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久英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南昌 330201)
?
銀系抗菌紡織品的研究現(xiàn)狀
楚久英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南昌 330201)
銀系抗菌紡織品因其廣譜抗菌、抗菌性持久高效、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對人體皮膚無刺激等優(yōu)點,正日益被關注,廣泛應用于服裝、家紡、醫(yī)療等領域。論述了銀系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性能、安全性能、制備方法及測試方法,并指出銀系抗菌紡織品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銀 抗菌紡織品 抗菌性能 安全性能 制備方法 抗菌測試
近年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日益增加,而環(huán)境的污染和各種疾病的暴發(fā)更促使人們對抗菌保健類制品的研究和開發(fā)。在眾多抗菌制品中,銀系抗菌紡織品因其廣譜高效的抗菌性、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且對皮膚不會產(chǎn)生無刺激等優(yōu)點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從銀系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性能、安全性能、制備方法、測試方法及存在的問題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用銀來凈化和保存水,甚至用來加速傷口愈合、預防和治療傷口感染[1]。在18世紀人們用硝酸銀來治療胃潰瘍[2]。此后,在19世紀,銀離子的抗菌活性得到醫(yī)學界的認定[3],硝酸銀被廣泛用來治療破傷風、燒傷和風濕病[4]。到了20世紀20年代,膠體銀因其可有效處理傷口而得到了美國食品藥品署(FDA)的認可。銀具有廣譜抗菌性能,與季銨鹽、殼聚糖、三氯生、銅系等抗菌劑相比,銀類抗菌劑幾乎可以抑制和滅殺所有的微生物。當機體處于溫暖潮濕的條件下,銀離子依舊保持著較高的抗菌性能。令人驚奇的是,與銀離子的復合物相比,純銀離子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傷口的愈合[5]。Choi等利用海藻酸鹽和交聯(lián)明膠海綿制備的載銀緩釋類的抗菌敷料,銀離子的緩釋可維持4天,而且對表皮細胞的增殖具有促進作用。
此外,相關的研究還表明:銀離子可以有效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以及霉菌等的生長和繁殖,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6]。銀還可與病毒體(如單純皰疹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有效結合,進而產(chǎn)生抗病毒作用[7]。因此,銀仍是應用最廣的抗菌材料,再加上銀對皮膚無刺激作用、不影響紡織品的服用性能,被廣泛應用于制備功能性的抗菌紡織品。
銀系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性能來源于銀系抗菌劑,而銀系抗菌劑的主要抑菌成分是銀離子。研究表明:銀離子濃度直接影響其抗菌效果,而抗菌效果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細胞毒性的增加。銀離子的安全性試驗主要集中在納米銀的研究中。林玲[8]等在試驗時發(fā)現(xiàn):當溶液中銀纖維的含量為37.5μg /ml時,抑菌率可達90%以上。而銀離子的細胞毒性試驗則表明:當覆蓋于豚鼠皮膚或埋植于豚鼠皮下的銀纖維含量在0.03g范圍內(nèi),試驗豚鼠的免疫系統(tǒng)、遺傳物質(zhì)及器官組織不受影響;超過0.03g后,隨著銀纖維的加入,豚鼠機體出現(xiàn)輕微的損傷。
K.F.Soto[9]等人主要研究了納米銀顆粒,主要是銀、NiO、TiO2、多層納米管的細胞活性。結果發(fā)現(xiàn):小鼠巨噬細胞出現(xiàn)異常毒性。而人類細胞未有明顯現(xiàn)象。
S.Arora[10]等人主要用HT-1080和A431細胞的體外實驗法研究銀球(直徑為7nm~20nm)的細胞安全性。納米銀球濃度在1.56μg/ml~6.25μg/ml時,細胞形態(tài)正常,未見毒性,隨著劑量的增加,細胞形態(tài)開始發(fā)生變化,呈現(xiàn)皺縮、圓形化。而人體血銀濃度含量在300μg/L時,未有明顯毒副作用。
青島大學的莊愛娟[11]等人利用MTT法研究了納米銀溶膠對Hela細胞的毒性,發(fā)現(xiàn)在所設定的系列溶度下,Hela均呈現(xiàn)輕微毒性,隨著納米銀溶膠濃度的增加,其細胞毒性呈上升趨勢,表現(xiàn)為細胞增值率降低。而熊玲等人的體外細胞試驗則表明:銀離子濃度在2.5μg/mL~25μg/mL內(nèi),納米銀粒子出現(xiàn)輕微的細胞毒性;隨納米銀溶度增加,細胞毒性發(fā)生變化,如銀離子濃度為50μg /ml時,細胞形態(tài)出現(xiàn)較大變化,細胞呈明顯毒性。
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銀系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效果還與銀的價態(tài)有關,價態(tài)不同,其抗菌機制和抗菌效果不同。這些科研工作者們通過體內(nèi)、體外實驗對載銀材料的毒副作用進行了研究,每種材料都是不同的,而且操作手法也不盡相同,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差異,因此,確定銀系抗菌紡織品中的抑菌濃度值至關重要。
銀系抗菌紡織品可采用纖維改性和后整理的方法制得。纖維改性法制備的紡織品具有較持久的抗菌性能,其基本原理是將銀系抗菌劑(主要是載銀陶瓷顆?;蜉d銀沸石)添加到成纖高聚物中,以濕法或熔融紡絲法制得抗菌纖維,進而制備抗菌織物;織物后整理法則是以涂層或浸漬抗菌整理劑處理織物,賦予織物抗菌表層,其抗菌持久性較差。其主要優(yōu)缺點由表1所示。
表1 銀系抗菌紡織品的制備方法比較
(1)纖維改性法:除納米銀外,大多只適用于化學纖維,而對棉、麻等天然纖維并不適用。其抗菌添加劑多是載銀陶瓷顆?;蜉d銀沸石,化學穩(wěn)定性高、熱穩(wěn)定性好、耐酸、堿和氧化劑;在加工過程中,要與纖維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分散性能。其抗菌性能優(yōu)良且持久。
