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民+關浩淳+鄧真
〔摘要〕數(shù)十年來,有關長征精神的探討比較多,相關研究的成果也十分豐碩,但卻較少有研究者從全球的視野對長征精神進行探討。長征精神是追求理想,矢志不渝,堅定不移的執(zhí)著精神,是面對強敵,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敢于戰(zhàn)斗,敢于勝利的英雄主義精神,是面對困難,決不后退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精神,親密團結,嚴守紀律,互助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自我糾錯,追求真理的實事求是精神。21世紀以來,中國面臨著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巨大的挑戰(zhàn),在實現(xiàn)百年“中國夢”的新長征中,要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依靠人民群眾,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解決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長征精神;中國夢;新長征
〔中圖分類號〕K2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6)06-0072-05
舉世無雙的紅軍長征雖離我們今天漸行漸遠,但“長征精神”卻一直浩氣長存,未因時代變遷而失去其光輝,并對當代中國別具特殊意義。數(shù)十年來,有關長征精神的探討比較多,相關研究的成果也十分豐碩,但卻較少有研究者從全球的視野對長征精神進行探討。我們認為,長征精神不僅是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也是對人類文明和優(yōu)秀品格的繼承與發(fā)揚,可以說長征精神就是長征途中紅軍指戰(zhàn)員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為了人類解放,執(zhí)著追求理想,不怕犧牲,敢于戰(zhàn)斗的偉大精神。
一、追求理想,矢志不渝,堅定不移的執(zhí)著精神
理想是人類基于現(xiàn)實的處境而產(chǎn)生的對未來的向往和美好愿景,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在西方不僅有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理想國”、古羅馬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法國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等,也有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的未來而不懼犧牲的精神,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俄國十月革命等系列偉大歷史事件所體現(xiàn)的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理想而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執(zhí)著精神;在古代中國,不僅產(chǎn)生有“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钡确从诚让駥ψ非罄硐氲膱?zhí)著精神的神話傳說,也產(chǎn)生有傳統(tǒng)中國士大夫對上古三代理想和對“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大同社會的不懈追求。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忍受著國家主權逐步淪喪、領土不斷被瓜分的悲慘命運。面對民族苦難,先進的中國人積極主動地學習西方先進思想和文化,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不斷奮斗、不懈努力,甚至拋頭顱,灑熱血。長征精神就是在這種特殊國情下形成的,是近代中國人民為了實現(xiàn)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理想不斷努力的精神結晶。偉大的理想產(chǎn)生偉大的毅力,正是這種對理想的執(zhí)著支撐著紅軍走完長征。對于長征,這段被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譽為與人類歷史上“四大史詩”并列的人類遠征,〔1〕有很多的記載。美國人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曾對紅軍的長征做過如下的描述,在他看來,紅軍經(jīng)歷了很多的艱難險阻,“橫渡中國最長、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過一些最高、最險的山口,通過兇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區(qū),跋涉荒無人煙的大草地,經(jīng)受嚴寒酷暑、風霜雨雪,遭到全中國白軍半數(shù)的追擊”。〔2〕不僅如此,他們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派來追擊他們的中央軍各部隊”、“開進和順利地穿過六個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而那些地方則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然而,紅軍不僅“通過了所有這一切天然障礙物”、“打破了粵、湘、桂、黔、滇、康、川、甘、陜地方軍隊的堵截”,最終勝利地到達了陜北?!?〕究其原因,正是為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人類的解放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地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征;也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工農(nóng)紅軍執(zhí)著地前進,頂著“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5〕僅用自己的雙腳,“走過了閩、贛、粵、湘、桂、黔、滇、川、康、甘、陜共十一個省”?!?〕這種對理想的堅持與追求,不僅反映在紅軍集體參與長征這一偉大的實踐中,同時也體現(xiàn)在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在長征過程中雖歷經(jīng)艱辛,卻始終保持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有著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精神狀態(tài)中。