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功彥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季米特里·卡波林《第二交響曲》主題與和弦研究
楊功彥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俄羅斯當代作曲家季米特里·卡波林的《第二交響曲》是一部基于現代作曲技法與傳統(tǒng)作曲技法相結合的作品。特別是這部作品的主題,既有基于序列音樂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的序列主題,也有基于傳統(tǒng)作曲技法的非序列主題;和弦既有傳統(tǒng)和弦的使用,也有現代和弦的使用。這充分的反映了作曲家此種創(chuàng)作理念。本文通過對作品的主題與和弦研究,希望對筆者的創(chuàng)作有一起積極的影響。
季米特里·卡波林;第二交響曲;主題;序列;和弦
作品第一樂章為無調性樂章,速度為中板。序列在這個樂章有很大作用;第二樂章為有調性樂章,速度為慢板。之所以稱為有調性樂章,是因為此樂章和第一樂章相比較,有了更多的調性因素,而不是因為這個樂章的和聲從頭到尾都是功能性的?,F代專業(yè)作曲家的作品并不是純碎無調性,而是在其中有調性因素,哪怕調性因素只是體現在旋律或者動機方面,都可以稱為有調性作品,這一點一定要區(qū)別用傳統(tǒng)作曲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第三樂章又是為無調性樂章。
(一)序列主題
1.第一樂章序列主題
第一樂章中的序列如下:(譜例1)
在上例中,序列的第一號音到第六號音,可以構成G大調,雖然作為G大調的主音G沒有出現,但是其他6個音都出現了。第七號音到第十二號音,若我們把升降音作等音的變換,就會看出后6個音構成了bA大調。
從上例中可以看到第一號音到第三號音為大三和弦,第一號音到第四號音可以構成一個G大調的屬七和弦,第十號音到第十二號音為減三和弦,也可以暗示調性,所以此序列為調性序列。但是從四號音到十號音之間的音程度數分別為小二、純五、小二、大二、小三、小二,增強了這組序列音之間的傾向性(因為有三個小二度音程),所以,此序列的兩個明顯特點是首位適合縱向分布,中間適合橫向運動。
事實上,作曲家在樂曲的開始,也是這樣的做的: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先后進入,演奏出D,#F,A,C這四個音;之后,雙簧管獨奏奏出序列剩下的九個音。最后一個#C連接首音D,又恰好形成了一個導音到主音的進行,調性增強。序列的第二次陳述還和第一次一樣,提琴組和巴松,單簧管演奏出D,#F,A之后由單簧管奏出其后各音,同樣還是#C連接D。用這樣的方法,樂曲陳述了4次序列。
在這里,作曲家對于序列的前三號音也是非常重視。由于這三個音可以組成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三和弦,在整體第一樂章中,這個大三和弦出現的時候,都是以單獨的長音先后出現,處在無調性樂章之中的這個大三和弦就很容易讓我們的聽覺發(fā)現,被聽覺上認定為一個段落部分的開始,所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比如下例,長笛和第二小提琴奏出D,之后中提琴和單簧管奏出#F,雙簧管和第一小提琴最后奏出A,在這個和聲背景之下,沒有任何旋律和聲部再進行。第70小節(jié)也是這樣的情況,第一小提琴第一聲部和第二小提琴奏出#F,大提琴奏出A,第一小提琴第一聲部奏出D。
2.第三樂章序列主題
此序列由鋼琴第一次奏出,這個序列每相鄰的兩音都是三度以內的音程,其中只有兩個三度音程,其余全為二度音程。比第一樂章剛開始就給人以三和弦,讓人感覺很溫暖的序列,此序列更讓人感到緊張、陰冷。
這個序列從1號音到12號音之間的音程分別是大二度、小二度、小三度、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若把這些音沒相鄰三個音作為一個音組,一共可構成十個互為交錯的音組。它們屬于三種結構,如下:(譜例2)
