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德
(江蘇理工學院中文系,江蘇常州 213001)
?
【學林人物】
趙元任先生對中國音韻學研究的貢獻
趙賢德
(江蘇理工學院中文系,江蘇常州 213001)
趙元任先生之前,中國音韻學研究已經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終究還是沒有脫離傳統(tǒng)音韻研究的范圍,使用的仍舊是傳統(tǒng)音韻學研究的方法。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是科學研究漢語語音的第一部宏偉著作,因為是用法文寫成,所以在國內影響有限。趙元任等先生應時代要求對《中國音韻學研究》進行翻譯,他們采用了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用現(xiàn)代語言的科學理論來研究傳統(tǒng)音韻學,利用大家熟悉的國際音標重新標音,而且在漢語音值的精確度上為后來人創(chuàng)造了條件。趙元任因此為中國音韻學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趙元任;中國;音韻學;研究
高本漢(1889-1978年)是20世紀蜚聲世界的西方漢學家,被譽為“瑞典漢學的豐碑”[1](張靜河1995);他在1915年撰寫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經十余年時間修改擴充,于1926年完成出齊的《中國音韻學研究》一書,被學界公認為是“科學研究漢語語音的第一部宏偉著作”[2],而他本人也被稱為“首開中國歷史音韻學研究的先驅”[3]。
《中國音韻學研究》重要意義不僅僅在于對中古音研究,開展了上推古音、下證今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高本漢把若干現(xiàn)代科學方法引進了傳統(tǒng)音韻學,在現(xiàn)代方言調查這座大鏡臺面前映照中古音聲韻系統(tǒng),并首次構擬其音值,為上推古音、下證今音不僅在方法上,而且在音值的精確度上準備了條件。
趙元任對音韻學的研究,我國已故著名音韻學家張世祿先生曾這樣評價說:“趙元任先生是我國采用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研究漢語音韻的前驅之一?!盵4]所以趙元任等先生在繁忙工作之外,還接受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中華文化基金董事會的編譯委員會兩個機關聯(lián)合委托,著手翻譯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等大師們承擔翻譯這本音韻學重要著作的任務,也為中國音韻學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音韻學》在遭遇到趙元任先生之前,在國內雖然有一定影響,但是由于原著是用法文撰寫,國內學者多數(shù)不懂得法語,有的學者對法語可能有所了解,但是對音韻學不一定有很濃厚的興趣,所以《中國音韻學研究》一書最初在我國的學術界的影響力并不被看好,尤其是知曉度更是受到局限。
《中國音韻學研究》中譯本之《譯者序》中說“民國十年的夏天,那時高本漢的 Etu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的正文,就是原著四冊中的前三冊,剛出全了不久,丁在君先生拿了一部著者贈本送給現(xiàn)在譯者當中的趙君,說:‘這像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可是他送給我是送錯了人了,你拿了這一定更有用處,這部就送了給你吧’?!睆倪@段話可以看出,趙元任先生得到這本書也是非常偶然的。
據《趙元任年譜》記載:1921年1月到3月,趙元任與丁文江多次會晤。丁文江敦促趙元任研究中國音韻學,并將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所贈著作法文版《中國音韻學研究》轉送給趙元任。趙元任日記中多次提到閱讀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5]《趙元任年譜》主要是根據趙元任先生七十多年的日記寫成,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魏建功(1941)曾說“當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國內這些語言學者還沒有因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設立而薈萃一處的時候,我知道在清華研究院初開,就有趙元任先生講語音學,很熱心地介紹高氏的學說?!秶鴮W論叢》里發(fā)表的《諧聲說》譯文,便是原著以外與原著有關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的序的一部分 (所謂《分析字典》的序)。這一個研究院里,當時若干專門研究的人士隨著趙先生一樣有趣的也不很多,后來從事這方面學問其他部門的就只有王力 (了一)先生。錢先生、趙先生,還有林語堂先生,他們有一個很長的時期為著議定譯音符號 (國際字母第二式)常見面,高氏學說這時間不過是這幾位學者討論的談資?!盵6]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當時“數(shù)人會”的幾個先生忙于制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而《中國音韻學研究》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傅斯年在中譯本《中國音韻學研究·序》中說“瑞典高本漢先生所著之《中國音韻學研究》,始刊于民國四年,至十五年而完成。