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國榮
?
中共黨報典型報道源考*
■ 熊國榮
目前學界關于中共黨報典型報道源頭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通過全面細致地考察改版前的延安《解放日報》、《新中華報》(舊版和新版)和《紅色中華》,發(fā)現了許多典型報道,證明中共黨報典型報道的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紅色中華》,而不是之前認為的改版后延安《解放日報》對吳滿有的報道。這些典型報道產生的根源是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社會文明程度不發(fā)達。
典型報道;吳滿有;《紅色中華》;《新中華報》;《解放日報》
檢視研究文獻不難發(fā)現,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將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報》關于吳滿有的報道看成是中共黨報的首篇典型報道。需要反思的是,這個共識是否以嚴格的歷史考察作為基礎?吳滿有報道之前是否存在典型報道?這些疑問如果能夠求證于史實,不但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全面地厘清中共黨報典型報道的歷史源流關系,而且對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其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有所啟發(fā)。
吳滿有如何被認定為是第一個典型人物的?實際上,由于吳滿有被認定有叛變情節(jié),解放后發(fā)表的文章連吳滿有的名字都很少提到。通過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在文中提到“吳滿有”的文章,最早是《報告文學的幾個要求——夏衍同志在報告文學座談會上的發(fā)言摘要》,夏衍在談到選擇報告文學寫作對象標準的時候,從反面意義上提到了吳滿有,但是沒有認定吳為第一個典型人物。①最早提到作為典型人物吳滿有的,是鄭遠(《經濟日報》原總編輯安崗的筆名)1982年發(fā)表的《論典型宣傳》,該文認為:“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報》在毛澤東同志的啟發(fā)和倡導下,把吳滿有多開荒、多打糧的消息登上了頭版頭條,開創(chuàng)了我國報紙把普通勞動者的事跡登上頭版頭條的先例。”②由于安崗本人較大的學術影響力,這個相對比較謹慎而準確的提法得到了廣泛認可,不過它后來卻被演變成為“吳滿有報道是中國首篇典型報道”之類的觀點。例如,張威教授在《典型報道:淵源與命運》一文中明確提到:“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報》有關模范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報道被認為是中國的首篇典型報道。”③
根據以上梳理,可以確定,認為吳滿有報道是中共黨報首篇典型報道的觀點不是建立在嚴格的史料考察基礎之上的。因此,要追溯中共黨報典型報道的源頭,一定要系統(tǒng)考察吳滿有報道之前的中共黨報。中共黨報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黨上海發(fā)起組改組的《新青年》,此后,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它隨著國際國內、黨內黨外斗爭形勢的變化而曲折發(fā)展,逐步構建起一個龐雜的體系。既有“不完全黨報”,也有“完全黨報”;既有蘇區(qū)、邊區(qū)、解放區(qū)的黨報,也有國統(tǒng)區(qū)、租界甚至海外的黨報。即使是處于最重要地位的中共中央機關報,也經歷了《向導》周報(1922.9)、《紅旗》(1928.11)、《紅旗日報》(1930.8)、《紅旗周報》(1931.3)、《紅色中華》(1931.12)、《紅星》(創(chuàng)刊于1931年12月,在長征途中代替《紅色中華》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1937.1)、《解放日報》(1941.5)和《人民日報》(1948.6)這九個發(fā)展階段。④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對吳滿有報道之前的所有報紙逐一進行考察,只能考察其中影響最大、同處于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新中華報》《解放日報》。
