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映
試述《道德經(jīng)》對今人的啟示
孔 映
《道德經(jīng)》作為道家的一篇經(jīng)典名著,其作用不容小覷。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共八十一章,五千言,卻包羅萬象,涵蓋哲學、倫理學、軍事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他從國家、社會、人生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思考,不論是對古人還是今人,以及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是一篇影響深遠的哲學巨著。
老子 《道德經(jīng)》 啟示
《道德經(jīng)》流傳了兩千多年,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卻經(jīng)久不衰,尤其對人類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養(yǎng)生、個人修養(yǎng)以及職業(yè)道德都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特別是在今天這樣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更應該多讀讀《道德經(jīng)》,領(lǐng)悟其中的哲學奧妙,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學會為人處世之道。
“道”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核心哲學思想,據(jù)統(tǒng)計,“道”字在文章中一共出現(xiàn)了76次,可謂是整本書的重要內(nèi)容。老子所說的“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道”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解釋,老子用它來解釋宇宙萬物,他把虛無縹緲的“道”解釋為哲學意義上的“道”,真是玄妙至極。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jīng)》第一章)能夠用言語解說的道理,就稱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夠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稱不上是恒常的概念。老子所說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因為方便稱呼所以才稱之為“道”。老子在這里是告訴我們不要太過于看重概念,就像我們身上虛無的重擔,對名利、金錢、地位、名聲等的盲目追求,我們應該學會適當?shù)胤畔?。老子也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大道永遠順其自然而無所作為,卻又沒有什么事是它做不了的。
老子極具有哲學情懷,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道德經(jīng)》一書中充滿了很多哲學思辨內(nèi)容?!肮视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ǖ诙拢┦挛飪?nèi)部與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世界上并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ǖ谖迨苏拢┟苤氖挛镌谝欢l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所以我們應努力把壞事變成好事,常懷一顆樂觀曠達的心,只要不放棄,就一切皆有可能。也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保ǖ诙拢┪捅H?、弓屈和伸直、不滿和盈溢、陳舊和新生、缺少和獲得、貪多和迷惑,是事物正反兩方面所包含的辯證法思想。
做人做事,千萬不可把事情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有余地,如果走向極端,那將是一大禍患!吃飯要吃七分飽,做生意也是一樣,切莫過分逐利,凡是要做到適可而止?!笆且允ト巳ド?,去奢,去泰?!保ǖ诙耪拢懊嗉扔?,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保ǖ谌拢┟c生命、財富與生命、得名享利與保全生命,哪個更重要?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卻不乏有很多人為了名譽地位乃至金錢喪失了生命,近年頻頻曝出很多貪官污吏,都是過分的追名逐利,不知足、不滿足。老子告誡我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ǖ谒氖恼拢┲灰軌蚨脻M足,順其自然,不貪婪,那么自然不會有什么恥辱和失敗,只要能夠懂得適可而止,不為己甚,那么就不會走向滅亡,自然也就會保持長久。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ǖ谒氖拢]有什么禍患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沒有什么過錯比貪得無厭更大的了。所以,知道滿足,就會永遠滿足了。“知足”是“寡欲”的具體表現(xiàn),道家把知足看得極其重要,認為其可以決定人的榮辱、生死、禍?!惚旧砭褪且环N幸福。不管你是身居高位要感到滿足,還是做普通百姓也應該感到滿足;春風得意時要感到滿足,身處逆境也要滿足;腰纏萬貫要滿足,身無一文也要滿足……如果過分地追逐金錢、地位、名譽利益,終將會走向自取滅亡的地步。一個人總是為滿足欲望而忙碌,為未得到而煩惱憂愁,那他活得太愚蠢、太辛苦太累了,這樣的人生不值得,真正聰明的人,活得輕松,活的灑脫,活的快樂。
柔弱的事物看起來特別容易被摧毀,但是其卻蘊蓄著無形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有時即使是最剛強的東西也無法抵擋,就像“水滴石穿”。諸葛亮曾說:“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比说男愿駪摼邆鋭倧?、剛烈,但不固執(zhí)己見,溫和、柔順但不軟弱無力,對付一個經(jīng)常大發(fā)脾氣的人來說,“以柔克剛”是其最好的辦法?!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第七十八章)水表面上最為柔弱,但卻可以穿山透石、毀舍掩田,任何堅強的東西都無法阻擋它,也無法戰(zhàn)勝它。一個人不可太過剛硬,特別是不能固執(zhí)己見,要學會先低頭。柔弱并不代表著無能,對于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里,如果我們要戰(zhàn)勝對方,就應該避敵鋒芒,以溫和的手段制勝,時刻保持頭腦冷靜、鎮(zhèn)定泰然的態(tài)度,這不僅在職場里如是,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對人都應該謙卑和順。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保ǖ诹哒拢├献訌能娛聦W的角度談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這對于往后許多兵法家都有借鑒意義,在行兵作戰(zhàn)時,聰明的將領(lǐng)都懂得以退為進的作戰(zhàn)方略,那么,在為人處世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多學習以退為進、退守、居下的原則。當與人發(fā)生沖突時,“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很難客觀地分析問題,不妨“退一步海闊天空”。不管是做事情還是處理事情,我們都應該不急躁、不沖動,客觀、冷靜、平心靜氣的認真思考,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關(guān)鍵,及時有效的處理。