陳云在其《隨軍西行見聞錄》中曾記載有這樣一則事例。在長征途中,有次軍隊經(jīng)過一座高山,該山不僅無路,且“泥水極深”,受困的軍士只好用雙腿在“泥溝中爬走”,“自天明走起,后衛(wèi)部隊半夜才達山頂?!比欢诌_山上后,人們卻發(fā)現(xiàn)“既無人戶,當然找不到火把,所以大部佇立于泥溝中”等待天明下山。到了第二天早晨,作者驚奇地發(fā)現(xiàn)“赤軍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為國共合作時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亦在山頂泥溝中站立一晚”,雖“滿身污泥”,但看起來“仍神清氣爽?!迸c此同時,所有紅軍戰(zhàn)士也是“人人面有喜色而未出怨言”,“軍心一致”,堅信“有無限之前途”。〔7〕由此可以看出,正是這種對未來的堅定信念支撐著他們奮勇前進,也正是在這種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對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仰激勵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紅軍才能夠勝利地完成長征,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為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揭開了新篇章。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長征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理想和信念的一次偉大檢驗,向世人宣傳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信念的忠貞、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不懈追求。正是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有著堅定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才能堅定信念,才能不懈地追求,也才能不惜流血犧牲。在某種意義上講,長征是在中華大地上現(xiàn)代不同群體所進行的一次理想和信念的較量,長征的勝利代表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理想和信念的勝利。時間逝去,信念永存。在當今中國,一次新的偉大長征正在進行,雖然相比當年紅軍所處的艱難困境和物質條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國際國內環(huán)境卻更加復雜多變,信仰和革命精神的缺失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物欲、貪欲腐蝕著很多人的心靈。沒有理想,沒有信念的民族將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因而中華民族要崛起,必須重樹理想,重構信念,繼續(xù)發(fā)揮長征精神,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而奮斗。
二、面對強敵,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敢于戰(zhàn)斗,敢于勝利的英雄主義精神
“英雄主義”就是人們?yōu)榱送瓿衫硐?、追求或者某些重大意義的任務而表現(xiàn)出的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行為和精神品質;是初民社會英雄崇拜的延續(xù),也是人類社會中英雄情結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反映。在西方,從古希臘的列奧尼達到古羅馬的斯巴達克斯,從古代希伯來人的先知到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從古代的查理曼大帝到近代的拿破侖和加里波第等都是為人所贊美的英雄;古代中國也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的英雄人物,如后羿、廉頗、李廣、岳飛、文天祥、于謙等。晚清以后,中國不斷遭受外國列強的入侵,在這種情況下更是出現(xiàn)了很多抵抗外國侵略的英雄人物,也誕生有許多為了改革和革命而犧牲性命的豪杰,如虎門炮臺上的關天培,黃海海戰(zhàn)中的鄧世昌,還有“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學說是殺不了的,革命尤其殺不了”的喻培倫,與日寇周旋于白山黑水中的楊靖宇等。他們是時代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長征精神就是對世界和中國傳統(tǒng)英雄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1934年11月25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兵分兩路搶渡湘江,經(jīng)過多日的戰(zhàn)斗,終于渡過湘江。然而,在這次戰(zhàn)役中,紅軍損失了大批指戰(zhàn)員,犧牲戰(zhàn)士的鮮血將湘江染成了“赤水河”。湘江一役,盡顯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集體英雄主義精神。此外,在長征中也涌現(xiàn)出許多如陳樹湘之類的革命英雄主義事跡。時為師長的他,在帶領部隊轉移道縣、寧遠、江華、藍山之間的過程中,因重傷和掩護戰(zhàn)友突圍被俘。然而,英勇不屈的陳樹湘在被押送途中,乘敵不備舍身成仁,犧牲了自己的年輕性命。像以上這種集體英雄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事跡,在這一遠征、這一“名符其實的、前所未有的長征”〔8〕中比比皆是。鏖戰(zhàn)獨樹鎮(zhèn)、強渡烏江、激戰(zhàn)婁山關、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轉戰(zhàn)烏蒙山等等事跡中都有英雄的背影,也都是英雄主義精神的外現(xiàn)與彰顯。“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憶秦娥·婁山關》這首描寫婁山關戰(zhàn)斗的著名詞中將戰(zhàn)斗的激烈與英雄們奮戰(zhàn)的慷慨悲壯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偟膩碇v,在長征中,紅軍面臨著糧食、被服、藥品等的極度缺乏,武器裝備的極端落后,自然條件的極度惡劣,但他們發(fā)揚艱苦奮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敵人進行了無數(shù)次戰(zhàn)斗,穿越了許多高山、河流,跨過了茫茫草地;缺乏食物就以樹皮、草根、皮帶等來充饑,缺乏衣服和藥品就依靠強大的精神信念來支撐自己〔9〕,反映出一種不懼艱險、不畏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兩千多年前,孟子曾有過“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0〕一百多年前,梁啟超也有發(fā)出感嘆:“既有時勢,必有英雄。嗚呼,今日禹域之厄運,亦已極矣!地球之殺氣,亦已深矣!……斯乃舉天下翹首企足喁喁焉望英雄之時也?!薄?1〕