為了增強說服力,本文必須先交代一下典型報道的判定標準。關于典型報道的界定,有許多說法,比較受公認的是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上的說法:“典型報道是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突出事物的強化報道?!痹撧o典對此進行了具體解釋:“普遍意義,是指代表事物的面要寬,影響要大,包含思想意義,教育意義,借鑒意義,它是成為典型的基礎;突出,主要是指同類事物中最先進的事物,也包含一些轉變型的事物,以及少數最惡劣的事物。典型報道的強化,有些是根據當時上級的中心工作或受眾的反應,由新聞機構著意形成的,有的是由于某些事物備受青睞,引起各新聞機構共同注意而形成的?!雹葸@三個關鍵詞其實就是判定典型報道的三個標準。其中,第一個標準“普遍意義”通常指的是合乎主流意識形態(tài)訴求的意義,因此它暗含了典型報道的宣傳性目的和動機,意味著它的驅動力量主要不是來自媒體自身,而是來自上級部門。從這個意義上說,“典型報道是宣傳性報道方式,即為了達到宣傳推廣的目的才在同類事物中選擇典型的事例”⑥。第二個標準往往表現在“突出”報道機構賦予報道對象的榮譽稱號上,例如“模范”“楷?!薄坝⑿邸薄鞍駱印钡鹊?這也是識別典型報道的重要標記。第三個標準往往表現在“強化”典型報道的標題字號、所占版面面積、所在版面位置、是否配圖、是否配評論等指標上,如果是重大典型,各報往往還上下聯(lián)動,統(tǒng)一口徑,長時間、大規(guī)模加以報道。依據這三個標準,就能對一個報道是否是典型報道進行準確判斷。
首先來看吳滿有報道之前的《解放日報》。該報創(chuàng)刊于1941年5月16日,在吳滿有報道之前已經發(fā)行347期,共發(fā)表典型報道約40篇,篇數占總期數的12%。表1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
表1 吳滿有報道之前《解放日報》代表性的典型報道
用上述典型報道的判定標準進行衡量。首先,它們對于落實陜甘寧邊區(qū)黨政重要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思想意義、教育意義、借鑒意義”;其次,報道對象都是同類人物或集體中的先進代表,因而具有“突出性”;第三,報道所占的版面面積都比較大,有些還配發(fā)評論、有些還連載,因而屬于“強化”報道,所以,上表所列篇目都是嚴格意義上的典型報道。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報道之所以大部分都位于第四版,乃是因為《解放日報》改版前有固定的“重外輕內”的版面編排模式。
不難發(fā)現,在上述11篇報道中,《把酒話春耕》和《問稼于老農》兩篇報道與吳滿有報道極為相似,報道對象都是春耕中的勞動英雄,報道背景都是春耕運動,證據就是《解放日報》1942年2月16日的報道《邊區(qū)政府公布 從今天起到五月底止春耕運動是中心工作》,這也促成了三篇報道共同的宣傳意圖。另外,《把酒話春耕》的作者莫艾,也正是首先報道吳滿有的記者,而且這兩篇報道都配發(fā)了評論。當然,吳滿有報道還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其所在版面位置是頭版頭條,但是,能出現在頭版頭條位置的典型報道數量是很少的。例如吳滿有報道之后兩個月(1942年5、6月),典型報道約有30篇,上了頭版的只有3篇,占10%。
另一個重要發(fā)現是,被許多人認為是吳滿有報道之后才樹立起來的典型——南區(qū)合作社、南泥灣、狼牙山烈士其實早就有多篇報道。南區(qū)合作社的報道見上表,據這篇報道稱:“高副主席(高崗)曾經指出:‘像南區(qū)合作社這樣的例子是值得發(fā)揚的,全邊區(qū)的合作社應該向它學習,向它看!’”,這充分顯示了報道對象的“典型”意義。
我們再來看《新中華報》的報道?!缎轮腥A報》分舊版和新版,舊版是《紅色中華》的延伸,而新版與改版前的《解放日報》極為相似,因此二者在辦報理念、報道內容上都有很大不同,應該分別加以考察。
新版《新中華報》從1939年2月7日開始出版,至1941年5月15日???共出版230期,共發(fā)表典型報道約43篇,篇數占總期數的19%。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如表2)。
舊版《新中華報》出版時間是從1937年1月27日至1938年12月25日,共出版150期。它基本上是沿著《紅色中華》的脈絡發(fā)展的,不但沿用原《紅色中華》的期號,而且最初的主要內容和版面安排也與之保持了連續(xù)性,只是為了國共合作的需要而更改了名稱而已。⑦該報的典型報道雖然篇幅不大、代表性篇目不多(見表3),但是總體數目很可觀,共約98篇,篇數占總期數的65%,遠遠超過新版《新中華報》。
表2 《新中華報》(新版)代表性的典型報道
表3 《新中華報》(舊版)代表性的典型報道
最后我們來看《紅色中華》。該報1931年12月21日創(chuàng)刊于江西瑞金,1937年1月25日終刊,共出版324期,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政權的第一個中央級機關報。
《紅色中華》共刊登典型報道約210篇,篇數與總期數之比為65%,這個比例與舊版《新中華報》一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紅色中華》與舊版《新中華報》的高度相似性。其中刊登在頭版的共65篇,占所有典型報道的31%;作為頭版頭條的共19篇,用頭版整版進行報道的共3篇,兩項合計22篇,占所有典型報道的10%。上述指標顯示《紅色中華》非常重視典型報道。表4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
從表4可知,典型集體是該報典型報道的主要對象。正如建國后“農業(yè)學大寨”、“工業(yè)學大慶”一樣,在擴紅、節(jié)省、春耕等運動中,興國、瑞金等模范縣成了其它縣學習模仿的榜樣。典型個人雖然也經常被報道,但是所占的版面位置沒有這么強勢,更沒有出現在頭版頭條的情況。因此,安崗說吳滿有報道開創(chuàng)了普通人上頭版頭條的先例,這是準確的。
