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斥鴳翱翔蓬蒿之間,不敢扶搖直上九萬里;葉葉相交通,仰頭相向鳴;獸懂獸言,鳥明鳥語:大自然是如此巧妙地隱喻君子三知——知命、知禮、知言。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蒙田在一篇名叫《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道:“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己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己懷有的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把自己看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完全不同”。蒙田所說的實際情況就是孔子所說的命,那么知命就是知道我們的實際情況是什么,根據(jù)我們的實際情況,我們要預估我們能做什么。設想,一個耄耋老人在小報小刊連豆腐干的文章都發(fā)表不了,居然做起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夢,這就是不知命了;又設想,一個年富力強的人,在文學方面屢屢獲得國際大獎,連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夢都不敢做,這同樣也是不知命。不知命不局限于蒙田所說的對自己的長處評價過高,也包含了對自己的長處有所忽視。挾泰山以超北海,這是不知命;跳起來可摘桃子,卻沒有摘,這還是不知命??鬃诱f,五十知天命,我們作為青春學子,應該早知命,能到什么山,咱們就唱什么歌。本可挑大梁,奈何做螺絲釘;本可慕鴻鵠以高翔,奈何檐下為燕雀?
不知禮,則無以立也。
別小看禮節(jié),它可是你安身立命的基礎。知禮的程度反映了你的修養(yǎng)層次,體現(xiàn)了你的人格品位。那些萬口傳誦的人不僅僅是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而是他們在與人的交往中知禮。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魯迅出國留學。這8年間,魯迅經(jīng)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1906年6月,魯迅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婚,在紹興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魯迅的文學成就萬眾矚目,但他的知禮更教人感佩。知禮當然不限于弟子尊師,還包括對其他長輩、平輩和晚輩施以相應的禮數(shù),做到長幼有序。我們還須知,不僅對熟人要知禮,對陌生人也要知禮;不僅在當?shù)刂Y,出門遠門,到了異鄉(xiāng)他國也要知禮。我們走到哪里,就讓知禮走向哪里。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我們的實際行動告訴這個世界: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為什么不知言,就不能知人呢?因為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化,“巧言令色,鮮以仁”,從語言我們可以看出誰是小人;君子形于內(nèi)、征于色、發(fā)于聲 、踐于途,也就是說君子不僅言為心聲,而且言行一致,我們自然從語言中看出誰是君子。即使語言偽裝了心靈,我們也可以從語言的蛛絲馬跡中去辨別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你想做君子嗎,請三知!
(指導老師: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