。
與1948版的《霧都孤兒》相比,2005版的《霧都孤兒》有意加長了孤兒奧利弗逃往倫敦的戲份。陰雨連綿的路途中,導演一直將鏡頭對準了奧利弗腳下的鞋子:鞋子從破舊到完全開裂,到雙腳布滿血泡的變化,表明了奧利弗一路行走的艱辛。而在這條漫長的路途上,奧利弗遇到過冷漠無情的農戶,也遇到了善良的、把最后一碗熱湯給他喝、送他走時眼含熱淚的老婦。這就是人心善與惡的具體化,正是這些情節(jié)的加入,使人看到了人心的兩極分化。而黑社會頭子比爾帶著奧利弗去偷盜的情節(jié),其偷竊現(xiàn)場也由陌生人家里轉換到了奧利弗的恩人布朗洛先生家。為了使布朗洛先生不受傷害,奧利弗才受了槍傷,這正說明奧利弗心地善良,知恩圖報,亮出了奧利弗天使般純潔心靈,也為后來布朗洛先生能夠收養(yǎng)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奧利弗也表現(xiàn)得聽話乖巧,舉止彬彬有禮,正如而朗洛先生所言:“他(指奧利弗)有些東西讓我動容,無法解釋?!睂а莶ㄌm斯基本人就是在苦難重重的童年里成長起來: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先后被德國人抓進集中營,父親和叔叔雖然幸免一死,但他的母親卻慘死于納粹的毒氣室里。波蘭斯基自己在逃難與恐懼中渡過悲慘萬分的童年,因此在為孩子們改編《悲慘世界》這部深邃而經(jīng)典的名著時,讓孩子體驗真善美,給孩子以光明與期待,就成了波蘭斯基拍這部電影的真正目的。
最難得的是,雖然經(jīng)過了一些情節(jié)上的調整,但整部影片看起來仍然流暢自如,孤兒奧利弗彷佛直接從狄更斯的稿紙里走出來,完成了他必須經(jīng)歷的事情。在很好地保留了狄更斯原著精髓的同時,2005版的《霧都孤兒》也給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更清晰、更立體、更全面、更深刻的英國下層社會,正如狄更斯自己所言:“(《霧都孤兒》的) 材料都來自可靠的目擊者。我的一個希望是增添一點大家都樂于接受的形象的東西,來加深人們對那個恐怖時代的了解。”[3]
二、 對影片中人物的重新設計
電影與文學是不同的藝術樣式,二者在內容上雖然可以相互借鑒與改編,但在藝術作用于人心的方式上,電影必須有自己的獨特性。對于波蘭斯基這樣成熟大氣的導演,觀眾更有理由期待從他所執(zhí)導的影片里得到更大的、深層次的心靈震撼與藝術感召。因此,在拍攝這個早已被觀眾所熟悉的題材時,導演波蘭斯基顯然花了很大的精力來對影片中的人物進行修改。其所修改的重心放在對孤兒奧利弗的身世上。按照狄更斯原著的創(chuàng)作意圖,本故事完全是對孤兒奧利弗命運的描述,這個生在濟貧院、忍饑挨餓而長大的孤兒,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區(qū)執(zhí)事邦布爾夫等人的虐待而獨自逃往倫敦,可剛一到達即受騙誤入賊窟,卻又巧遇他父親生前的好友布朗洛先生,從而最終得以與自己的親人相逢。1948版的《霧都孤兒》,已將奧利弗的身世進行了一番修改,將奧利弗改寫成了學者布朗洛的外孫,最終通過外祖父的一番努力,使其重新獲得了正常人的生活,開始了幸福的人生。雖然這種修改增添了故事的傳奇性質和人情元素,但總體上并沒有跳出傳統(tǒng)構思,使整個故事仍是在“苦難—坎坷—困境—脫險—大團圓”的套路上實現(xiàn)了“貧民到王子”的角色轉換。
但是,當這個陳舊的故事到了導演波蘭斯基的影片中,人物間的關系發(fā)生了更加徹底的修改,原有的親情關系在2005版的《霧都孤兒》里被徹底抹去,奧利弗與布朗洛之間完全成了陌生人,體現(xiàn)在二人之間的是善良的人性——當看到奧利弗受傷后被法院官吏無情地棄置于大街上,布朗洛心中不忍而將其帶回家,精心地為他治病。正是這一筆點化,成就了2005版《霧都孤兒》表達人性的善良與美好的主題,原本一個親情失而復得的故事成了對人性真善美的表白。19世紀的英國大機器時代已全面到來,大機器大工業(yè)在成就了英國工業(yè)資本家和英國政府的經(jīng)濟霸權與海上霸權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大批的城市小手工業(yè)和農村經(jīng)濟的破產(chǎn)者,這就2005版《霧都孤兒》中的城市貧民增加與犯罪率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在官吏無所事事、平民之間人情冷漠的背景之下,在霧氣蒙蒙、泥濘濕滑、到處是黑暗破敗的小屋的街道上,布朗洛與奧利弗溫暖的關系更具有醒世的效果。導演波蘭斯基沒有糾纏于原著的劇情和細節(jié)方向的修改,也沒有過多迷戀于刻畫奧利弗個性,他用大而化之的筆調點化了小說中的所有人物,讓《霧都孤兒》有了全新的視角與人文特征。