《紅色中華》對典型報道的重視程度,除了直接表現在上述指標外,還間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開辟《紅板》、《紅匾》等激勵性專欄。第46期刊登《緊急戰(zhàn)爭動員中的“紅板”名單》稱:“紅板是革命競賽上用的一種鼓勵方法,譬如在一個競賽中,哪些同志的成績最好,在一個紅板上就把這些同志的姓名登出來。”《紅板》、《紅匾》專欄共出現約30次,每次刊登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的名單,數額從幾個到幾千個不等。這種激勵手段的效果從一個事例可以看出來。第125期第3版刊登《關于登載紅匾答瑞金縣委及經濟戰(zhàn)線上的戰(zhàn)士們》,述及由于需要登載的名單太長,《紅色中華》提高了刊登標準,僅僅“個別特殊的光榮例子”才刊登,絕大部分名單未能上報,引起已經退還公債人的不滿,“說要把公債退還給他們”??梢?《紅板》、《紅匾》這些專欄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第二,采用新聞集納的形式,圍繞一個報道主題,將關于先進人物、先進集體的新聞簡訊集納到一起,增強報道聲勢。每篇報道單獨來看,因其報道強度不夠,夠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典型報道,但是已相當近似。例如236期第6版在《光榮例子廣播臺》這個總標題下,報道了《興國東村區(qū)的英雄們》、《興國是慰勞新戰(zhàn)士的模范縣》、《耐心說服的好例子》等六則簡訊。這種新聞集納共出現二十多次,其中多次所占的篇幅為整版或接近整版。
表4 《紅色中華》代表性的典型報道
第三,大量使用“模范”“英雄”“光榮例子”“優(yōu)勝者”等激勵性詞語。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模范”,例如模范戰(zhàn)士、模范連、模范營、模范團、模范師、模范赤少隊,模范鄉(xiāng)、模范區(qū)、模范縣,模范合作社、模范互助社等等,僅僅出現在標題上的“模范”一詞就不少于208個,還有許多出現在正文中。我們知道,“模范”與“典型”的詞義幾乎是相同的,因此,“模范”一詞的高頻出現,充分體現了《紅色中華》進行典型報道的沖動。
第四,組織競賽以樹立模范。例如,第74期第三版提出競賽口號“三天激增近千元,大家來競賽,看哪一個先突破二萬元,哪一個便是一等拿麼溫(第一名)”,第114期第二版報道《本報舉行模范縣選舉運動 看誰是擴大紅軍第一縣》。
總之,通過這個長時段的梳理,我們可以確認,典型報道從原蘇聯(lián)傳入中國,不是始于延安《解放日報》,更不是始于吳滿有報道,而是至遲不晚于《紅色中華》。
意識形態(tài)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取決于經濟基礎,典型報道作為宣傳方式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因此,探討典型報道產生的根本原因,最終還是要考量特定時空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在這些經濟因素制約下人們的文化、思想水平。正如陳力丹指出,無論是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典型報道,還是列寧復興的典型報道,或我國傳統(tǒng)的典型報道,都是“文明程度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的產物”。⑧的確,《紅色中華》、《新中華報》、延安《解放日報》等報紙所在的革命根據地,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文明指標不高的地區(qū)。
那么,社會文明程度不發(fā)達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為什么會產生典型報道呢?因為此時的社會主義者為了完成肩負的革命任務,不但在主觀上有著宣傳需要,而且在客觀上擁有宣傳條件,一旦主客觀條件同時具備,典型報道就必然產生;而如果不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典型報道就不可能產生。如果簡單回顧一下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就能對此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障肷鐣髁x者出現于16世紀,在此后長達三百年的過程中,他們雖然也有宣傳自己主張的主觀需要,但是由于當時沒有產生大眾媒介或他們沒有掌握大眾媒介,因而不可能推行典型報道。直到19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圣西門、傅里葉、歐文及其追隨者出現之后,典型報道才產生。圣西門主義者辦起了合作社,傅里葉主義者開辟了名為“法倫斯泰爾”的共產主義移民區(qū),歐文創(chuàng)辦了新型工廠“新拉納克”,與此同時,他們掌握的報刊大量地、連續(xù)地報道這些試驗點的經驗和做法。⑨這些報道的目的是希望讓這些試驗點成為其它地區(qū)的榜樣,正如歐文所希望的那樣,“即將建立的第一個團結合作的新村,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我國和世界各國所有其他新村的典范”,無疑這些報道都是名副其實的典型報道。
