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中學 文心全
情有“獨”鐘——“獨立寒秋”與“百年多病獨登臺”之比較
■浦江中學 文心全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獨立寒秋”與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獨登臺”皆有一“獨”字,但意境與情感大相徑庭。我們可以從意象與背景分析入手,理解作者的情感取向。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秋”不但
是一個季節(jié)的名稱,還是一個很具有情緒化色彩的詞,古代文人用秋天來為“悲”定性,“悲秋”傳承下來,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塑造的抒情主體獨立寒秋,但空間背景很遼闊,詩人選取的意象皆生機勃勃。湘江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山”之紅,“層林”染透,猶如燃燒的火焰,這正是詩人熱血沸騰的寫照。湘江水“碧透”,宛如一塊碩大無比而溫潤的美玉,清澄透明,這與詩人救國救民的純凈心靈相契合?!凹t”與“綠”的色彩結(jié)合體現(xiàn)出詩人積極向上的情志?!苞棑糸L空,魚翔淺底”,一幅奮力搏擊的圖畫,體現(xiàn)了力量的遒勁與態(tài)度的豪邁。雖然時值深秋,但詩人在如此情景中的“獨立”,沖淡了秋的蕭瑟與凄涼感,使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為高大。正如孔穎達所說:“君子于衰難之時,卓爾不群,不有畏懼?!笨梢?,“獨立”二字體現(xiàn)的是毛澤東昂然屹立的形象。
杜甫登高所見的是蕭瑟的秋江景色:猿聲凄厲,天高風急,秋氣肅殺。“鳥飛回”伴隨的是痛苦、失望、悲嘆的情感,“渚清”之“清”寫出了沙洲之冷清,“沙白”以冷色調(diào)寫出景物的蒼白,“落木”之“蕭蕭”,盡顯秋之蕭條。冷清、慘白、枯黃,這幾個色彩詞語,奠定了蕭條、肅殺的基調(diào)。杜甫就是在此意境下“獨登臺”,加之“百年多病”,不能不讓人愴然涕下。因此杜甫的“獨”包含了獨知人生之悲愴與獨自承擔苦難的情懷,可見杜甫獨立于天地間,是何等凄涼。
知人論世是讀詩詞的重要方法,詩人的寫作意圖與情感表達都是人情世事的豐富體現(xiàn)。對毛詞和杜詩中“獨”字的解讀亦可從人物與背景的角度去分析。
毛澤東于1925年創(chuàng)作了《沁園春·長沙》這首詞,那么,那時那人與“獨”字有何關(guān)聯(lián)呢?1925年初,毛澤東從上?;氐郊亦l(xiāng),一邊養(yǎng)病,一邊大力組織發(fā)動了以韶山為中心的農(nóng)民運動,不僅籌建了農(nóng)民夜校,而且還創(chuàng)建了中國農(nóng)村最早的黨支部——中共韶山支部。在夏荒時節(jié),又發(fā)起了“平糶阻禁”斗爭。
毛澤東的活動自然引起當局的關(guān)注,當時的《湖南全省第一次工農(nóng)代表大會日刊》明確記載:“毛先生澤東……去歲回鄉(xiāng)養(yǎng)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帶,從事農(nóng)民運動……后為趙恒惕所知,謀置先生于死地,先生聞訊,間道入粵?!痹囅?,在如此險惡的形勢之下,毛澤東來到趙恒惕眼皮底下的長沙,從常理上說,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無謂的犧牲,他不能再“攜百侶”重游了。但是,作為一個心懷壯志的革命者,面對敵人窮兇極惡的追殺,依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臨寒秋而“獨立”,就像柳宗元《籠鷹詞》中的“獨立四顧時激昂”一樣,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的勃勃英氣、颯爽英姿以及蔑視敵人的非凡英雄氣概、昂揚的革命斗志。因此,“獨立寒秋”不具孤獨之意,而是塑造了一個眸凝秋水長天、思接國家命運,氣質(zhì)非凡、卓然而立的革命者形象。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割據(jù)又乘機而起,相互爭斗,搶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詩人在四川失去依靠,漂泊到夔州,飽經(jīng)風霜,歷經(jīng)戰(zhàn)亂,此時已56歲,垂垂老矣。世道艱難,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難酬,加上與他患難與共的好友李白、高適、嚴武又相繼去世,杜甫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獨登臺”。因此,詩中流露出羈旅異鄉(xiāng)、舉目無親、世亂年衰、日暮途窮的悲愴情緒,令人不忍卒讀。我們?nèi)绻莆樟硕鸥Φ木硾r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就能更好地解讀“獨登臺”所蘊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