偉大的時代誕生偉大的英雄,偉大的英雄亦會改變、創(chuàng)造時代。時代創(chuàng)造英雄,時代也呼喚英雄。20世紀上半葉,人類社會面臨一個偉大的轉折,因而誕生了眾多的英雄,紅軍的英雄主義也正是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下所形成的。21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百年落后,正在崛起,新的偉大時代也在呼喚著新的英雄主義精神,今天的時代不僅需要具有改革魄力、強大意志、智慧宏遠的英雄式領導,也需要具有英雄主義氣概的各類人物參與到中華民主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當中,同時也呼喚著吸收包括長征精神在內的人類歷史上各類英雄主義內涵,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三、面對困難,決不后退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精神
盛行于文學與藝術中的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樂觀主義看似一組矛盾,然而在現(xiàn)實中卻是密切聯(lián)系。理想源于現(xiàn)實而高于現(xiàn)實,浪漫主義就是現(xiàn)實中人們對樂觀生活態(tài)度的反映,是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因子。這種思想不僅影響到西方的文學,產(chǎn)生了《荷馬史詩》《埃涅阿斯紀》等作品,還延伸到繪畫、音樂、建筑等領域,產(chǎn)生了德拉克洛瓦等人的繪畫、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曲、英國的威斯敏斯特宮等。與此同時,在這一思想的籠罩之下,中國也產(chǎn)生了早期神話作品和流傳廣遠的故事,如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梁祝等故事,以及后來莊子、屈原、李白等人的詩歌。近代以來,由于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的結合,更是出現(xiàn)了很多令人稱道的事跡。紅軍在艱難困苦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就展現(xiàn)了新時代的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拔鍘X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長征精神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內涵,紅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所表現(xiàn)出的浪漫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長征進程中以及其后的革命實踐中得以升華。據(jù)很多人的回憶和材料記載,在長征途中,紅軍不僅要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同時還需跋涉萬水千山克服許多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如大江大河主要有二十四條,在這其中著名有“于都河、信豐河、瀟水、湘水、清水河、烏江、赤水河、北盤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龍河、渭水河”,翻越的高山有二十多座,“較大的有苗山、雷公山、婁山、云霧山、大涼山、夾金山、六盤山”〔12〕,此外還穿越了一萬五千多平方公里的荒無人煙的草地。不僅如此,他們還時常食不果腹,毛澤東后來回憶,“從前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時候,有五十天沒有飯吃,吃樹皮”?!?3〕然而,面對這些艱難困苦,他們毫無退縮,樂觀向前。面對著令人畏懼的雪山,陳賡等將領竟挖出山上的冰來當“冰棍”吃,甚至還調侃比南京路的冠生園、安樂園的味道“還美”;〔14〕與之相似,面對“橫空出世”“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的昆侖雪山,毛澤東抒發(fā)了浪漫主義與樂觀主義的情懷:“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表達了自己希望“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革命理想。不僅如此,1935年10月,紅軍突破敵軍的封鎖,翻越六盤山。在“天高云淡”的山上,回望南飛的大雁和來時的路,展望革命未來的前途,毛澤東感慨萬千之余,寫下“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詞句,抒發(fā)了一個革命者雖然身處困境,卻面對未來充滿了樂觀與信心,體現(xiàn)了紅軍領導人在革命的過程中不懼困難和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這種對待困難的樂觀精神,不僅反映在工農(nóng)革命紅軍的領導人的言語和詩句中,也體現(xiàn)在紅軍中下層官兵的歌聲中。正所謂“一路長征一路歌”,據(jù)記載,在長征途中的休息期間,紅軍指戰(zhàn)員經(jīng)常組織一些“娛樂會”“對歌會”等活動?!?5〕與此同時,紅軍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自己宗旨和任務與瓦解敵軍的歌曲,例如《紅軍任務歌》《紅軍紀律歌》《分田歌》《致白軍士兵歌》《勸朗回頭》等,在這其中,以《打騎兵歌》較為著名。該歌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比較實用?!皵橙说尿T兵不須怕,沉著敏捷來打它。目標又大又好打,排槍快放易射殺。我們瞄準他,我們消滅他……”〔16〕反映出紅軍上下將士不畏艱難困苦的樂觀主義精神。這種勇于面對困難的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經(jīng)過長征的革命實踐進一步內化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特有品質,進而融入共產(chǎn)黨人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精神資源。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當繼承長征精神的這一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斷地發(fā)展自己,為民族的未來開辟新的道路。
