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44-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愛好與追求,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于學習活動,積極主動地在思品天地里尋知探秘。以下是本人針對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趣味性的策略,談一些粗淺認識。
1.初中思想品德課實施興趣教學方式的理論依據
1.1新時期教學教法理論。根據新時期教學教法理論,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轉變我們原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去探索未知領域,從而把學生由原來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主動建構者。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fā)現者和探索者,而采用趣味教學方式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這些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1.2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國家新時期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時期的課程功能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要重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以及學會做人等等。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理論知識教育外,更重要的要通過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探究和學習課堂情境,使通過一定的實踐來提高自己的品德認識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運用趣味教學法可以高效地達到新課標的這些要求。
2.列舉"趣味"教學案例
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恰當的案例,盡量做到案例的真實性和新穎性,這樣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和探索。
例如,教科版八年級上冊《一念之差與一步之遙》,該課中涉及到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qū)別與聯系。教師在講授時,切忌空洞的說教,應以鮮活的案例作為支撐。可以案說法,選擇典型的案例,在講解案例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違反行為的含義,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qū)別與聯系。以下是這堂課教學的簡要片段實錄:
案例:某學生李某,初一時經常曠課逃學,在家玩電腦,屢教不改。初二時在家長的嚴厲控制下,他無法在家玩電腦。為力爭去網吧上網,花完了零花錢就偷別人的手機和學校的電腦零部件去賣,結果被處以行政拘留。初三上學期他在網上結交了一些朋友,一起在社會上滋事生非。一天,為了哥們義氣他參與打群架,在斗毆中用利器把對手刺成重傷,李某受到刑罰處罰。
設問一:指出上述案件中,李某哪些行為屬于一般違法?哪些和行為屬于犯罪?
設問二:李某從一般違法發(fā)展到犯罪的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問題的情況精心分析、總結)
設問三:結合以上案例,討論分析李某為什么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如何遠離違反犯罪?(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提升)
該案例不僅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在一個案例中包含了一般違法與犯罪兩個點,適合幫助學生理解兩者的區(qū)別與聯系。不僅如此,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明確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樣,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避免了單純地講授,而是將知識融入案例和討論中,啟發(fā)了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逐步得出最后的答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點,有利于提高了課堂實效。
3.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趣味"神經
在這個新媒體當道的時代下,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不在是原先意義上的時髦問題了,這種教學方式對激發(fā)學生興趣、提供課堂教學效率確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程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勢在必行的。比如,在對《實現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且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因為一味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死記硬背只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多媒體平臺為學生呈現有關《香港回歸》與《澳門回歸》的記錄片,這樣學生就能夠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驗到國家統(tǒng)一的激動心情,并衍生出強烈的愛國之心。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但能夠加深初中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而且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注意的發(fā)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興趣為條件,而興趣對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學生主動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學生興趣,然而多媒體的使用也不能過度。因為即使是感興趣的東西,如果長時間刺激,也容易使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或轉入抑制狀態(tài),造成疲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讓多媒體與其他教學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證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
4.教師充分鼓勵學生的進步,讓學生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因此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了題為《我以性命擔保她行》的一篇文章。文中所涉及的關于教師如何評價學生的問題,引人深思。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國父親端木,四個月時間,他的女兒在美國就因為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才在不斷的進步和成長。這么短的時間,并不足以讓一個學生本身的素質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同的可能是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他得到的評價和激勵。女兒的美國老師說:"她在任何校園都會受到珍視。"當一個學生受到"珍視"的時候,和不被珍視甚至被忽略、被歧視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是會有所不同的吧。為什么中美教師對同一個孩子會有如此不同的評價?不同的評價將會帶來怎樣不同的結果?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獲得別人肯定的需要。欣賞和贊美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是人獲得信心的重要源泉。我們在教育生涯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會碰到林林總總的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見仁見智。但是,離不開這幾個字:"愛,信任、寬容"。
總之,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師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地探索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