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各地網約車細則中有關車輛配置、車牌以及司機戶籍的限制,使得有關新政后網約車市場嚴重縮水甚至面臨倒閉的傳聞沸沸揚揚。滴滴就曾宣稱,如果按照5%-10%的合規(guī)率計算的話,新規(guī)之后該平臺上的車輛供給將從1500萬降至75-150萬。再減去不愿意轉營運性質的人群、兼職人群,數(shù)量會更少。在這樣的局面下,隨著乘客訂單驟減、司機紛紛退網、租賃公司面臨倒閉,也有業(yè)內人士表示,此次細則的出臺將使整個網約車市場縮水八成。
我們不禁開始反思,號稱是共享經濟模式的網約車平臺是否真的會“死”于新政?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到底在哪里?本文作者從兩個角度為共享經濟模式公司支招兒:一,在設計商業(yè)模式前,運用設計思維識別低收入者和貧困群體的真正需求以及新經濟模式可能遇到的障礙;二,通過合作建立共同愿景以及一整套規(guī)則來應對超越公司能力之外的系統(tǒng)性障礙。
2011年,共享經濟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是“將改變世界的最好的想法之一”,其中部分原因就在于共享經濟具備一種讓更多人參與經濟活動的潛質。當收入差距達到歷史新高以及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自己并不能從經濟活動中獲益的時候,5年來共享經濟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讓大眾一下子領略到了這種新經濟模式創(chuàng)造機會的能力。
今天,許多人通過手中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快捷方便地獲取價格實惠的出行、住宿、購物等服務,部分就是得益于共享經濟。各種各樣的數(shù)字化平臺將志趣相投或同行業(yè)者連接起來,大家可以在上面出售和購買自己的勞動力和專業(yè)知識。共享經濟模式公司聚焦資源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注重推進點對點的連接以及數(shù)字化平臺的使用,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強大的磁性,吸引著一大批將共享經濟視為通向更加平等、誠信社會之門的人。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許多人不僅無法充分利用共享經濟帶來的潛在利益,反而還面臨著一系列新的風險。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年收入高于10萬美元的家庭比那些收入低于3萬美元的家庭更有可能(3倍于)享有共享經濟帶來的服務、利益。這其實并沒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因為在設計之初,許多共享經濟模式就是為那些掌握資源豐富的、精通技術的人考慮的。正如一個利益相關方告訴我們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因為我們設置這些事情的方式有可能使得一些特殊群體更難接觸和使用這些寶貴資源”。
不過,最近的研究卻也表明低收入者和貧困群體其實是從共享經濟中獲益最多的。一項被頻繁引用的“點對點汽車共享”研究就顯示,汽車共享模式為那些低收入消費者帶來了非常大的積極影響,因為在通常情況下他們想要擁有一輛汽車,會面臨更多障礙。所以,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怎么做才能充分發(fā)揮這種新經濟模式的力量,既創(chuàng)造出商業(yè)機遇又能擴大其使用范圍和利益惠及那些低收入者和窮困社區(qū)?
我們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合作的新的工作報告《包容性共享經濟:發(fā)掘商業(yè)機遇,支持低收入和貧困社區(qū)》就探討了這一問題并確定了一系列有助于建立包容性共享經濟的手段。我們的研究顯示:一個包容的,以人為本的產品和流程創(chuàng)新方案有助于打破獲取產品、服務的障礙,擴大積極影響。舉例來說,這也就意味著要運用設計思維來識別低收入和貧困群體的真正需求和障礙。在商業(yè)模式的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問:那些低收入,貧困群體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對他們來講什么最重要?什么有助于分享知識、產品或服務?然后再去檢查和解決新經濟模式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如法律法規(guī),金融模式,抑或是大眾信任。如果你有過這些思考和步驟,那么作為一家科技公司,你可以很輕松地說“好,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生產制造具有包容性的產品和服務,依賴于在整個價值鏈上發(fā)展起一種包容性的文化氛圍。其中包括培養(yǎng)公司員工多樣性以及在整個價值鏈上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就業(yè)機會。當然,這種包容性的文化也可以通過與其他公司、利益相關方以及民間社團合作,跨越整個共享經濟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的一個受訪者曾解釋說:“如果你想要延伸這種影響,觸及到最底部的那20%的低收入群體(你就必須這樣做),因為市場是不會自己做的?!?/p>
同時,我們也呼吁通過各方合作,建立一個共同愿景以及一整套規(guī)則來應對那些阻礙更多人參與共享經濟的系統(tǒng)性障礙。隨著共享經濟擴張和趨于成熟,企業(yè)會面臨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戰(zhàn),如監(jiān)管阻力、算法和平臺的維護與偏差以及來自社會上的眾多不確定因素和質疑等。這些挑戰(zhàn)中有許多其實是超越公司個體的系統(tǒng)性問題。合作不僅可以幫助解決這些挑戰(zhàn),也有助于將共享經濟模式為低收入和貧困群體帶來的價值最大化,反過來也有助于企業(yè)改善獲取大量用戶的策略。
我們相信利用顛覆性技術和商業(yè)模式的力量可以建立起一個包容性的經濟模式,在其中大家都可以為當?shù)鼗蛉蚪洕鲐暙I,同時也可以從中獲益。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公司必須找出如何超越被《時代周刊》稱作的“最好的想法”的策略,轉變我們的經濟運行方式,為每一個人創(chuàng)造機會。
編輯|胡文娟 wenjuan.hu@wtoguide.net
本文編譯自BSR網站博客文章Can the Sharing Economy Work for Everyone?作者為MICHAELA LEE。文章標題為譯者所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