至真至善,是《道德經(jīng)》里重要的德育思想內(nèi)容,追求至真至善,能凈化人們的心靈,達到清心寡欲。《道德經(jīng)》四十九章曰:“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笔ト丝偸菦]有意念的,以百姓的意念為意念。對于善良的人,為善待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行善。多么寬廣的胸懷!當今社會許多人為了追名逐利而失去了最原始的“童心”,身上帶有許多“欲望”,并且對于行善,往往是驅(qū)而避之。然而,越是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我們越應該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以寬容的心對待人,以德報怨,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式過分善待自己。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第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失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保ǖ谄呤耪拢┯械轮顺岩活w仁愛的心,努力做到以德報怨,自然規(guī)律對誰都不偏愛,總是伴隨著有德之人。幫人是積德之事,也許這一刻你所幫助的人會成為日后那個為你雪中送炭的人?!兜赖陆?jīng)》又運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來說明至真至善。在第八章里這樣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擁有最高修養(yǎng)的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不愿居處的地方,因此其境界最接近于“道”。又如在四十一章里把“上德”比喻成峽谷,惟妙惟肖的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吧系氯艄?,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保ㄋ氖徽拢?/p>
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shè)和諧社會時期,而《道德經(jīng)》把“至真至善”、“以德報怨”作為德育理想目標,無疑對“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具有借鑒意義。我們應該塑造“上善若水”的崇高品格,與人相處應互助互愛,敞開心扉,以誠以德相見,以心交心。要懷有“德若谷”的博大胸懷,能容忍別人的缺點和小錯誤,做到“以德報怨”、“至真至善”,那么整個社會都將會處于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
老子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保ǖ谖逭拢┮馑季褪且粋€人說話太多,往往是自己走投無路,倒不如保持內(nèi)心的虛靜,將話放在心中。誠然,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惡語傷人,好談是非,不但自傷口德,毀人名譽,還惹怨成仇,終成禍患。高明之士,從不多說話,心直口快之人往往容易吃虧。又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保ǖ谒氖逭拢┐筠q者慎言,因而顯得木訥。老子提倡“不言之教”,認為人不應該多說話,沉默是金,寡言是福。做人難得糊涂!即使是說話,也應該簡潔有力,沉穩(wěn),而不應巧言令色,滔滔不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其實老子也提出另外一種說話的技巧,即:“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保ǖ诹拢┟烂畹难赞o可以換來別人的尊重,我們應該在適當?shù)臅r機說出適當?shù)脑?,時時處處發(fā)出贊美之言,其實也是在為自己播種善果的種子,這是智者的表現(xiàn)。但是也不應做淺薄的夸夸其談者,這種人往往喋喋不休,夸夸其談,沒有思想口若懸河,這也就往往暴露了他對事情最不了解到本質(zhì)。在《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章,老子做了一個總結(jié),他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闭鎸嵖尚诺脑挷粍勇?,動聽的話不真實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賣弄自己的淵博,賣弄自己淵博的人不真懂。更加具體地指出了人應該少說話,說好話。
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道德經(jīng)》里修身養(yǎng)性之道,告誡人們應“功成身退”?!兜赖陆?jīng)》第九章通篇都在向我們論述了“功成身退”。世界上有兩種東西難以填滿,一是大海,二是便是欲望。欲望是一個無底洞,因人性的貪婪與丑惡而永遠也填不滿,所以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老子進一步又在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五音、五味、畋獵及難得之貨是困擾人類的五大因素,是因人不能做到淡泊名利,適可而止,不能節(jié)制自己過多的欲望。這一章不僅論述了貪欲的危害性,還指出了人應當遵循知足常樂的處世之道,努力做到淡泊名利。司馬遷曾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边@句話概括了老子的人生態(tài)度,即“至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也即“清靜無為”、“恬淡寡欲”。在《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睆娬{(diào)了淡泊名利的益處。
追命逐利是人之常情,有些人為了生計被迫要得到金錢,但是應該要有個度,不可貪得無厭,要學會知足常樂,看淡名利,用一顆平常心對待,你就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多了很多幸福,你有那么多時間花在鉤心斗角上,倒不如多出去外邊走走,看看美麗大世界,多陪陪家人。過分逐利的人,往往使得自己家破人亡,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的例子!他們往往耍盡心機,不擇手段,可是到頭來又換到什么呢?淡泊名利并不代表者放棄名利,知足也不是消除一切欲望,安于現(xiàn)狀,停滯不前,而是應該不追逐那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永保一顆平常心,你將會擁有幸福!
《道德經(jīng)》一書實在太博大精深了,老子那超前的智慧,實在令人敬佩,然而許多文人卻把老子的《道德經(jīng)》看成是一部消極的書,認為其中有許多消極處世的哲學,并不能為我們所用,我以為在當今社會里我們更應該讀讀《道德經(jīng)》,發(fā)現(xiàn)它的美,發(fā)現(xiàn)其蘊含著極大的人生智慧,尼采曾經(jīng)說過:“老子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經(jīng)》對今人的啟示,不僅表現(xiàn)在為人處世、個人修養(yǎng)以及養(yǎng)生方面,同時也受用于在職場中努力拼搏的人,對于在工作中所需要有點態(tài)度以及管理者對于下屬的態(tài)度,都是一個強有力的借鑒。
[1] 陳才俊主編.道德經(jīng)大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2] 何躍青主編.讀老子悟人生[M].北京:華僑出版社,2007.
[3]趙建成.”小時了了”:《世說新語》中的兒童形象[J].綏化學院學報,2008(02).
[4]陳曉容.論《世說新語》中的孩童形象[J].漢語研究,2016(07).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