四、親密團結,嚴守紀律,互助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
親密互助的團隊精神的淵源應該可以追溯至人類為生存需要而與自然抗爭的早期歷史,并在其后的歷史演變中不斷傳承與發(fā)揚。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古代西方溫泉關之戰(zhàn)中斯巴達三百勇士的集體協(xié)作對抗波斯的戰(zhàn)爭,也產(chǎn)生了古代中國的牧野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等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不僅如此,在世界歷史上還流傳有諸如古希臘重裝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古代魏國的“武卒方陣”等許多集體作戰(zhàn)協(xié)作的方陣,以及許多團隊互助合作的故事和俗語。在紅軍長征中,同樣也產(chǎn)生了許多關于紅軍戰(zhàn)士團結互助、關愛戰(zhàn)友的可歌可泣事跡,如在敵機轟炸后紅軍戰(zhàn)士之間的互助〔17〕、過草地時的團結互助以及照顧傷員〔18〕、蘆花運糧過程中與紅六團的戰(zhàn)士分自己的饃饃等。除此之外,這種親密團結和互相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在紅軍的領導層也多有體現(xiàn)。例如作為長征前期的“實際組織者”和紅軍重要指揮者的周恩來,在遵義會議期間不僅全力支持毛澤東進入中央領導核心,還“甘當助手”來協(xié)助張聞天和毛澤東的工作,幫助他們克服了許多政治、軍事和組織上的危機?!?9〕而作為黨內重要領導人的張聞天,在遵義會議后,也時常以黨中央“負總責”的身份支持毛澤東的工作,并在后來“確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0〕與此同時,毛澤東也對張聞天、周恩來等人的工作予以支持。例如在關于常委重新分工的雞鳴三省召開的常委會上,毛澤東就欣然接受做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21〕的任務,婉拒大家希望自己主持工作的意愿而推薦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此外,其他如彭德懷、王稼祥、凱豐等人也與張、毛、周相互支持與配合,這樣,在黨內高層逐漸形成了紅軍長征取得勝利“毛洛合作”的格局,這一集體協(xié)同合作的領導方式也是紅軍長征得以取得勝利的政治和組織保證。以上在紅軍官兵不同階層、將領與士兵之間所反映出的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團隊精神,不僅是紅軍走完長征、取得革命勝利的精神資源和保障,同時也是推動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后來的革命與建設事業(yè)中勇往直前、眾志成城、不屈不撓的思想基礎?!八{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在當今中國面臨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時代挑戰(zhàn)的嚴峻環(huán)境下,雖然同當年的紅軍長征在很多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兩者都具有探索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特性。因此,在這中國歷史上的改革關鍵時期,更需要繼承長征的這一顧全大局、團結合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這種精誠團結、嚴守紀律、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在這新的長征路上穩(wěn)定前進,才能擔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崛起的“中國夢”的重任。
五、自我糾錯,追求真理的實事求是精神
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來探求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長征精神的這一內涵不僅反映在紅軍指揮員對歷史的尊重和借鑒上,還表現(xiàn)在對歷史上戰(zhàn)爭規(guī)律的研究和學習上。例如他們不僅熟知并汲取太平天國杰出將領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歷史教訓,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歷代農(nóng)民革命中“均平”思想,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制定土地政策,還突破傳統(tǒng)軍隊無精神文化〔22〕的局限,將“黨指揮槍”的思想貫徹軍中,使得紅軍成為一支有紀律、有政治思想、有戰(zhàn)斗精神和戰(zhàn)斗意志、戰(zhàn)斗文化的隊伍。不僅如此,他們還尊重事實、堅持真理,勇于糾正錯誤,敢于進行批判和自我批評,這種自我糾錯和追求真理的實事求是精神在長征途中所召開的會議上多有體現(xiàn)。1934年12月12日,就紅軍行進路線這一關鍵問題,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地區(qū)召開會議。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如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等人以大局為重、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支持和擁護”在黨內領導層受到排擠的毛澤東提出的轉道貴州的建議?!?3〕這一行軍路線的變動,使得紅軍免去了一場滅頂之災,也為后來的黎平會議、遵義會議作了鋪墊。另外,在1935年1月遵義舉行的擴大會議上,以周恩來為代表的部分黨政領導不僅同意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和朱德等人對“三人團”所犯軍事錯誤的批評,還“主動承擔責任”,并“作了自我批評”;〔24〕此后,他們還認真聽取黨內不同的呼聲、下層官兵的意見,顧全大局,從而實現(xiàn)了黨內領導權力的和平交接。不僅如此,在之后的軍事三人團改組當中,周恩來顧全大局,不貪戀權力,不僅支持毛澤東進入領導層,還時常采納其建議,向其他干部作思想工作以服從指揮,使得軍事指揮權得以平穩(wěn)過渡。隨后的新一屆黨的領導層,積極貫徹集體領導的民主作風,在多次召開的會議上,善于聽取黨內不同意見,一掃內部的壓抑不平之氣,鞏固并增強了中共的團結。此外,其他黨政軍領導如張聞天、彭德懷、王稼祥、朱德等在很多會議上都能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5〕而在遵義會議上曾抨擊毛澤東正確建議的凱豐,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敢于承認錯誤,不搞陰謀。