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偉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鼻竇內鏡下鼻竇腫瘤切除的臨床療效
夏洪偉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 探討鼻竇內鏡下鼻竇腫瘤切除的臨床療效。方法 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選擇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診治的鼻竇腫瘤患者108例,根據(jù)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4例,觀察組采用鼻竇內鏡下鼻竇腫瘤切除術,對照組采用鼻側切開術,觀察兩組預后恢復情況。結果 兩組術后2周的鼻竇內鏡評分都明顯低于術前1 d(P<0.05),同時觀察組術后2周的鼻竇內鏡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2周的視神經(jīng)損傷、腦脊液鼻漏、顱內血腫、鼻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鼻竇內鏡下鼻竇腫瘤切除能促進患者的康復,手術對周圍組織損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值得推廣應用。
鼻竇內鏡;鼻竇腫瘤;并發(fā)癥;鼻側切開術;鼻竇內鏡評分
鼻竇腫瘤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可引起鼻竇相鄰結構的功能改變,也可發(fā)生局部浸潤或壓迫甚至遠處轉移[1]?,F(xiàn)代研究表明鼻竇腫瘤可由長期的慢性炎癥反復刺激產(chǎn)生,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惡性病變。鼻竇腫瘤的治療原則是手術切除,不過傳統(tǒng)的鼻側切開術對于患者面部損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多[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鼻竇內鏡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氣狀況和嗅覺功能[3]。本文具體探討了鼻竇內鏡下鼻竇腫瘤切除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選擇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診治的鼻竇腫瘤患者108例,納入標準:單側發(fā)病,鼻腔內均有腫瘤占位;經(jīng)過正規(guī)保守治療無效;年齡20~80歲,適合手術治療;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單側進行性鼻塞、膿涕或膿血涕、嗅覺減退或失嗅等;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存在顱腦手術外傷史,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先天無嗅覺、精神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其中男58例,女50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56.21±4.20)歲;平均腫瘤直徑為(2.67±0.45)cm;單發(fā)腫瘤80例,多發(fā)腫瘤28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年,平均為(1.42±0.34)年;臨床分級:Ⅰ級56例,Ⅱ級40例,Ⅲ級12例。根據(jù)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4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類似(P>0.05)。
1.2 方法:兩組根據(jù)患者疾病狀況可選擇局麻或全麻。消毒手術區(qū)域,患者仰臥位,頭抬起15°。觀察組:采用鼻竇內鏡下鼻竇腫瘤切除術,通過鼻竇內鏡確定中鼻甲起始部位,修整中鼻甲,黏膜鉗去除中鼻甲、中鼻道病變,除篩竇內全部氣房,恢復正常的鼻甲形狀,去除篩泡及鉤突,經(jīng)中鼻道進入前、后組篩竇,清除黏膜表面的間隔和病變,使表面平滑。剝離器切開膜部,鉗除篩竇與上頜竇后壁的間隔,清除上頜竇內的病變黏膜,鉗除額竇入口周圍的間隔,摘除各種腫瘤部位。對照組:采用鼻側切開術,自患側內眥做切口,向內至鼻小柱,向下到達鼻翼,剝離軟組織,鑿開上額突及鼻骨,完全暴露手術區(qū),徹底清除術腔內病變。兩組術后均以紗條進行術腔填塞止血,應用抗生素5~10 d,生理鹽水沖洗鼻腔1~2次。
1.3 觀察指標:①鼻竇內鏡評分依據(jù)鼻腔分泌物性狀、黏膜水腫情況、上皮移行情況、鼻腔黏膜顏色、有無息肉以及竇口是否開放情況等在術前1 d與術后2周進行評定,分為0~28分評分,分數(shù)越高,鼻腔狀況越差。②觀察與記錄兩組術后2周內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情況,主要為視神經(jīng)損傷、腦脊液鼻漏、顱內血腫、鼻腔粘連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SPSS14.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百分比表示,對比采用卡方分析;而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比
采用配對t檢驗,P<0.05代表有顯著性差異。
2.1 鼻竇內鏡評分對比:經(jīng)過評定,兩組術后2周的鼻竇內鏡評分都明顯低于術前1 d(P<0.05),同時觀察組術后2周的鼻竇內鏡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鼻竇內鏡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手術前后鼻竇內鏡評分對比(,分)
組別 例數(shù)(n) 術前1 d 術后2周觀察組 54 23.13±4.22 5.20±2.85對照組 54 23.09±3.98 11.84±3.14 P ->0.05 <0.05
2.2 并發(fā)癥情況對比:經(jīng)過觀察,觀察組術后2周的視神經(jīng)損傷、腦脊液鼻漏、顱內血腫、鼻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鼻竇腫瘤是鼻部常見良性腫瘤,局部呈侵襲性生長,長期不處理可形成惡性腫瘤。鼻竇腫瘤的病程頑固,纏綿難愈,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鼻塞、鼻臭、鼻出血,嚴重者可出現(xiàn)眼球運動受限、視力障礙等,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4]。
鼻竇腫瘤患者的治療原則應為手術切除,不過鼻竇腫瘤的預后由多種因素決定。鼻側切開術在早期應用比較大,但是損傷面大,面部遺留瘢痕,患者不易接受。鼻竇內鏡手術治療主要是通過解除氣體與嗅區(qū)之間的物理性阻塞,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改善和恢復鼻腔,維持正常的嗅裂微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嗅區(qū)的損傷,盡可能地保留鼻腔及鼻竇的正常結構和功能[5]。其對于患者的手術損傷小,降低了術中出血量,且不會留下瘢痕。本研究顯示兩組術后2周的鼻竇內鏡評分都明顯低于術前1 d(P<0.05),同時觀察組術后2周的鼻竇內鏡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鼻側切開術雖可獲得較好手術視野,但由于手術同時損傷了正常的結構,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多。且鼻竇腫瘤手術的手術范圍毗鄰顱底及眼眶,手術過程中很有可能損傷這些解剖組織,導致嚴重的預后[6]。內鏡手術具有能準確地辨別和徹底切除腫瘤、恢復快等優(yōu)點,也具有術野清晰、損傷小、安全可靠等優(yōu)勢[7-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2周的視神經(jīng)損傷、腦脊液鼻漏、顱內血腫、鼻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鼻竇內鏡下鼻竇腫瘤切除能促進患者的康復,手術對周圍組織損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值得推廣應用。
[1] 屈鳳勤.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及影響因素[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4):80-81.
[2] 董方箴,賈曉梅.單鼻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保留蝶竇黏膜30例[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6):4640-4641.
[3] 何子瑜.鼻內窺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6(21):27-28.
[4] 戴俊,懷德,徐敏,等.修正性鼻內鏡手術并中鼻甲切除系統(tǒng)治療難治性鼻息肉鼻竇炎[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5,16(15):30 43-3047.
[5] Szaleniec J,Wróbel A,Strūk P,et al.Smell impairment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evaluation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result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concerning olfactory function predictors[J]. Otolaryngol Pol,2015,69(1):33-44.
[6] 楊啟明.改良面中部翻揭術治療鼻腔鼻竇腫瘤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16):128-129.
[7] 蔣敏.鼻內鏡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療效及其對患者嗅覺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3(15):87-88.
[8] 白偉良,高鑫,譚海燕,等.鼻內窺鏡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價值[J].山東醫(yī)藥,2011,51(8):28-29.
R739.62
B
1671-8194(2016)32-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