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芬
一
她是一位隱者。數(shù)萬年前,它潛于海底深藏,歷經(jīng)滄海桑田,方露出真容。她隱于歷史深處,打坐于煙水迷蒙的江南,定持,修行。
她是鄂西南清江邊的一座小山。高八百余米,山上無成材之樹。只有茂密的藤蔓、細(xì)弱的雜木,成千上萬不知名的小花小草隱居其間。山中了無人煙,偶爾從雜樹林梢蹦出幾粒清脆的鳥鳴,問候獨行客。
山上的樹有順坡向上探尋的,有逆勢向下俯瞰的,有筆直向天的,有旁逸斜出的,有從石縫間橫空出世的,有左彎右拐我行我素的,有和藤藤蔓蔓搭肩摟背的,有身高兩尺就不肯再長個兒的。它們不怕?lián)踝÷啡说哪_步,盡情生長,自由自在。除了回應(yīng)風(fēng)雨的問候,它們大都于靜默中往深里長,朝遠(yuǎn)處拓。它們不求高求壯,只求密求實。匍匐著身子,以其柔韌的臂膀,為小山編織厚實的綠毯。
偶爾,她會在黃昏中,聽見不遠(yuǎn)的長江沉重的嘆息,在細(xì)雨微風(fēng)里,聽到清江隱忍的抽泣。獨坐深秋里,它愁掉萬千頭發(fā),沉默不言。她知道自己遠(yuǎn)離城市,遠(yuǎn)離人類,遠(yuǎn)離高山。即便發(fā)聲也是小湖里的一絲漣漪,不被俗世所見所聞。
這座小山遠(yuǎn)離城市,面朝萬頃田疇,背靠清江,孤寂傲立。她的夢是漫山的藤蘿,綿延不絕:是雜樹的枝丫,短短長長:是翠綠的青苔,緊貼巖石和大地。
二
上山的路不算陡峭。每走一程,旁邊有一個十來平方米的深潭,如果山有眼睛,我想它就是了。小山睜著少女般澄澈如鏡的眼眸,迎接從山上前赴后繼跳躍而下的瀑布,秋波蕩漾。這雙眼睛,也看藍(lán)天白云,花草藤樹。清亮亮、圓溜溜的大巖石,是她忠誠的衛(wèi)士。
這是一條小溪,從山頂一直跑到山腳。中間有九級階梯,水到之處,溪水變成瀑布。山腳下第一級臺階最高,近三十米。它從雜樹藤蔓里穿出,漂流直下,飛入深潭。其身姿潔白輕盈,潛入潭中,彈奏起柔美的輕音樂。
小溪的路彎彎曲曲,寬寬窄窄,從巖石上滑過,從花草叢中穿過,從石頭縫里爬過,從枝枝蔓蔓腳下走過,悄然無聲。當(dāng)遇到一級臺階,舍身一躍,才會聽到一陣生命的脆響。又越過了一道坎,小溪歡呼,一串水聲掠過耳際。
除偶爾的縱身一躍,它總是匍匐前行的。像一位夜行者,摸索著前進(jìn)。它一意孤行,日夜兼程,只想抵達(dá)腳下的土地,滋養(yǎng)萬物。途中有花草樹木的牽絆,有小蟲的唧唧嘰嘰,也有小鳥的啁啁啾啾。它無暇顧及。只專心地走,不停地走,向前,向前,是它不變的信念。
三
溪水游在山谷里,切斷了上山之路。于是,山上便有人架起了幾座木板吊橋。山路彎彎,中途,若立在橋上往上看,只能看到一段溪流,在樹葉下羞羞答答款款而來。往下瞧,溪流在豐茂的水草里穿梭,波光粼粼,像一尾修長的美人魚在山谷里游弋。游到山的褶皺處,有的并排同時下跳,形成一幕水簾,懸掛山間,顆顆銀珠落玉盤,碧潭眼波流轉(zhuǎn),依依惜別。