對于偷盜集團頭目費金的人物設計上,導演波蘭斯基也賦予他以復雜的性格。一方面,費金是一個歹毒的、毫無人性的慣偷和教唆犯,他挑唆比爾殺害了南希,毒打手下的孩子,讓奧利弗參與各種偷盜活動;一方面他又對奧利弗有著微妙的近乎于親情的關照:給奧利弗送來吃喝,也為受傷的奧利弗精心治療。而當奧利弗深夜敲開監(jiān)獄大門,探望即將被絞死的費金時,費金竟然把自己的財寶悄悄地留給了奧利弗。門外已經(jīng)搭起絞架臺,不時傳來響亮的敲擊木樁的聲音和施工者的號子,說明絞刑近在眼前,費金抱著奧利弗交待后事的情景,似乎也有一種溫情在流動,也讓觀眾對這個惡貫滿盈的人物有了些許同情。
三、 臉譜化人物對人性化主題的烘托
臉譜是人類早期的發(fā)明之一,原始人把泥巴涂抹在臉上,顯示出不同的群落、地位、喜好,起到了便于識別的作用。所謂臉譜化的人物,就是如同京劇戴上臉譜的演員一樣,受眾可以直接通過臉譜來識別人物的善惡忠奸。對于那些受公眾喜愛的人物,創(chuàng)作者即賦予其俊朗的外貌,而那些反派人物,要用丑陋的外形引起人們的厭惡。因為《霧都孤兒》是一部拍給未成年人看的影片,導演在低姿態(tài)的敘述中,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臉譜化人物以增加人物的區(qū)分度:如小演員巴內·克拉克有著天生的憂傷面容和眼神,他面色蒼白,身體瘦弱,特別是他那雙灰藍色的淚光閃閃的眼睛,洋溢著一股化不開的哀愁,所以用巴內·克拉克蒼白的小臉演繹的奧利弗,就成了最打動人心的孤兒形象。至于那些專門欺負孤兒和窮人的教會董事會會吏們,導演都選用了肥胖臃腫的老朽,他們愚蠢、僵硬、保守而歹毒的心,隱寓在丑陋形象里,說明這些人的存在,就是社會的不和諧因素。最有特色的是偷盜團伙的頭目費金,他在影片中完全是一個魔鬼——稀疏的頭發(fā)、殘缺的黃牙齒、尖削的鼻子和邪惡的笑容,就是費金惡毒、自私、殘忍的內心最直觀的呈現(xiàn)。除此之外導演波蘭斯基大肆渲染著影片中紳士們古舊的禮服、高沿帽子、復雜的領結、手中的文明杖、精巧的鼻煙盒等道具,使這類人物看起來彬彬有禮,實則冷漠無情。這種直接淺顯的臉譜化手法,淡化了太過黑暗的情節(jié)與道白,也巧妙地在悲劇里摻進了少許喜劇的元素,使人物更加個性化。同時,昏暗潮濕是該影片的主色調,幾次少有的明亮色調的使用,卻又更加襯托了奧利弗所經(jīng)歷的苦難生涯。導演波蘭斯基延續(xù)了歐洲優(yōu)秀電影一貫的扎實穩(wěn)重風格,以他那獨特的、富有魅力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走進充滿苦難、腐朽與罪惡感的英國19世紀大機器所造成的底層社會,其社會環(huán)境,正如同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的奧利弗走過的漆黑的街道和泥濘的石板路一樣。
綜上所述,2005版《霧都孤兒》中不僅有導演對于光影、鏡頭、環(huán)境、音樂的精準把握,更有導演對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對主題的大幅度提升。導演波蘭斯基在關鍵之處的修訂,在保持了狄更斯對人物的高度審察力和原著的結構圖式的前提下,刪除一些次要話語,成功地為小說找到與其對等的電影形式,使其在一個統(tǒng)一的空間里,從一個陳舊的悲歡離合的親情故事,華麗轉身為謳歌人性真善美的高尚主題。這一改動,使2005版《霧都孤兒》大大擺脫了以往徘徊于細枝末節(jié)上的改編思路,提煉出主題意義上的質的飛躍,從而產(chǎn)生了全新的視覺與聽覺效果,也充分體現(xiàn)出電影對于受眾的主動性。因此可以說,2005版《霧都孤兒》,是該小說改編史上最有意義的一次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