音組a = 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音組b = 小二度+小三度+大二度;音組c = 小二度+大三度+小三度。任何一音組都沒有構成大、小三和弦和屬七和弦,其中大多數音組都包含連續(xù)的大二度與小二度,這不僅排除了調性的可能,而且還帶來了和聲的緊張度,所以此序列為無調性序列。
(二)非序列主題
第二樂章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旋律性主題,一個是動機性主題。
旋律性主題由雙簧管奏出,悠揚,舒緩。雖然背景上的音響仍為線性流動的音響,而且不協(xié)和,但筆者還是可以觀察出它的調性。如果把#A,#F,#G看作是調號,那么這段旋律就屬于#f和聲小調。而且我們還可以分析作為伴奏織體的弦樂組。低音提琴更多是在#F和A兩音之間進行,大提琴則主要圍繞#C來進行,第一小提琴圍繞著A,第二小提琴圍繞#F,我們把這些音縱向排列起來,正好是#f小調的主和弦。而長笛作為雙簧管的對位補充旋律,也在加固著#f小調的調性。在第16小節(jié),主題在a和聲小調上陳述,弦樂組還是依舊用同樣方式演奏a和聲小調主和弦的同時,長笛、單簧管和巴松也在繼續(xù)加固調性。如果我們只看單簧管和巴松這幾小節(jié)的譜子,會感覺作曲家就是在創(chuàng)作傳統(tǒng)風格的作品;如果我們把弦樂組的譜子加以簡化,去掉經過音和輔助音等和弦外音,再把節(jié)奏整齊化,就會發(fā)現,這幾小節(jié)就是兩個調的主三和弦。
動機性主題和旋律性主題有著明顯的不同。速度稍比旋律性主題快,性格更加活躍靈動。動機性主題由木管組奏出,分為兩部分。單簧管和巴松為前部分先奏,長笛和雙簧管為后一部分,在第三拍奏出。
這里的傳統(tǒng)三和弦,并沒有和聲功能上的意義,只是結構為三度疊置的三音和弦。低音提琴第一小節(jié)用波奏的形式演奏出了C、E、G這三和音,如果把這三個音縱合化,就是一個大三和弦的結構,之后的第三小節(jié)的bB、E、G三音也縱合化之后,就是一個減三和弦的結構。大提琴在第二小節(jié)與第四小節(jié)也是如此。這些分解的三和弦,從聽覺上并沒有明顯顯示出三和弦的感覺,那么下例不只在和弦結構上,而且在聽覺上也能聽能使聽者感受的到。
譜例15中第二小節(jié),除了Vip是旋律性演奏,其它聲部都在此小節(jié)的第一拍演奏長音或者八分音符,筆者縱向觀察這些音,發(fā)現除了第二小提琴有一個E音,其它所有的音都是D、#F、A這三個音,而且各個聲部在前一小節(jié)的最后一個音都解決到這三個音,形成了一個D大調D—T的進行。雖然這個過程只是短短一小節(jié),但在和聲功能不明顯的作品中,還是比較突出的。
(二)三度高疊和弦
三度高疊和弦因為還是保持和弦各音的三度關系,是以傳統(tǒng)方式構造的,但又因其和弦音比較多,功能不確定,不協(xié)和度比較高,所以這些和弦還是被現代作曲家經常用到。
鋼琴就有是一個明顯的三度高疊和弦。鋼琴演奏的各音,筆者按照三度關系疊置排列,就是A、C、bE、G、bB、bD,為一個十一和弦。
另一種現象是整個木管組和銅管組都在演奏的長音,把木管組的音縱向組合就是C、bE、G、bB、D,為一個九和弦,銅管組的音縱向組合就是A、E、G、B,是一個缺三音的九和弦。
(三)音塊化和弦
若干個相鄰的音以縱向結合方式構成的和弦稱之為“音塊”,這種和弦結構的頻繁使用,使得和弦內部的密度達到極致。
在《第二交響曲》中,作曲家也是頻繁的使用這種音塊化的和弦。這個和弦就是C、D、E、#F、#G、#A,這六個音每兩個音都是相鄰的二度,而這一小節(jié)第四拍后半拍的各音則是C、D、#D、E、F、#F、#G、#A、B,這九個音每兩個音也是相鄰的二度,這個音塊和弦不僅比上一個音塊和弦多了三個音,而且上一次和弦兩音相鄰是大二度關系,而這個九音音塊和弦又多了四個小二度,所以其音響的不協(xié)和程度更高。
十二音序列寫作已經誕生好多年,雖然像勛伯格、韋伯恩那么嚴格的寫作十二音序列作品以不多見,但是作品主題由序列寫成又是大多數作曲家通用的手法,用序列作為樂章或者作品中暗含的動機也已經是現代作曲家的共識,因此,對于現代作品,特別是無調性作品的主題與和弦研究,應更加從序列的角度上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