在其前三卷出版后,頓引起列國治漢學者之絕大興趣,我國人士治語文之學能讀法文者,亦無不引為學術上之幸事”[7]。傅斯年當時是歷史語言所所長,他對趙元任等翻譯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果沒有他的支持,那么這部宏大的著作也很難一時完成。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法文版前三卷出版完畢是在 1919年。按照魏建功先生的回憶,高本漢這時候送了一部給錢玄同先生,錢玄同先生便在他音韻學課上講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錢玄同先生還根據高本漢的研究將《廣韻》的韻類和所構擬的音值列成一表,把高氏所用音標改為國際音標。趙蔭棠 ( 1957)將它作為“附錄一”附在其名著《等韻源流》第 334頁。趙蔭棠(1957)說,其實在北京大學課堂上講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的不僅有錢玄同先生,羅常培先生在中譯本《中國音韻學研究》出版前,也曾在北京大學課堂上講過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第三卷“歷史之部”。[8]
由此可見,法文版的《中國音韻學研究》雖然在國內高端學術界有一定影響,但是畢竟曲高和寡,影響力和影響范圍都有一定的局限。
由于《中國音韻學研究》具有極強的學術性,因此其翻譯不是一般的翻譯工作,而是一件需要付出大量學術研究的艱苦工作。該書耗費了高本漢十七年的功夫,用法語寫成。全書分為《古代漢語》《現(xiàn)代方言的描寫語言學》《歷史上的研究》《方言字匯》等四卷十八章,材料豐富,條理清晰,西方漢學家一直認為是同類著作中的權威,可是很長時間我國學術界并沒有發(fā)現(xiàn)。直到1921年丁在君才將這本書介紹給趙元任。1924年趙元任在瑞典初次見到高本漢時談到了翻譯這本書的可能性。趙元任最初的計劃是由作者將全書整個兒重新編寫一道,使之簡單化、可讀化,然后再讓趙元任翻譯成中文??墒呛髞砀弑緷h的改編工作一直沒有實現(xiàn)。
趙元任恰好具有翻譯這本巨著的學術條件。趙元任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正好主講音韻學,他著重將歷史比較法用到漢語史的研究上善于用現(xiàn)代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來研究漢語,因而比過去的音韻學家高出一籌。由于他掌握了許多漢語方言和英、法、德、日等多種外語,所以其音韻學的講座可以做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他還把現(xiàn)代語言學的一些先進理論尤其是現(xiàn)代語音學理論,運用到音韻學的研究上,這就大大地超過了前人的論述。趙元任當時開出的演講課有方言學、普通話語言學和音韻學;指導學員進行專題研究的范圍主要有:中國音韻學、中國樂譜樂調和中國現(xiàn)代方言,而這些課程的設置和專題研究范圍為趙元任翻譯《中國音韻學研究》作了前期的一些理論準備工作。
1928年元月,趙元任接到高本漢的來信,高本漢要求趙元任作主翻譯。后來,他又來信,要求趙元任不僅作主翻譯,而且要求重編。[9]由此可見,高本漢選擇趙元任翻譯,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了的。
1930年11月24日,趙元任開始正式閱讀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并著手翻譯工作。[10]
1931年秋,高本漢給趙元任寫信說:“我近來屢次起頭,屢次擱了起來,我自己都弄膩了。你知道吧,我想最好還是讓一個新鮮的腦子來把全書編寫一部可讀的吧?!盵11]作者高本漢自己都弄膩了,可以想見其翻譯人員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最初,趙元任準備獨自翻譯這部著作,但是后來看見這部書卷帙浩繁,個人力量恐怕一時難以完成。于是趙元任決定增加羅常培和李方桂。三人分工協(xié)作。
他們同高本漢商量,商定了五條翻譯原則:(1)將全書作一忠實能讀之翻譯;(2)改其錯誤;(3)加入新材料;(4)改用國際音標注音;(5)一部分重編。[12]
趙元任決定承擔這項工作以后,便花了不少時間來翻譯這部書。其中1932-1933年出國期間,翻譯工作中斷,而由羅常培和李方桂繼續(xù)翻譯。
趙元任等發(fā)現(xiàn)書中有不少缺點甚至錯誤,有些地方高本漢看了之后自己也覺得可笑,必須修改。綜合起來主要有如下缺點或錯誤:(1)書中援引的《廣韻》的反切往往都是《康熙字典》里引錯了的反切,在很多細節(jié)方面出現(xiàn)了錯誤。因為高本漢撰寫專著時可能連《切韻》的殘卷、《集韻》和《韻鏡》都沒有看到,資料缺乏造成了一些失誤或錯誤;(2)書中所用方言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親自調查,而是采取通信方式調查的,這樣出現(xiàn)了很多錯誤,趙元任等必須重新核對,要做很多增刪工作;(3)使用標音字母是瑞典方言學家倫德爾所制定的,繁瑣復雜,應用于漢語困難重重,趙元任等先生全部改用了大家熟悉的國際音標;(4)原著記錄的方言聲調也有不少錯誤。翻譯時都更正過來了??梢哉f,翻譯過程相當艱苦和辛苦,因為無論是增加、減少、修改等任何一種方式都要經過作者的同意,所以這本書是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完成的。
全書的所有改編和譯注的地方,趙元任主要負責語音學和方言材料的內容,羅常培主要負責音韻學方面的內容。全書文字的可讀性、體例的一致性以及內容的確當性都是由趙元任負責的。