一旦宣傳條件具備,典型報道能否產生主要取決于宣傳需要,正如有人指出,“新聞典型之所以有一天能成為典型,是因為黨的政治宣傳需要這種典型”。在中國共產黨紅色政權建立、發(fā)展和鞏固的長期而艱難的過程中,無論是出于紅色政權自救圖存的目的,還是出于拯救國家民族的愿望,中國共產黨都必須借助積極的政治宣傳和動員。因而,在從《紅色中華》到延安《解放日報》的發(fā)展過程中,典型報道都始終存在。當時局嚴峻危及紅色政權生存的時候,政治動員的需要顯得特別迫切,典型報道產生的必要性也顯得特別大。例如,在《紅色中華》時期,中國共產黨雖然在革命根據地成功建立紅色政權,但是在面臨著擴大紅軍、發(fā)展生產、建設和鞏固政權的重任,在外面臨著國民黨越來越兇猛的“圍剿”,非常迫切地需要激發(fā)根據地人們參與各項工作的積極性。因此,黨政工團在《紅色中華》第49期聯(lián)署發(fā)表一個《特別通知》,明確提出:“為適應目前日益開展的革命戰(zhàn)爭的需要,為著加緊對全國蘇維埃運動的指導,尤其是在粉碎敵人的四次圍剿與大舉進攻的緊急動員中,為著更擴大與深入政治動員,我們認為健全我們的機關報——紅色中華報——是極端必要的。”健全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報道典型集體和個人,以激勵動員其他集體和個人。
當然,特定的宣傳需要之所以會選擇典型報道方式,和這個宣傳方式本身的特性也有關。宣傳方式天然不是典型報道,但典型報道天然是宣傳方式,因為典型報道通過“用事實說話”的方式,具有無可辯駁的勸服力量。費爾巴哈認為,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律法的作用不如模范,“律法只對理智講話,它直接跟私欲相對抗;與此相反,模范卻順應強烈的感性欲望,順應不由自主的模仿欲…模范有著魔術般的力量”。模范(或者說典型)的這種威力是很容易感知到的,黨報既然意在提升普通民眾的思想認識水平,那么選擇典型報道方式也是自然而然的。
傅斯年倡揚的“史學便是史料學”往往被認為過于偏激,但是史料對于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是無論哪一個研究者都予以承認的,即便是在治史觀念上與傅斯年存在很深分歧的錢穆先生,也明確提出“治史先重事實”,因為“事實可以范圍理論,而理論不足以改變事實”。本文是對上述治史理念的一次實踐。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考察中國紅色政權建立之前創(chuàng)刊的中共中央機關報,以及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其它重要報紙,如《紅星》報(1931.12,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機關報)、《晉察冀日報》(1937.12,自1938年8月成為中共晉察冀邊區(qū)黨委機關報)等。當然,如果條件具備的話,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黨報也應該加以考察。在此基礎上,我們就有可能對典型報道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源流關系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也有可能對典型報道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內在機理有更深入的認識。
注釋:
① 朱寶蓁、吳培華:《報告文學的幾個要求——夏衍同志在報告文學座談會上的發(fā)言摘要》,《新聞業(yè)務》,1963年第Z1期。
② 鄭遠:《論典型宣傳》,《新聞戰(zhàn)線》,1982年第3期。
③ 張威:《典型報道:淵源與命運》,《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年第2期。
④ 盧文斌:《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歷史沿革》,《新聞戰(zhàn)線》,2008年第1期。
⑤ 甘惜分主編:《新聞學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頁。
⑥ 劉建明:《現代新聞理論》,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頁。
⑦ 熊國榮:《版面安排及調整:從<紅色中華>到延安<解放日報>》,《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1期。
⑧⑨ 陳力丹:《陳力丹自選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158頁。
(作者系贛南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中央蘇區(qū)紅色文化傳播的源流研究”(項目編號:15KF06)、江西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共黨報源流關系研究:從《紅色中華》到延安《解放日報》”(項目編號:12XW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