夏日,偶有山下附近的村民進(jìn)山納涼。大人帶著小孩,赤腳踏入溪水。小孩子脫光衣服,在水中撲騰,看到小魚,哇哇叫著跑去,雙手合圍,撈起一看,是一汪清水或小草、石子。不甘心,繼續(xù)躬身低頭,在水中和魚兒捉迷藏。大人們穿著背心短褲,或挽起長褲腿,在溪水中光溜溜的小石上足療。膽大的,沿著瀑布旁的樹枝和藤蘿,向上一步一步攀緣,身體壯的,可達(dá)瀑布頂端,再從上面順原路一步一步返回。后來,有人在每條瀑布旁拉起一根結(jié)實的粗繩,瀑布上就出現(xiàn)了一些花花綠綠的身影,笑聲驚飛林中的鳥群。只有在酷夏,人們才會想起,這里有一座小山,山里有一條其貌不揚的丑溪,水清且涼。
四
小山并無特色,甚至稱其為山也有點勉強(qiáng)。它不是用來攀登的,好像也不是用來觀賞的。在這里用爬山還有點過,用走山更為貼切。小山既無歷史悠久的大樹,也無名貴的花草,更無何首鳥之類大名鼎鼎的藥材。它是一普通之極的小山。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氧氣充沛,足可洗肺。不過其同類也有此功能。我思考良久,也沒想出它的特別來。
還是繼續(xù)向上走吧,不站上高處,不能妄言。在山上走了一半,方覺出它的好來。走得從容自在,溪水靜靜跟隨,形影不離。我不必像攀登高山那樣,爬得氣喘吁吁,為了趕路,為了直取目標(biāo),無暇顧及身旁的小花小草,也無精力和溪水交流。
我走在平緩的山徑上,打著赤腳與土地親吻,氣定神閑地和小鳥對話。邊走邊唱山歌,歌聲穿林而出,傳至清江邊。彎腰拔起腳邊一株金黃的野菊帶回家,天天可聞山野的氣息。拐下溪流,捉幾尾小魚小蝦,放瓶中戲鬧一番,再放它們回家。
小山向來低調(diào),沒有名聲,所以無趨之若鶩的游客,保持了自身原有的純潔和天然。高山往往張揚,小山總是內(nèi)斂的。我不必和眾人一起擠著靠近高山,叩首膜拜,從而看不清方向,迷失自我。而可以在空寂無人的小山里,一次又一次獨行,還原真我。
高山是景,是用來仰望和觀賞的。小山適合用來體驗感受,它像一處不起眼的農(nóng)家小院:外表樸素寧靜,而里面有堂屋、臥室、廚房、烤火屋、柴房、牛棚、豬欄、雞窩、狗舍……它有蓬勃的生命氣息,有與世無爭的恬靜安然,亦有洞穿世相的超然豁達(dá)。
五
在木板吊橋上,晃晃悠悠走過。山谷幽靜。傾斜的巖石和密匝匝的樹木遮天蔽日?;仡^,不見來路。前瞻,不見去途。一時恍惚,我在何處,我要走向哪里?
向上,只有繼續(xù)往上走,走到山頂,方清楚自身所處的位置,才可看清小山的全貌。小山的路,上上下下,左彎右拐,看上去不高,邊走邊看卻需近一小時。如果走得慢點,中途玩玩水,拍拍照,在木條椅上吹吹山風(fēng),喝幾口茶,親近那些不知名的樹木花草,不知不覺中,便會在山間逗留半日。
快到山頂時,只見一匹銀色水簾(寬二十余米,長十余米),沿石壁舒展而下,再踏入山谷,兩旁的綠樹伸出臂膀,熱烈擁抱。我加快腳步走上山頂:一展綠色平地,中央是一畝大小的湖泊,靜若碧練。湖中靜泊三條竹排,刪繁就簡的楊柳和紫薇環(huán)繞湖邊,亭亭玉立。
溪水的源頭原來是這山頂?shù)男『?。依水簾一?cè)俯視,小溪一路逶迤而下,似一條雪練從小山的頸部飄逸至山腳,滋潤大地的心臟。
小山以其樸素?zé)o華的外表,免遭紅塵污染,吸納雨雪霜露之精華,千年如一,忠貞不貳,捧出潔白的溪水,完成她千萬年深藏的夙愿。
一條白練,從山頂飄逸而下,正是小山獻(xiàn)給大地的哈達(dá)。
責(zé)任編輯
蘭寧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