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古代體育的仿生
在古人的心目中,熊是勇氣的象征,鶴是長壽的代表。
春秋戰(zhàn)國時,人們把模仿熊、鳥活動特點的“熊經(jīng)鳥申”,作為謀求強身、長壽的鍛煉手段;到了西漢,又發(fā)展到梟浴、緩蠼、鴟視、虎顧等伸展肢體的體育仿生;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導引圖》上,還發(fā)現(xiàn)有鷂背、猿滹、龍登、鶴口等仿生鍛煉形態(tài);后漢三國時期,名醫(yī)華佗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匯編出效仿虎、鹿、熊、猿、鳥動作的“五禽戲”,至今仍在廣大群眾中流行;晉代,名醫(yī)葛洪也創(chuàng)立了龍導、龜咽、鶯飛、蛇屈、兔驚等體育仿生名目。這些均對我國體育運動和醫(yī)療體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古代把摔跤稱為“角抵”,最初就是模仿野牛相抵的動作。猴拳更是借鑒猴子敏捷靈活、機智好動等特點,結合武術中的踢、打、摔、跳躍、翻騰等技巧而自創(chuàng)一體的拳術。同樣,鷹拳亦是如此。
運動技術的仿生
人類很早就羨慕青蛙有力的劃水動作。古人早在兩、三千年前,便模仿水中青蛙創(chuàng)造出蛙泳。1875年8月24日,世界著名游泳運動員M.韋布憑蛙泳橫渡了英吉利海峽,歷時21小時45分。
1936年以后,蛙泳又異變成蝶泳。人們觀察到,海豚游水時靠身體和尾巴不停地擺動,造成水浪后涌,產(chǎn)生提高游泳速度的反作用力。后來人們將模仿海豚創(chuàng)造的這種泳姿稱作“蝶泳”。
從游泳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人類模仿魚、蛙等動物的活動形態(tài),以不斷完善游泳技術的歷程。至于體操競技中的魚躍滾翻、燕式平衡、單杠貓?zhí)菍Ω鞣N動物千姿百態(tài)的模仿。
訓練方法的仿生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探索新的訓練途徑。具有世界先進訓練水平的日本長跑界,曾經(jīng)仔細總結過鹿上下坡的動作,認為鹿上下坡需要很大力量,動作難度大。為了挖掘人類這一方面的潛力,日本早稻田大學田徑部最先提出“山坡訓練法”。上世紀80年代初,南斯拉夫800米賽跑選手薩維奇,在訓練時常采用牽拉500千克重的車上坡跑的手段,有效提高了腿部力量的耐久力。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袋鼠一類的動物在提高其奔跑速度時,跨步頻率幾乎保持不變,以保證肌肉維持最佳收縮效率,減少能量消耗。人們從而創(chuàng)造出“平均速度訓練法”,現(xiàn)已廣泛運用在田徑和游泳的中長距離訓練中。蘇聯(lián)女子400米跨欄運動員塔吉雅娜·捷蓮采娃,在漫長的運動生涯中一直為探索訓練方法而苦惱。在她年近30歲并當了母親時,終于學會了“平均速度訓練法”,使她在1977年和1978年的跨欄比賽中,連續(xù)兩次打破了世界紀錄。
運動器械的仿生
看看體操運動器械中的木馬、鞍馬和山羊,以及現(xiàn)代潛水運動中廣泛采用的蛙鞋、手蹼和腳蹼等等器具,我們不難找出其模仿的動物原型。
蒼鷹在高空翱翔時,能根據(jù)不同飛行姿勢調(diào)節(jié)羽毛相對氣流的位置,從而提高升力與阻力之比。人們因此仿制出一種高級滑翔機,能在萬米高空飛行1000多千米,留空時間曾達50多個小時。
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用椰子殼做的摩托車運動員頭盔是最安全的頭盔,因為椰殼吸收震蕩的能力遠比任何其他頭盔強。人們因而努力研制出一種盡可能與椰殼相似的纖維結構塑料,從而更好地保護了運動員的安全。
體育建筑的仿生
為了開闊觀眾的視野,建造龐大的現(xiàn)代體育館需要一改昔日的建筑方法,盡量減少或不使用支撐屋頂?shù)闹雍头苛骸a槍@個難題,科學家恰恰從小小的、毫不起眼的雞蛋殼中求得了答案。
科學家發(fā)現(xiàn),蛋殼具有驚人的強度,從而研制出了一種新的混凝土構件——“殼式”弧形屋頂。這種混凝土屋頂?shù)膹姸群喼绷钊穗y以置信:厚度不過7厘米,竟能橫跨約75米的距離而不斷裂。
加拿大建筑師模仿橢圓海螺殼結構,成功地建造了可以容納7.4萬名觀眾的立體運動場。
人們還根據(jù)動、植物細胞內(nèi)液體和氣體對細胞壁的壓力,即所謂“液柱靜壓力”的原理,建造出了各種使用尼龍等人造纖維外殼的充氣體育館、充氣泳池等。
或許,在不久的未來,人們還將模仿葉脈設計,建造出更多美觀輕巧、牢固穩(wěn)定的新型體育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