(2)織物后整理法:主要有浸漬法、涂層法和溶膠-凝膠法,適用于棉、麻類的天然纖維織物,或天然纖維類的混紡織物。此類織物的抗菌部位只在織物表面,纖維內(nèi)部和織物內(nèi)部并無抗菌成分,抗菌持久性較差,抗菌效果一般。
目前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法評定紡織品的抗菌性能。前者以圖片或語言描述來直觀評價紡織品抗菌性的優(yōu)劣,后者以抑菌率的大小客觀表征其抗菌性。常用的定性測試方法有:美國的暈圈法(也叫瓊脂平皿法),日本的抗微生物性實驗法、定性試驗(抑菌環(huán)法)以及中國的瓊脂平皿擴散法和織物抗菌性能測試方法等。通常,該方法主要用來表征溶出類抗菌制劑處理的紡織品。其優(yōu)點為:測試費用低、速度快,但其測試結果并不準確。銀系抗菌制品的抗菌成分主要是銀系抗菌劑,主要是載銀陶瓷、載銀沸石及納米銀抗菌整理劑。這類抗菌劑大多擴散性較差,屬于非溶出型的抗菌劑,在測試時,需要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定。此法具有定量、客觀、準確等優(yōu)點,但其測試費用高、測試時間較長。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美國的ASTM E2149-2001《固著型抗菌劑抗菌性的動態(tài)測試法》與《紡織品抗菌性能的定量評估》以及日本的《紡織產(chǎn)品抗菌活性和效果的試驗-菌液吸收法》。在我國,主要采取《一次性使用衛(wèi)生用品衛(wèi)生標準》、《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振蕩法》以及《抗菌針織品》等標準來評定非溶出型抗菌產(chǎn)品的抗菌性能。這些測試方法在操作流程、取樣、抗菌效果計算方式和結果表征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同測試方法,得到的抗菌結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反。因此,對于同一試樣,建議同時采用多種標準和方法進行評定,以此提高試驗的準確度。
銀系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效果主要來源于銀離子。由于銀離子的耐氣候性較差,在光、熱條件下,易變色。尤其在紫外線下,可被還原為黑色的單質(zhì)銀,降低了織物的抗菌性,也影響了淺色織物的外觀性能。研究發(fā)現(xiàn):在添加銀系抗菌劑時,可適度添加變色抑制劑(如水滑石)或直接加入絡合銀離子來抑制銀離子的變色。此外,也可選Zn2+、Cu2+[12]等金屬離子與其復合來抑制變色。
銀系抗菌紡織品大多用于服裝、醫(yī)用敷料等方面,這類制品的使用環(huán)境大多有氯離子,特別是人體皮膚,在濕熱條件下,銀系抗菌劑會與氯離子化學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在光的照射下,氯化銀可光解為單質(zhì)銀,影響織物的抗菌性能,需要對其耐氯性作深入研究。
此外,銀離子的安全用量仍需進一步的確定。
銀系抗菌紡織品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家用服裝和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然而銀的抗菌劑比較單一,易氧化變色等缺點有待改善,銀離子的安全用量尚未明確,抗菌測試方法的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有待提高,同時也應開發(fā)新型的多功能的抗菌整理劑。
[1] 李會改,萬明,王梅珍,等.銀系抗菌纖維的研究現(xiàn)狀[J].合成纖維,2014,43(7):29-33.
[2] Klasen HJ.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use of silver in the treatment of burns[J].Burns,2000,26(2):117-130.
[3] 邢彥軍,宋陽,吉友美,等.銀系抗菌紡織品的研究進展[J].紡織學報,2008(4):127-129.
[4] 程央虹.納米銀的醫(yī)學應用[J].中國執(zhí)液藥師,2005(1):35.
[5] 秦益民.功能性醫(yī)用敷料[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2):220-223.
[6] 徐思俊,陳宇岳.載銀纖維的制備及其吸附釋放性能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7] Lupio,Gusmao M,Goncalves A.Comparative trial of topical application of silver sulphadiazine 1% +cerium nitrate 0.4%and acyclovir in labial herpes simplex les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7,56(2):12-16.
[8] 林玲. 中空載銀纖維的制備及其抗菌和安全性能的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0.
[9] Soto KF, Carraso A , Powell TG.Biological effects of nanoparticulate material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26(8):1421-1427.
[10]Arora S, Jain J, Rajwade J.M.Cellular responses induced by silver nanoparticles:in vitro studies[J]. Toxicology Letters,2008,179(2) :93-100.
[11]莊愛娟,陳克正.納米銀溶膠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1.
[12]肖華,陳春寶,謝飚,等.銀鋅復合抗菌劑及納米抗菌塑料的制備[J].化學工程與制備,2006(5):11-15.
2016-08-28
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GJJ151228)
TS101
A
1008-5580(2016)04-0194-03
作者:楚久英(1984-),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功能性紡織品的研究與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