專著除了序言之外,翻譯者還增加了“譯者提綱”“字體及標點符號”“名辭表”“音標對照及說明”“常引書名簡稱表”等內容。其中“譯者提綱”是說明全書的要點,是很好的導讀材料;“名辭表”羅列本書使用的中文法文對照的語音學和音韻學名詞,并有詳細的附注;“音標對照及說明”通過瑞典方言字母與國際音標的對比,闡述使用音標的原理。
譯者在序言中說:工作的分配大致是這樣的:前半部,就是第一卷初步的古音討論跟第二卷現(xiàn)代方言的描寫語音學,是有趙元任口譯,用留聲機留音,由羅常培對著原書聽寫成文的。后半部至字匯為止,就是第三卷的歷史部分,一部分是由李方桂口譯,由羅常培記錄下來的,一部分是由兩人分別筆譯的。這第三卷羅常培略加整理,由唐虞和周殿福兩君繕寫,油印后在北京大學作過講義用。最后第四卷的方言字匯沒有多少需用翻譯的地方,大部分只須把音標改成國際音標,把腳注中的代字號碼改成漢字就成為譯文了,這部分是楊時逢寫的。所有改編跟加譯者注的地方,關于音韻方面的羅常培擔任的最多,關于語音跟方言材料方面的趙元任擔任的最多。不過許多工作是三個人商量著做的,并不是分工不合作而拼成的七巧圖。最后由趙元任把全稿從文字的可讀化,體例的一致化,跟內容的確當化三個方面,跟原書對校了一遍,自己看膩了過后,又找了一個“新鮮的腦子”丁聲樹也從這三個方面把全書反復細校,并且把所有查得到的引證都對核了,遇必要時或加以改正,然后才算松手。
《中國音韻學研究》法文版從1921年由丁文江輾轉到趙元任手里,1930年11月正式承擔翻譯工作,到1936年最后完成,直到1940年翻譯成中文正式出版。這部重要的巨著花了三位語言學家數(shù)年的功夫。1936年,趙元任在日記中幾十處提到做這項翻譯工作,如修改譯文、第四卷方言字典、寫譯者序、寫引言、再校書的第二部分等。[13]
《中國音韻學研究》譯者序說:“一部內容這么復雜的書,要它寫得印得一點錯誤都沒有,那是不敢希望的。所敢希望的,就是國內外學者看出無論內容或文字上的錯誤時,請隨時不吝教正為幸。”這不僅體現(xiàn)了譯者謙虛的態(tài)度和大度的胸襟,而且表達出譯者要求該書日臻完善的強烈愿望。
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三位大師合譯的高本漢著的洋洋七百多頁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經過多年共同的努力,終于在1940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
(一)高本漢的感言
原著者高本漢在《中國音韻學研究》漢文版序言中深有感觸地說:“中國民族史上的研究工作何等的大,一個西洋人再想要在這上面擔任很大一部分工作,現(xiàn)在其實已經不是時候了。中國新型的一班學者,他們的才力學識既比得上清代的大師如顧炎武、段玉裁、王念孫、俞樾,同時又能充分運用近代文史語言學的新工具;我們也不必在這里把人名都列舉出來,只須舉一些刊物。例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國學季刊》《燕京學報》《金陵學報》《文哲季刊》《北平圖書館館刊》,此外還有許多第一流的雜志及各種目錄。一個西洋人怎么能夠妄想跟他們競爭吶!這一班新學者既能充分理解古書,身邊又有中國圖書的全部,他們當然可以研究到中國文化的一切方面;而一個西洋人就只能在這個大范圍里選擇一小部分作深入研究,求適度的貢獻而已?!边@些都是肺腑之言,因為民國時期類似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這些語言學家都可以算是國際頂尖級語言學家。一個外國人當時想在語言學領域和趙元任等語言學家比拼還真的沒有勝算的把握。
(二)傅斯年的贊賞
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在《中國音韻學研究·序》中高度評價了高本漢的著作,介紹了此書翻譯出版的經過,并對此書的翻譯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瑞典高本漢先生所著之《中國音韻學研究》……頓引起列國治漢學者之絕大興趣,我國人士治語文之學能讀法文者,亦無不引為學術上之幸事。蓋其綜合西方學人放音研究之方法與我國歷來相傳反切等韻之學,實具承前啟后之大力量,而開漢學進展上之一大關鍵也?!?。經之營之,五年乃成,雖同仁在期中不專治此,然為此銷費之功夫實超過數(shù)計之數(shù)倍矣。此固近年我國譯學上未有之巨業(yè),瞻望明代譯天算諸賢,可無愧焉。”(見《中國音韻學研究》傅斯年序)
(三)同時代其他評論
根據馬軍 (2009)的統(tǒng)計[14],中譯本《中國音韻學研究》出版后的六年間,僅書評 (包括讀后記)就有多篇:
魏建功(1941)《中國音韻學研究———一部影響現(xiàn)代中國語文學的著作的譯本讀后記》,重慶《圖書月刊》第1卷6期;
高華年(1941)《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校讀記》,重慶《圖書月刊》第1卷7-8期;
羅常培(1941)《介紹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重慶《圖書月刊》第1卷7-8期;
周法高(1942)《圖書評介:讀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讀書通訊》第53期;
陸志韋(1946)《書評:〈中國音韻學研究〉(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民國二十九年商務出版)》。
由此足見當時中國學術界對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的關注度。
(四)當代人的評論
