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剛
摘要:在一大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的背景下,在職業(yè)性與生存性教育的境遇下,更加凸顯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在于:避免使人僅僅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或工具,而讓人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真正的人,從而能謀求個體現實人生的幸福,找到通達人性卓越的道路。只有當一個人樹立起對美善事物的追求,取得德性與德行的完滿,達到人性與人格的和諧完善,我們才說這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而藝術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和途徑:首先通過藝術教育能促進德性的提升。其次,通過藝術教育能促成人格的完善。
關鍵詞:應用型轉型 ?公共藝術教育 ?獨特價值
一、職業(yè)性教育與教養(yǎng)性教育的辨析
“從古到今,基本的教育類型大致為兩種基本傾向:一是教養(yǎng)性的教育,一是職業(yè)性或者生存性的教育,前者重在生命人格的完滿,后者重在個體現實生存的適應。當生存的競爭越來越多地成為個體發(fā)展的現實境遇,并把教育越來越多地裹挾其中,我們的教育就會越來越多地遠離教養(yǎng)性的教育,而更多地成了一種職業(yè)性的、生存性的教育?!雹倬驮?015年,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顯示出職業(yè)性教育在目前社會背景下旺盛的生命力。
職業(yè)性教育的必然性在于中國現實社會所趨,我們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由此而帶來的工具主義、功利主義的高漲,以及作為人的完整和諧的失落。當我們通過職業(yè)性、生存性的教育,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和生存能力之時,我們需要關注他們的精神是否也有家園,心靈是否也有安頓之所,他能否成為一個具有生命激情、生活情趣的具有獨立自由精神與完善人格的人,還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工具人或囿于狹隘的專業(yè)技術與職業(yè)范圍中的片面人。所以,在職業(yè)性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境遇下,我們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將擔負起使學生人格完善、人性和諧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應用轉型的生存性教育過程中,通過公共藝術教育來平衡兼顧教養(yǎng)性與人格完善。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規(guī)定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有條件的學校,應將任意性選修課程納入學分管理。任意性選修課程包括:作品賞析類,如《交響音樂賞析》《民間藝術賞析》等;藝術史論類,如《中國音樂簡史》《外國美術簡史》等;藝術批評類,如《當代影視評論》《現代藝術評論》等;藝術實踐類,如《合唱藝術》《DV制作》等。
但在很多高校,這些課程的開設情況和教學質量都不是很理想。一些學校沒有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程管理部門和教學機構,也沒有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缺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所需的專用教室和器材,這些現實條件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公共藝術教育獨特價值的凸顯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倍挥型ㄟ^藝術與人文的教育,才能避免人被作為機器或工具的悲劇。所以,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背景與境遇下,我們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得到凸顯。
1、通過公共藝術教育促進大學生德性的提升
道德是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它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一定社會經濟基礎服務的。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但所有道德思想觀念中對于美善事物的追求是其更為普適和本質的東西,所以,對美善事物的追求應是一個健全主體的德性體現。
縱觀歷史,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德性的提升與人性的和諧整全都曾經是古典時期教育的終極目標,現代社會的教育則轉向了為適應世俗化生活做準備。“當整個社會被嵌入到一個以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競爭為最顯著特征的市場之內的時候,教育迅速地從旨在使每一個人的內在稟賦在一套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得到充分發(fā)展的過程蛻變?yōu)橐粋€旨在賦予每一個人最適合于社會競爭的外在特征的過程。”②這樣,我們的教育就離德性的提升與人性的和諧整全越來越遠。
藝術及其教育的價值,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首先被認識到和加以利用的就是它的道德感化作用。在中國,古代關于藝術與道德關系的言論比比皆是。藝術教育能促進德性的提升,一方面在于藝術與道德一直以來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作為美育核心的藝術教育憑借其難以抵御的巨大魅力更是道德觀念的絕好載體。另一方面,藝術求美,道德求善,美與善往往相互統一并能相互遷移。在先秦典籍中,“美”與“善”兩個字在不少情況下是同義詞,美即善,善即美,高度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強調藝術在倫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是中國美學和中國藝術十分顯著的特點。我國近代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也指出:“道德與藝術殊途同歸。所差異者,道德由于意志,藝術由于感情。故‘立意做合乎天理的事,便是道德。‘情愿做合乎天理的事,便是藝術?!雹鄣赖碌男纬膳c提高往往與情感有關,與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有關。藝術對人精神美善的陶冶和提升,本身也是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標,兩者殊途同歸。
2、通過公共藝術教育促成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人的和諧全面的發(fā)展是所有教育的終極目標,全面發(fā)展首先體現為人格的完善。人格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其定義也多種多樣,簡單說來“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完善的人格就是指人的各種心理機能能夠和諧一致,彼此平衡協作,而在性情、氣質、能力等方面表現出的一種健康狀態(tài)?!雹?/p>
人們早就認識到藝術教育對人格完善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作用。德國哲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討論了藝術教育與人的發(fā)展,認為工業(yè)文明搗毀了人性的和諧,帶來了人的異化現象。職業(yè)分工把人限制在一種固定位置上,人性也發(fā)生了感性與理性、物質與精神、現實與理想、心與身、本能與意志等方面的分裂。面對人的異化,席勒提出審美教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活動的情感性、主動性和完整性能對現代社會分工造成的片面與偏狹進行有效的彌補,能使人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得到自由,靈與肉、意志與本能、感性與理性等對立的方面達到和諧統一。“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⑤席勒認識到了藝術教育對人的完整、人性的和諧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了藝術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系。他認為人應該得到全面發(fā)展,但是,異化勞動關系阻礙了全面發(fā)展。在分工越來越細的現代社會,勞動成為一種維持生計的手段,強制勞動使人變成了機器,喪失了主體精神,也就失去了審美愉悅。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應該是自由的人,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不是維生的手段,只有這時,人才能從社會分工中逃離出來,自由自在地進行審美活動——勞動者和藝術家不再分離,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因此,藝術教育對于促成人格的完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內容,它對人們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開發(fā)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可以豐富人的想象力,發(fā)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強人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四、結語
一個人,只有當樹立起對美善事物的追求,取得德性與德行的完滿,達到人性與人格的和諧完善,我們才說這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而藝術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因此,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正在于讓人成為和諧發(fā)展的真正的人,使人能夠謀求現實人生的幸福與完滿,找到通達人性卓越的路徑。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背景下,進一步重視和強調公共藝術教育的作用與價值,提升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比率與教學質量,才能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不至于本末倒置,喪失掉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
注釋
①劉鐵芳,《古典傳統的回歸與教養(yǎng)性教育的重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0頁。
②汪丁丁,《教育的問題》,載《讀書》,2007年第11期。
③豐子愷,藝術必能建國,《豐子愷文集(藝術卷四)》,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2頁。
④段宇輝,《藝術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8頁。
⑤[德]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