這種自我糾錯機制和追求真理的實事求是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進步和完善的政治保障;同時也使得中國共產(chǎn)黨意識到只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中遇到的問題,才能推動中國革命事業(yè)不斷前進。因此,長征也是一次探求真理,一次實踐真理的過程,一次確立實事求是原則的遠征。它不僅確立了新一屆黨的集體的正確領導,實現(xiàn)了保存主力、轉移國內中國革命走向的戰(zhàn)略目標,同時還明確了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精神、向中國和世界宣傳了紅軍。在當下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需要繼承這一自我糾錯、追求真理的精神,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使之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和實際、更加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
六、結語
發(fā)生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影響中國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事件,是一段充滿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浪漫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偉大史詩,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而長征所展示出來的長征精神則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發(fā)展,對人類優(yōu)秀資源的吸收和發(fā)展,而今天則成為支撐“中國夢”實現(xiàn)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它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的精神內涵具有超越時空、超越民族和國家的人類普世價值。它不僅是戰(zhàn)勝敵人、贏得勝利、實現(xiàn)戰(zhàn)略目標的過程,而且是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新理論、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更是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重要智慧保障,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的重要精神資源。21世紀以來,中國面臨著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巨大的挑戰(zhàn),在實現(xiàn)百年“中國夢”的新長征中,要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依靠人民群眾,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解決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不僅如此,還需要“不忘初心”,在新的偉大遠征中,增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先進智慧成果并靈活加以運用,不斷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之路,實現(xiàn)新長征的偉大勝利。
〔參考文獻〕
〔1〕 〔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5.
〔2〕〔3〕〔4〕〔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173,200,173.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6〕〔8〕〔12〕石仲泉.我觀黨史:2卷〔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2.632,632,632.
〔7〕陳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85.
〔9〕 莫文驊.打鼓的生活〔A〕.曙霞.通過草地〔A〕.莫休.松潘的西北〔A〕.劉統(tǒng)親歷長征——來自紅軍長征者的原始記錄〔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385,414-416,403-405.
〔10〕 楊伯峻.孟子譯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0.109.
〔11〕 梁啟超.英雄與時勢(1899年)〔A〕.飲冰室合集·飲冰室專集之二〔C〕.北京:中華書局,1989.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3.
〔14〕〔18〕 劉統(tǒng).親歷長征——來自紅軍長征者的原始記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389,406、415.
〔15〕〔16〕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紅軍長征在四川》編寫組.紅軍長征在四川〔M〕.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403,404-407.
〔17〕紅軍長征記(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
〔19〕 黃少群.周恩來在紅軍長征中的偉大貢獻述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4,(9).
〔20〕 張壽春.張聞天對紅軍長征勝利的杰出貢獻〔J〕.南京社會科學,1997,(2).
〔21〕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中央檔案館編.遵義會議文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
〔22〕 陳曉律.“從無兵的文化”到“競逐富強”〔A〕.雷海宗.中國的兵〔C〕.北京:中華書局,2005.
〔23〕〔24〕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37-38,51.
〔25〕陳宇.研究張聞天與長征史的新篇章——評《毛洛合作與長征勝利》〔J〕.中共黨史研究,2007,(5).李東朗.彭德懷對長征勝利的重要貢獻〔J〕.黨的文獻,2005,(2).吳曉軍,董漢河.十年來紅軍長征研究綜述(下)〔J〕.甘肅社會科學,2006,(4).
【責任編輯:石本惠】