南京大學中文系李開教授認為: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的主題是從國際漢學,從世界學術審視漢語語音史學。是一位外國學者以其特有的世界性眼光審視漢語歷史語音學而作出的系統(tǒng)研究。它在研究方法上給我們很多啟示:親自實地調查以求實的方法,近于自苦為極:全書龐大的方言學體系,不僅表現(xiàn)在對33個方言點的共時描寫,形成描寫方言學系統(tǒng),更重要的是由共時描寫而引向歷史研究,解決歷史音韻研究中的最重大的問題:中古語音系統(tǒng)的構擬;對中古韻部參照方言所作出的等韻審析,為上推上古韻部準備了方法論的條件;32聲紐方音表目以等呼開合為緯,以方言點為經,實際上是新式等韻圖表,它的深層含意是把共時方音和它標示的歷史音韻納入了一個縱橫坐標結構的邏輯系統(tǒng);若干表目的編制無不與方言調查成果與中古音比較有關,它們是可供查檢的語音工具。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并沒有結束中古音研究,更沒有結束由此而上推古音、下證今音的工作。[15]
南京大學張玉來教授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學術討論會作了《點檢廿世紀漢語音韻學通論性著作》的報告,認為:高本漢的這本書其影響之大在二十世紀罕有匹者。當乾嘉學派登峰造極,音韻學研究“山窮水盡”之時,高本漢這本書讓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路。高氏此書的意義不在于研究了一個《切韻》音系,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和一種方法的介紹———歷史比較法的觀念和方法。雖然他的某些觀點和對材料的處理方式上受到批評,但這本書應當是中國音韻學轉型為現(xiàn)代語言學之一門部的奠基作。書中許多的錯誤和不足,由譯者進行了改正。張玉來先生認為,高氏此書雖然存在各種不足,但其開創(chuàng)之功不可泯,中國音韻學研究能有今天的成就,高本漢是第一功。
總之,中譯本《中國音韻學研究》的出版,影響極大,其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該書是由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先驅和奠基者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三位巨人翻譯的,這是中國語言學史上最強大的翻譯團隊;二是該書的出版標志著現(xiàn)代音韻學的誕生,中國傳統(tǒng)音韻學被賦予了新內涵;三是運用“歷史比較法”研究印歐語之外語言歷史的成功著作之一,現(xiàn)代音韻學的許多重要論著都是對高本漢的許多結論加以補充或修改,也就是基本上是對高本漢學說的修正和改進,使中國語音學史日臻完善。該書為漢語音韻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范式,在漢語音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張靜河.瑞典漢學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94.
[2]羅常培.介紹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J].圖書月刊,1941,(1):7-8.
[3]萬毅.高本漢早期學術行歷與《中國音韻學研究》的撰作[J].中山大學學報,2007,(1):26-32.
[4]張世祿.治學嚴謹?shù)恼Z言學家趙元任先生[J].語文雜志,1983,(11):3.
[5][9][10][11][13]趙新那,黃培云.趙元任年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1.151.171.158-159.207.
[6]魏建功.《中國音韻學研究》———一部影響現(xiàn)代中國語文學的著作的一本讀后記[J].圖書月刊,1941,(1):6.
[7]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C].王為松編.傅斯年印象[J].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2-16.
[8]趙蔭棠.等韻源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315.
[12]蘇金智.趙元任學術思想評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12.
[14]馬軍.中國學術界譯介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篇目匯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12-425.
[15]李開.高本漢和他的漢學名著《中國音韻學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2,(10):86-92.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鼎湖延壽宮
2016-07-03
本文系國家語委2014年科研項目“民國時期蘇南語言學家對國家語文政策影響的研究”(項目編號:YB125-9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時期江南語言學家對中國語言政策和語言規(guī)劃的影響的研究”(項目編號:15BYY04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趙賢德(1969—),男,湖北仙桃人,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H0-0
A
1673-7725(2016)09-0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